当前位置首页 > 抚州市> 正文

当好先同心结上桂枝香行者 种好“实验田”

2017-07-20 抚州市
(原标题:当好先行者种好“实验田”)

2016年8月以来,我省在积极构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顶层设计的同时,鼓励发挥地方首创精神,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任务,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探索形成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江西的光荣使命。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既要以“顶层设计”来总揽全局、把握方向,也要用“基层探索”来接地气、聚人气。

2017年1月,省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将石城县、井冈山市、瑞金市、玉山县、德兴市、莲花县、万载县、新余市渝水区、安义县、修水县、广昌县、宜黄县、上犹县、都昌县、永新县、乐安县共16个县(市、区)列为江西省第二批生态文明示范县(市、区)。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绿色产业发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生态综合执法体制等领域,第二批生态文明示范县(市、区)立足自身实际,从不同路径、视角,积极寻求破题之策,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形成了一批各具重点、特色明显、措施有效的绿色发展新模式、新制度、新标准,为全省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德兴市

巧设“垃圾兑换银行”

实现人人都是保洁员

德兴市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巧用金融理念,创新推出“垃圾兑换银行”,作为破解农村垃圾治理难题的重要抓手,从源头上防止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去年以来,德兴市在全市乡镇统一试点“垃圾兑换银行”项目,实行村民收集分类、物资定点兑换、保洁资金补贴差价的常态化管理机制,引导村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村民主动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并到“兑换银行”兑换生活和学习用品,使环境维护从“末端清扫”转变为“源头减量”,使环保工作从“政府包揽”转变为“人人参与”,有效解决了乡村卫生点多面广、应接不暇的问题。

点评:破解“垃圾围村”难题,关键要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德兴市“垃圾兑换银行”的做法,在于抓住了工作细节,运用鼓励办法,促进村民环保卫生意识的提升,促进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巩固环境卫生整治的成果。同时,“垃圾兑换银行”模式可复制性强,能成为农村环境治理的有益补充。

瑞金市

推行“受益人付费”机制

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瑞金市综合城乡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在全省县一级率先在每个乡镇建设实施了污水处理设施“受益人付费”新机制,让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常态化运行。

2015年,瑞金市在壬田镇开展试点,建设污水处理厂和配套建设污水管网,让1.5万农村居民受益。立足于用好管好,发挥长久效益,该市确定一套行之有效后续运营管理模式:日常管理由乡镇指定专人负责,运行费由乡镇向受益人群收费承担,维保费由市财政和乡镇按比例负担。目前,该市启动了除城关镇以外的15个乡镇中心圩镇污水处理厂项目。同时,因地制宜建设了41个村级生活污水处理点。

点评:“三分建、七分管”,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晒太阳”是许多地方都面临的共性难题。瑞金市创新长效化运行管理机制,让“受益者付费”的同时,也没有回避政府的主体责任,探索出了一条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能够常态化、可持续运行的新路子。

永新县

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要形式

推进城乡垃圾治理“一体化”

永新县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要形式,实行“户集、村收、乡(镇)转运、县处理”运行模式,推动城区环卫外包模式向乡镇、社区、街道延伸,在城乡垃圾治理“一体化”上形成了可推广的永新模式。

一、城乡垃圾压缩转运站建设。该县变集中式压缩转运站为分散式小型垃圾压缩站,建成城乡垃圾压缩站13座,让垃圾收集更为及时,环境污染更轻,大大提高生活垃圾转运效率。

二、城区环卫服务全面外包。2017年4月,该县在全城区推广环卫服务外包,全面将环卫作业推行市场化。

三、农村垃圾治理设施逐步完善。按照“政府补贴一点、村组自筹一点、农户收缴一点、社会捐助一点”的模式,建立健全了农村环卫队伍,逐步完善清运车、垃圾池等农村环卫设施。

点评:永新县城乡垃圾治理“一体化”的最大亮点,在于建立完整的城乡垃圾处理“链条”,并将每个环节做实、做细——资金、人员、设施落实到位,责任划分规范明确,从而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打下了坚实基础。

玉山县

“河长制”村民理事会

探索全民治水新模式

作为信江源头的玉山县,牢固树立“上游意识”,不断探索基层“河长制”管理制度,创新了“河长制”工作理事会等新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

玉山县鼓励各乡镇积极创新河湖治理新模式。樟村镇鼓励社会爱心人士成立“河长制”村民理事会,与政府共同管治辖区河道,自发筹资开展护河、爱河等相关整治活动;紫湖镇成立“河长制”综合执法队,确保“河长制”落在实处;冰溪镇成立“河长制”工作基金,汇集社会资金,加大投入力度。

点评:治水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联动,形成全民治水的良好氛围,玉山县“河长制”村民理事会的产生,把政府的“管”治与村民的“自”治有机结合,形成优势互补,有效完善了“河长制”工作长效机制。

