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景德镇> 正文

[中华文明树理念 注释古我意邪魂典著作丰]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郭璞堪舆文化

2017-07-07 景德镇
(原标题:[中华文明树理念注释古典著作丰]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郭璞堪舆文化)

闻喜县郭璞研究会秘书长、省级传承人崔利在介绍郭璞生平

上郭村老大大(右)在介绍郭璞曾经生活的地方

郭璞故里新创建的郭公园一角

郭璞故里闻喜县上郭村门楼

闻喜县郭璞研究会秘书长、省级传承人崔利在介绍郭璞著作《葬书》

闻喜县郭璞文化产业园效果图

郭璞(276-324年),字景纯,晋河东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人。中国古代著名学者,晋代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易学大师、堪舆学鼻祖。曾任晋元帝著作佐郎、尚书郎。  郭璞一生勤于笔耕,著作颇丰。据史料记载,其著述经、史、子、集共155卷49本之多。郭璞的游仙诗开辟一代文风,其赋史称“东晋之冠”,流传下来有11篇。注本《山海经》《尔雅》《穆天子传》《方言》《楚辞》等,传承了史前文化典籍。成为中国传说故事的拓荒者,保存了史前古易之精髓,继承发展了中华易学,运用天人合一的科学理念创建了温州古城,其风水观念成为中国古建筑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衣食住行以及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王敦将要叛乱,温峤、庾亮让郭璞占卜,郭璞说:“大吉”。王敦将要起兵,让郭璞占卜,郭璞答:“不会成功”。王敦怀疑他曾劝告过温峤、庾亮,又听他报凶卦,说:“你再为我占一卦,看我寿命长短”。郭璞答:“据刚才的卦,你若起兵,不久有大祸,若住武昌,寿长不可量”。王敦大怒:“你的寿命几何?”郭璞说:“我就死在今天中午。”王敦恼怒,命令押南冈处死。时年49岁。  太宁二年,王敦之乱平定,朝廷追赠郭璞为弘农太守。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郭璞被追封为闻喜伯。元顺帝至元三年(1337年),郭璞被追封为灵应侯。  王敦战败愤惋而死,被郭璞说中。晋明帝在南京玄武湖畔修建郭璞的衣冠冢,名“郭公墩”,保留至今。明朝画家沈周在其《咏风水》诗中写道:“气散风冲哪可居,先生埋骨理何如?日中尚未逃兵解,世人今犹信葬书”。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运河广济桥边尚存一古井,为当年东晋文学家郭璞出资所造。是年,郭璞路过塘栖,恰逢天下大旱,塘栖一带河断流,塘河几尽干涸浑浊不清,无法饮用。老百姓为解决饮水,四处寻找水源打井,可打不到水源。百姓急得在长桥边烧起天香,求菩萨保佑。郭璞决定为百姓打一口井,度过旱荒。于时,他经过一番踏勘,选定运河南岸东庑三郎祠庙前的一块空地作为井址,自己出资请来民工打了口水井。当地的百姓感恩载德,将此井称“郭璞井”。清朝康熙年间,皇帝南巡到塘栖,地方官员曾用郭璞井的井水泡茶招待康熙,康熙饮后赞不绝口。  郭璞天然塔相传始建于晋代,郭璞于西晋末年侨居夷陵(今宜昌)所建。清乾隆十年(1745年),当地士民捐资在原塔基处重建,资金不继,屡建屡圮,直到清乾隆55年(1790年)春,士绅徐经业、王永言等10余人捐资重建,乾隆57年(1792年)塔成。塔高43.35米,砖石迭砌,八棱七层,层层出檐,下有三踩如意斗拱。自下而上随着塔体的收分,塔室皆为八角攒顶,采光明亮。塔座八角有石雕八大金刚,塔门面向大江,门额刻“天然塔”三字,边框饰二龙戏珠,门楹刻“玉柱耸江干巍镇荆门十二文峰凌汉表雄当蜀道三千”。天然塔“取以人为之力,而行天然之事”,意在培地脉、壮文峰、制客山、镇水口。  郭璞山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昌江区鲶鱼山镇鹊湖村,乐平市三地交界处,海拔478米。相传当年郭璞便隐居于此。  郭公山,原名西郭山。郭璞曾登临此山察看地形,选址建城,改称郭公山,依瓯江,对岸是温州江心屿。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年)置永嘉郡。郭璞登临西廓山,建议跨山筑城。温州人视郭璞为开城鼻祖,将西廓山改为郭公山,并在山上建郭公祠,还在郭公山临江处建富览亭。今温州古城已经拆除,为纪念这位开成鼻祖,2008年元月市政府在郭公山南广场树立郭璞雕塑,重约15吨、高4米,基座约8吨、高1.3米,山景与江滨路景致连成一片。  2003年3月19日,在闻喜县委宣传部、文联、文化局等领导鼎力支持下,经民政局批准,郭璞研究会挂牌成立。设会长、顾问、秘书长。首届理事65人。在会长张王清、秘书长崔利等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十多年来,创建了郭璞文化产业园。弄清了郭璞的生平、著作、思想,出版会刊10余期,200余万字。  2009年,郭璞堪舆文化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崔利(女)被确定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郭璞堪舆文化代表性传承人。

马建军摄影报道

(原标题:[中华文明树理念注释古典著作丰]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郭璞堪舆文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