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抚州市> 正文

戏曲史上的美ua女人网美容丽风景

2017-06-07 抚州市
(原标题:戏曲史上的美丽风景)

“高腔鼻祖”弋阳腔,曾流播全国13个省,影响49个声腔剧种的诞生与成长;鼎盛时期,清康乾时代在内廷成立的演剧机构以弋阳腔与昆曲为主要演出剧目,大文豪曹雪芹还把它写进了《红楼梦》中宁国府的新年演戏;辉煌几百载,弋阳腔于上世纪日渐凋零,甚至在申报国家级非遗时,许多人还质疑它的存在……历史的起起落落安定在当下的弋阳,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笃定前行,将弋阳腔再次唱响四方——

嘉宾:

万叶江西省艺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邹莉莉江西省艺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国家级非遗目连戏传承人

杨康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团长

黄青南弋阳腔县级传承人

主持:万芸芸

“弋阳子弟遍天下”

主持人: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合称南戏四大声腔。万老师,戏曲声腔是什么?弋阳腔有何特点?

万叶:不同的声腔,在声调、音韵、节奏等方面会有所不同。而弋阳腔是宋元时期发端于浙江的南戏,流传到弋阳后融入赣方言、宗教音乐发展而来的一种声腔。其演唱形式非常有特色,不用管弦乐器伴奏,仅以锣鼓敲击节奏,为了加强演唱效果,采用了人声帮腔,一人唱而众人和。

主持人:《红楼梦》第十九回东府新年演戏,唱的是《丁郎寻父》《黄伯英大阴天摆阴魂阵》《孙行者大闹天宫》《姜太公斩将封神》四出戏,据考证这四出戏均为弋阳腔剧目。

杨康:弋阳腔在明清之际走向了鼎盛。据资料记载,清康乾时代在内廷成立了演剧机构,以昆曲与弋阳腔为主要演出剧目。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康熙万寿图卷》便真实反映了弋阳腔在当时宫廷中的地位,该图表现了各亲王府、衙门纷纷搭台演戏为康熙祝寿的情形。据朱家溍先生研究,戏台所演有许多是弋阳腔剧目;另据国家图书馆善本室藏乾隆时内府五色抄本《节节好音》记载,乾隆时代共86卷,其中昆腔38种,弋阳腔有48种,足见其规模。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出身显贵,按其生活年代推算,正是弋阳腔在皇宫内廷和士族中最为流行时期。

万叶:弋阳腔不仅在朝堂广受欢迎,在民间更受大众喜爱。百姓、军队、官员的迁徙,推动了弋阳腔的传播,且江右商帮遍布海内外,他们建造的万寿宫,既是乡贾联络之处,也是家乡戏台,常有弋阳腔演出。

明嘉靖以来数百年间,弋阳腔流播全国13个省,影响到49个声腔剧种的诞生与成长。一时间“弋阳子弟遍天下”。弋阳腔流传到各地后产生了一些变化,但演唱特点都与弋阳腔保持一致,有的甚至音调仍与弋阳腔相近,从而形成了一个有共同点的庞大的声腔系统,业界称为“弋阳诸腔”,或“高腔系统”,弋阳腔即是“高腔鼻祖”。

主持人:弋阳腔为什么会广泛流行?

万叶:弋阳腔有固定的继承渠道。其祖戏是具有宗教属性的仪式剧目连戏,凡寺庙道场都会演出,且行当往往是家族传承,父传子、子传孙;此外,弋阳腔“错用乡语”“句调长短,声音高下,可以随心入腔”等特点,决定了它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每到一处便与当地文化融合,利于当地演员演出和观众欣赏。

邹莉莉:人们喜欢弋阳腔,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弋阳腔剧目曲牌丰富,多讲历史故事和家庭社会,强烈地体现了“忠孝节义”,这反映了普通观众的道德是非观。此外,弋阳腔还有一些滑稽戏。舞台上所用刀枪剑戟,为真刀真剑,演员表演动作大、线条粗,场面热闹。

“至嘉靖而弋阳之调绝”?

主持人:邹老师,您1953年参加了弋阳腔演员训练班,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弋阳腔子弟。请您谈谈当时的情景吧?