乐安县

碳汇变现生态资产

市场主导生态建设

乐安县是全省重点林业县。近年来,面对碳交易试点及将来的生态补偿政策机遇,该县于2013年10月29日在国际VCS平台备案注册,全国首个VCS国际标准碳汇项目,通过优化经营管理、减少采伐量、延长轮伐期等措施,产出二氧化碳减排量。目前,该县探索出两种开发林业碳汇主要模式:

一是“国有林场+公司”模式。乐安县绿源生态林场作为资源方,与北京盛达汇通碳资产管理公司合作,由该公司负责碳汇项目的开发、审核、注册和挂牌,资源方按照利润的20%分红。

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模式。由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资源方与碳汇开发公司合作,合作社按协议比例参与项目分红。

点评:以林业碳汇为突破口,乐安县不仅解决了生态保护急需的资金难题,而且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开展生态保护的热情和积极性,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循环,为光伏碳汇、风电碳汇等新领域的未来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石城县

鼓励公众参与生态建设

着力奠定坚实民意基础

石城县通过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参与评估制度,激发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以共建、共享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

一、规范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及时准确披露环境等社会责任信息,企业的环境信息必须公开透明,强化公众生态环境知情权,保护公众的环境利益。

二、完善公众监督举报制度、听证制度、舆论监督制度。建立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三、完善第三方评估制度。对各类涉及资源环境公共利益的政策法规、规划方案、工程项目等进行科学评估,提出咨询建议。

点评:广大群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受益者、建设者。石城县在公众参与制度方面的创新与探索,拓宽了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渠道,充分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和监督渠道,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更加坚实的民意基础。

广昌县

大手笔划定“生态红线”

多措并举筑“广昌样板”

地处抚河源头的广昌县,生态红线内区域面积在其国土面积占比率74.82%,位居全省第一。

该县通过实施封山育林、治污净水、农村清洁三大工程,大力实施生态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积极推动山水林田湖体系综合治理,坚持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倾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广昌样板”。2016年,广昌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上交税金、工业用电量三项指标增幅均列抚州市各县(区)第一。

点评:保护生态与经济发展并不矛盾,广昌县就是生动范例。大手笔划定生态红线,恰恰折射出该县坚持绿色崛起的信心与决心,体现出担当实干的勇气与智慧。

都昌县

生态立县重落实责任

严抓监管建滨湖样板

都昌县坚持“生态立县”主战略,通过强化环境监测、源头预防、制度约束、设施建设,切实打造“滨湖样板”。

围绕“1+8”生态建设文件,都昌县纲目并举、狠抓落实,以严格监督执法提供坚强保障。该县每年与乡镇及职能部门签订责任书,将生态建设各项指标分解落实。为将监督执法落到实处,该县成立了生态保护综合执法大队,将“河长制”体系触角延伸到村组,建立生态监管大平台,并加大投入,加强执法装备、能力建设,实现全覆盖、无盲点。加大对乡镇生态建设考核权重。实行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对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导致严重影响和后果的,“一票否决”,严格问责,终身追责。

点评:构想不难,规划不难,难就难在落实到位。都昌县以制度强化、固化责任追究,切实推进执法监管能力建设,推动全覆盖、无盲点生态监管,是呵护“一湖清水”的成功经验所在。

修水县

率先启动城乡一体规划编制

环境与产业竞争力同步提升

修水县是南方48个重点林业县之一。该县在全省率先启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编制,大力探索以生态建设营造优质人居环境、以绿色产业引领生态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力争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推进,环境竞争力与产业竞争力同步提升。目前,该县已初步构建起了以绿色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为主导的绿色产业体系。2016年,该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工业用电量增幅高达29.87%。

点评:方向凝聚力量——修水县高度重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动环境竞争力与产业竞争力实现“绿色+”的有机融合,显示出了强劲的发展潜力。

上犹县

打造源头治理“防火墙”

做长江流域“生态标兵”

近年来,上犹县全力筑牢赣江源头保护“防火墙”,上犹江水质长年稳定在Ⅰ-Ⅱ类标准,是长江流域水质保持最好的水系之一。

上犹县坚持以源头治理为核心,不断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狠抓出境过境断面水的监测监管,主要河流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100%。与此同时,严把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关口。近三年,上犹关闭和搬迁了13家污染企业、停产整顿32家,拒绝了160个对环境有破坏或污染的产业项目。

点评:突出生态利益导向,以严格监管强化源头保护,是上犹县摸索出的典型经验。不过,“动真格”需要智慧和底气--近年来,上犹县大力推动工业制造向“智造”进军,生态休闲农业风生水起,坚定了该县推进生态治理的信心与决心。

