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赣州市> 正文

【镜头斗罗大陆53回中的脱贫故事】“红军村”华屋旧貌换新颜

2017-05-20 赣州市
(原标题:【镜头中的脱贫故事】“红军村”华屋旧貌换新颜)

叶坪乡黄沙村史馆华氏宗祠模型。(中国台湾网卢佳静摄)

中国台湾网5月19日江西讯 (记者卢佳静)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指导,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中国发展门户网承办,江西赣州市委宣传部、北京国际和平文化基金会协办的“镜头中的脱贫故事:走进赣州”活动于5月18日展开,今天(19日)采访团来到瑞金市革命老区,采访叶坪乡黄沙村华屋小组的脱贫发展情况。

叶坪乡黄沙村史馆记录着华屋旧貌换新颜的点点滴滴。因村庄人姓华定名为“华屋”,它因“红军村”而远近闻名。苏区时期,仅43户人家的华屋,家家户户都有人参加革命,20人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其中有17名青壮年为表达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每人在后山栽下一棵松树,并相约革命成功后一起回家乡。然而这17位华屋红军战士全部壮烈牺牲在长征途中,于是留下了“华屋17棵松”的感人故事。

历史中的华屋,由于战争创伤、资源匮乏、耕地贫脊、劳动力短缺等原因,贫困程度令人难以想象。据黄沙村委会文书华盛介绍,曾经的华屋总共119户中有106户居住在透风漏雨的土坯房中,用的都是土灶台、铁制锅。此外,整个村庄没有一部小车、一台空调、一个燃气灶,没有一户有家庭卫生间。村庄只有一条泥泞的小路和危桥与外界相通,医疗卫生条件差,群众饮水不安全、用电也不稳定。附近村庄便流行起“有女莫嫁华屋郎”的说法。

自2012年6月,《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后,忽如一夜春风来,华屋改面换新颜,以此为节点向贫穷、落后挥手再见,苏区振兴发展的东风掀开了华屋发展的新篇章。从居住条件到发展面貌,从物质生活到精神风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的华屋建成了整齐划一、错落有致、具有浓厚客家风情的住房,办起了民宿。游客到此可以垂钓、采摘蔬菜体验农家生活。嫁到该村的毛阿姨一家如今住进了三层小楼,开起了超市,在政府的扶持下做起电商,承包出去的土地每亩一年也能拿到700元,告别从前年那个只能依靠种地、打零工“苦哈哈”才能养家的日子。

华海一家在当地可是成了“红人”。2016年8月22日,大大大大到江西考察时来到华屋,华海得知大大要来他家时,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提前三四天便开始收拾家里做好迎接大大的准备。华海一家与大大合影留念的照片一直挂在墙上醒目的位置,大大对农户的关心以及慈祥、和蔼的态度给华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间将近一年,谈及此事时华海依然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脸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

为提高农民收入,华屋还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形成了“山上种油茶、田间种蔬菜、荒坡养蜜蜂”的产业发展格局,因地制宜,合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尽可能多的创造收益,为民谋福利。民宿、特色农业的发展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大部分群众还清了建设新房的欠款。同时,村里新建了村级医疗卫生服务室、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新修了连接国道的大桥及村内的循环路、游步道,新建了公厕及垃圾处理设施,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也让群众有了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

红色土地孕育红色革命,铸就红色精神。叶坪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诞生地;是中共苏区中央局和临时中央政府机关在瑞金的第一个驻地;也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华屋人民继承着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怀揣能吃苦、不怕累的干劲儿迎接未来,向小康生活奋进。(完)

农户在政府扶持下做起电商。(中国台湾网卢佳静摄)

(原标题:【镜头中的脱贫故事】“红军村”华屋旧貌换新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