邹莉莉:弋阳腔经历风风雨雨,自清末以后,已无专业班社了。1953年,为了抢救和挖掘弋阳腔,江西省文化局从景德镇和鄱阳、乐平等地聘请了11位老艺人,并且从全省招录了25个孩子学习,当时我只有11岁。训练班就在八一公园对面的一栋三层小洋楼内,犹记得练功房只有30几平米,还是大家吃饭的地方,于是练大功大家都去空旷的八一公园。老艺人们不仅悉心传授,还有专职老师给我们上乐理和文化课。1957年,全班师生迁入江西省戏曲学校,改名为“赣一班”。

遗憾的是,这些老艺人已经先后离世。他们当时录音下来的200多个谱子,保存至今,成为珍贵的弋阳腔遗产。

主持人:如邹老师所言,弋阳腔有着辉煌的历史,却在近一个世纪式微。直到当下,仍有人还在怀疑弋阳腔是否存活于江西。

万叶:是的。2005年,省里拟筹办关于弋阳腔的全国学术会议,并申报国家级非遗。于此之前在北京召开的一次会上,有些专家以汤显祖“至嘉靖而弋阳之调绝,变为乐平,为徽、青阳”的说法,从而怀疑弋阳腔今天的存在。讨论中,与会领导让江西同志发言,我没有给予正面答复,而是从邹老师学弋阳腔的亲身经历谈起,令人意外的是,最后会上同意就弋阳腔问题在弋阳召开一次全国学术研讨会。

在弋阳研讨期间,弋阳腔剧团请专家们看了一台弋阳腔老戏晚会,参观了中国弋阳腔博物馆,走访了弋阳乡间几座建于明、清时期,专门演弋阳腔的古戏台。至此,“有没有班社”“有没有剧目”“有没有演员”的众多疑问,终于有了答案。2006年,弋阳腔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主持人:弋阳腔缘何会走向低潮?

万叶:明万历以后,弋阳县不断的天灾人祸,给弋阳腔造成了巨大破坏,许多弋阳腔连台本戏失传,所幸活跃在弋阳、万年的高腔班还留下18本高腔戏,俗称“江湖十八本”。再后来乱弹诸腔兴起,如北方的秦腔、梆子等进入江西,这些戏世俗化、题材广泛、形式丰富,有了丝弦乐器的融入,当即受到人们的喜爱。江西弋阳腔戏班纷纷解散,或开始转唱高腔以外的其他声腔和剧目,“江湖十八本”只剩下《卖水记》《珍珠记》等少数几本,或是其中的一些零星折子戏。

“地方戏要有地方味”

主持人:杨团长,近年来你们多次在省内大赛中,取得了不俗成绩。其中去年在抚州举办的第二届汤显祖戏剧奖地方戏曲经典传统小戏、折子戏大赛中,你们的作品既有传统剧目《张三借靴》,也有改造剧目《深宵幽会》。你们为什么会选择这两个戏参赛?

杨康:我们是这样考虑的:《张三借靴》是弋阳腔的经典剧目,著名老艺术家童庆礽曾演过,他通过唱、念及丰富的面部表情和一系列性格化的形体表演,把一个吝啬至极的土老财主刘二的艺术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叫绝。1962年5月,他在中国文联礼堂为首都文艺界人士演出该剧,郭沫若、茅盾、齐燕铭、田汉、邵荃麟、曹禺等赞不绝口,这是我团对弋阳腔传统剧目的继承,而《深宵幽会》音乐表演与传统弋阳腔名剧《还魂记》中的“游园惊梦”一折戏的演出有所不同,但共同点是唯美,非常考验演员的功力。这是我们对弋阳腔发展方向的探索。任何表演艺术如果一成不变似乎也很难生存下去!

主持人:当下戏曲界流行两种观点:一是主张戏曲要原封不动地保持戏曲传统的艺术特征,一是戏曲应该鼓励大胆地吸收当代艺术元素,让传统的戏曲融入当代意识。你们怎么看待这两种观点?

万叶:我个人觉得传承与发展并不是一对矛盾体,而是在时序上或许有所倾斜。只有先继承好了,才能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当下我们的戏曲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地方戏越来越没有地方味了,那些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曲正越来越同质化,且越来越去戏曲化。豪华的布景、庞大的歌舞队、繁杂的器乐伴奏等,渐渐成为各种剧目的“标配”,令人堪忧。

邹莉莉:的确,只有知根知底才能有更深刻的认识。弋阳腔现在最紧要的,或许是先恢复原貌,我建议先把“江湖十八本”整理出来。这项工作是很难做,但一定要做。当下的文化认识已与戏曲繁盛时期大有不同,许多曾经合情合理的,当下观众却难有同感,这需要我们沉下心来慢慢培养观众。

“戏曲是夕阳产业?我们不认同”

主持人:黄青南,作为弋阳腔年轻的传承人,你平时的演出任务重吗?入团的这些年,你有何收获?