井冈山市

以制度创新为驱动力

绿色发展驶入快车道

井冈山市坚持“生态立市”理念,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绿色制度创新,确保实现生态环境质量达全国领先水平,绿色崛起成为鲜明特色。

从顶层设计出发,井冈山重点以三项制度创新,划出绿色的发展“跑道”: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体系,并全面推开了离任生态审计;完善国土空间开发管控制度,去年以来拒绝或劝退了一批污染大或限制类的建设项目;严格生态红线管控制度,将全市40%的国土面积化为禁建区,不破坏一草一木、一山一水。

点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有效的制度保障,才能起到纲举目张的良好作用。井冈山市注重长远谋划、全局考虑,以绿色导向引领全市不急功近利,不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坚定迈上绿色崛起的道路。

渝水区

强化司法保护

构筑生态屏障

新余市渝水区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加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为绿水青山罩上了“司法防护网”。

一、完善制度保障。探索构建生态领域职务犯罪惩防一体化工作机制等创新举措,强化对生态环境的司法保护。

二、创新工作机制。2016年7月,在全省率先成立派驻仙女湖生态检察室,强化对辖区生态环境资源的司法保护。在全省率先开创了“一案多办”的生态检察工作机制。

三、坚持“打击+修复”并重。加强与公安、法院沟通协调,对积极恢复生态原貌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从宽处理,实现惩罚犯罪与保护环境有机统一。

点评:管山、管水、管空气,司法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渝水区检察院积极探索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工作新机制,在重点生态区设立生态检察室、恢复性司法理念等创新司法保护实践,构筑起了一道守护青山绿水的司法屏障。

宜黄县

创新综合执法体制

护航生态文明建设

针对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涉及职能部门多、职责交叉重叠,导致衔接不紧、相互推诿等问题,宜黄县在抚州市率先组建了生态综合执法大队,作为生态环境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机关,行使相对集中生态行政处罚权,构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通过推进生态综合执法,使“山长制”“河长制”、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各项环境保护举措得到了有效落实。

点评: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要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也并不容易。宜黄县的典型经验,就在于拥有一支维护生态的“轻骑兵”,响应迅速、行动坚决、落实到位,而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机制,确保了山长制、河长制等重要举措得以严格贯彻执行。

安义县

“生态+”贯穿社会活动始终

为发展注入强大绿色动能

安义县以“生态+”为主抓手,在着力完善长效绿色机制的同时,制定环保、产业负面清单,实行最严格的环评、能评、排污口设置审批等,从源头上遏制污染环境的行为。

目前,该县正努力建成全省绿色建材产业先导区和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加速推进农旅融合,着力打造水果小镇、花卉小镇、林木小镇、教育小镇、通航小镇,争创全省旅游强县、全国休闲旅游目的地。通过大力发展发展循环工业、现代农业和全域旅游,该县提质增效步伐加快,努力走出一条“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点评:“生态+”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意味着发展内涵的提升。严格的产业准入,是“生态+”的生动体现;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安义传统的铝型材加工产业,通过品牌打造、科技研发,迅速提高附加值,也是实现“生态+”的另一种途径。

万载县

“第六产业”激发倍增效应

“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万载县用“优一接二连三”的全产业链理念,以国家现代(有机)农业示范区带动引领全县有机(绿色)产业向产业化集群纵深发展。

采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新模式,高起点规划建设了3万亩核心园区,已引进16家农业龙头企业落户,组建农民合作社25家;建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和大学生村官创业基地,每年培训农民5600多人次。拓展农业与文化生态休闲旅游加工融合发展新业态,以现有的设施园区、龙头企业为基础,依托生态、农业、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第六产业”。

点评:万载县以产业园为龙头,在“第六产业”发展上进行了有益探索,有效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提升农业附加值,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二、三产业的利润,做活了“绿色生态文章”。

莲花县

全域旅游繁盛开花

展生态文明新画卷

莲花县以全景化打造、全资源整合、全领域互动、全社会参与为支撑点,实施生态文明全域旅游开发建设,实现旅游一盘棋、景点处处新、发展比高低的蓬勃态势。

莲花县强势推进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提速、转型升级,启动创建13个红色文化与生态文明相交融的特色小镇和10个特色村,以及一批省级以上乡村旅游示范点;铸就花色花海品牌,连续成功举办八届油菜花节,彰显全县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推动生态旅游与观光农业并进发展。2016年,全县接待游客490万人次,全县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达5000多人,辐射带动贫困户900余户,带动转移劳动力3万人次。

点评: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县域经济之路,在于“找准优势,做足特色”,莲花县依托独特的红色、绿色、古色资源发力全域旅游,旅游与一产、二产融合发展方兴未艾,新业态蓬勃发展,生态文明与绿色富民的莲花之路在探索中越走越宽。

(原标题:当好先行者种好“实验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