黄青南:我们平时演出任务挺重的,从2005年弋阳腔剧团恢复组建以来,平均每年演出多达三四百场。不演出的时候,几乎都在团里排戏。入团13年,感悟最深的就是戏曲人的不容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个动作、一句唱腔、一个表情都要反反复复地练习,练功受伤那也是家常便饭。

听过很多次说“戏曲是夕阳产业”,我不这么认为。弋阳腔就曾经被说“濒临灭绝”,如今通过我们这一批学员向弋阳腔老艺人学习传承,到目前已经积累了不少的弋阳腔剧目。也得到了省内外专家的认可。这是我感到最骄傲兴奋的地方。

主持人:万老师、邹老师,去年国家艺术基金“弋阳腔音乐人才培养”项目中,你们都参与了授课指导。不久前,两位老师又多次赴弋阳县重排目连戏,两位老师对戏曲的执着让人钦佩。是什么让你们如此执着于弋阳腔,乃至地方戏曲的传承?

邹莉莉:不把弋阳腔传承下去,我如何对得起当年苦心教育我们的老师?

当年,由于弋阳高腔戏素无抄本,代代身授口传,好在老师们行当齐全,加上乐手鼓师、新来的音乐干部等协助,他们日夜兼程,白天上课,晚上录音,不到半年,便回忆出了大小剧目10余出,曲牌音乐200余首。

有一个场景我终身难忘,小旦俞六喜老师重病在身,每天仍坚持口述录音,传授技艺,一丝不苟。在教我《送衣哭城》一剧时,他为我示范,在冰冷的水泥地上不停地走着跪着,边唱边说。当排到长城倒塌时,他竟起身一跃,就地一个“抢背”摔在地上,吐出一口鲜血,但动作照样是那样认真……我现在就是希望像我的老师那样多带出一些弟子,不负我的老师当年所教。

万叶:我的家乡上饶广丰是个戏窝。我从小爱看戏,怀着对戏曲的极大热情跑到省赣剧团想拜师学戏,后来从事了校对戏曲剧本、汇编资料、江西地方戏曲研究等工作。江西是戏曲之乡,明代弋阳腔、清代宜黄戏,以及唱遍乡野的采茶戏,皆大有文章可做;戏曲一词出自“永嘉戏曲”,最早是宋代江西人提出来的,昆曲音乐的创始人魏良辅、昆曲代表作《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他们都是江西人……中国戏曲史的书写离不开江西。我很高兴能一直致力于江西地方戏曲工作,既是责任,也是兴趣。

主持人:弋阳腔曾在全国遍地开花,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我们当如何进一步传承与发展弋阳腔?

邹莉莉: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唯一一个以弋阳腔命名的剧团,虽说是县级剧团,却代表了中国弋阳腔,责任重大。

万叶:弋阳腔应该定位好自己的受众。地方戏是地方百姓的文化,不同剧种会有不同的艺术手法,但若地方戏千篇一律,没有各自特点,那戏曲还谈什么姹紫嫣红?江西地方剧种丰富,是戏曲资源大省,我非常希望包括弋阳腔在内的地方戏,能够在保存其纯洁性基础上,再去考虑创新发展。

杨康:毫无疑问,保护传承是重中之重。近年来,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积极开展弋阳腔国家级传承人申报工作,整理出版弋阳腔文献与研究系列书稿,继续收集整理了弋阳腔文献资料及影像资料。同时,根据弋阳腔的戏曲舞台特性,把保护传承着力点用在活态保护上,而不是博物馆式的静态展览。在此思路下,我们提出了复排《龙凤剑》《卖水记》《思凡》《断机教子》等一批弋阳腔传统戏,去年开始与省艺术研究院合作排演弋阳腔目连戏折子戏,通过老专家的指点、老艺术家的传授,我们对弋阳腔表演传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当然,我们还面临不少的难题,最突出的是人才不足,无论是弋阳腔专业研究人才,还是传承人才都明显不足,弋阳腔专业作曲人才更是严重匮乏。但是,再难我们也不能让弋阳腔这块瑰宝在我们手上消失。

(原标题:戏曲史上的美丽风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