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景德镇> 正文

福州多地出现扎心标语女子棒球队领队rio!我们很不服,决定辩一辩!

这两天上班赶地铁,早高峰的人流行色匆匆,福州地铁站的一幅幅巨幅海报,意外地打乱了人们行走的步伐。不仅在福州地铁站,福州火车站周边、市中心等路段,都出现了这类风格统一的海报。

“大几百的聚餐物超所值,几十块的艺展门票却囊中羞涩。是福州太不文艺了吗?”

“睡觉前玩会儿王者荣耀,比听场音乐会更让人兴奋。是福州太不文艺了吗?”

“生活不止一场影院大片,也可以是梵高的星夜与向日葵。是福州太不文艺了吗?”……

这些海报霸屏福州市区多个人流密集的场地,所有标语都指向一个让福州人有些尴尬又很难辩驳的问题:是福州太不文艺了吗?

在中国南方,有那么多以“州”命名的城市,福州、泉州、湖州、杭州、广州、潮州、苏州……作为众州之一,福州不仅被省内人对比,还被省外人对比。“文化沙漠”就是很多人给福州贴的标签。

钢筋撑起城市的骨架,城市的外表日趋雷同,记住一座城市的名字并无意义。真正让人入心的,是我们在那里度过的辰光,是我们打开五脏六腑去体验到的东西。有时,也许仅仅是树下的月光,穿堂而过的风声,或是暗中浮动的气息。

五官的知觉凝结成我们对一座城市的记忆。对远方的迷恋,让我们对眼前的城市习以为常,不愿尽力去感受,去闻、去嗅、去尝、去听、去碰……

而城市早已把它的过去,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记都是抓挠、锯锉、刻凿、猛击留下的痕迹。”

福州是不是太不文艺了?我们从腾讯大闽网原创纪实栏目《守艺》中精选了七期内容,让这些图文交织的影像告诉你答案。

此刻,请打开你的五官,跟随我们去感受福州的城市之色、之香、之味。

大漆之色——日用即道的福州器物之美

漆器,曾是老福州人的日用品。福州脱胎漆器在全国漆器行业首屈一指,其品类之全全国罕见。大的如陈列在大会堂的漆画大屏风、彩绘大花瓶,小的如烟具、茶具、餐碗、盘、碟、罐等,共有18类1200多个花色品种。

福州脱胎漆器髹(xiu)饰技艺,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州的脱胎漆器与北京的景泰蓝、景德镇的瓷器,并称“中国工艺美术三宝”。

漆画金鱼,是郑益坤的代表作,也因“气死猫”的逼真表现技法,他被行内称作“金鱼坤”。

很多大事,只有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能做。后母戊鼎(旧称司母戊鼎)是中国迄今出土的最大青铜鼎,可谓“镇国之宝”。如何复制大鼎,成了摆在专家面前的难题。反复思量,专家认为只有福州的脱胎漆器髹饰技艺最合适。最终的成品以假乱真,让各地专家叹服。以假乱真的,还有福州脱胎漆器技艺对长沙马王堆汉墓漆器的仿制。

很多老福州对漆箸都不会感到陌生。它曾经是福州人的饭桌上的“常客”,而如今,福州人的餐桌上已经很难寻觅到漆箸的身影了。左图色彩丰富、工艺细腻,为典型的福州筷。右图筷子尾部斜切处形似指甲,称为“指甲筷”。

福州漆箸制作技艺自2200多年前闽王无诸在福州建冶始,逐渐形成这一区域特有的制箸手工技艺,如今福州漆箸已成为中国漆器工艺美术一朵奇葩。

金箔之色——雍容华贵的福州精妙技艺

金箔制作工艺在明朝万历三十年(1602年)传入福州。清朝末年,福州金箔私人作坊发展到十余家,三三两两各自为阵。当时金箔主要用作佛像、建筑物、工艺品上的贴饰,或是制成金线用于皇家贵族的服饰上。

用金箔作为装饰原料的漆线雕瓶。金箔具有富丽堂皇、延展性好、不变色、不易氧化的特性,其金碧辉煌、雍容华贵的效果为其他任何材料所不及。

从古至今,大凡有上述宫殿、寺院、佛像的地方必定是用大量的金箔粘贴而成,从而金碧辉煌。福州鼓山涌泉寺(寺院佛像)、福州西禅寺(寺院佛像)、泉州开元寺(寺院佛像)、所有现代宫殿的澳门妈祖文化村等等,都可见福州金箔的身影。

婚嫁之色——盛宴之上的百年福州风流

明代龙泉三足香炉、清代木雕故事横案,木雕朱漆小香几、民国景泰蓝将军罐……眼前这些传世的家宝,竟是百年前福州人结婚时的拜堂礼器。这是一席流动的盛宴,是属于百年前的福州风流。

茉莉之香——夏季风下的“花与蜜之城”

当夏季风沿着闽江的河道穿江入城的时候,一座城市的芳香记忆又再次苏醒。五虎山下,乌龙江边,福州茉莉岛枕香同眠。

2000多年前,茉莉花就已落户福州。明朝时期,仓山南台岛因遍植茉莉花,曾被称为“琼花玉岛”。清朝,法国领事保罗•克洛代尔称福州为一座“花与蜜的城市”。

花茶之香——代表中国春天的福州味道

福州人早在宋朝就开始制作茉莉花茶、酿制茉莉花酒,提炼茉莉花香水。风靡世界的福州茉莉花茶,某种意义上曾是中国茶的代表,被外国人称为“中国春天的味道”。

在老福州人的记忆当中,“千家万户遍植茉莉,妇孺白首皆焙香茶”,那是茉莉花茶给福州带来源源财富的岁月。

虾油之味——浸染福州老街旧巷的“乡愁”

在福州人的童年记忆里,清晨的街头巷口总伴着一个小小的锅边糊店。小店里两口大锅,青红的火苗舔着锅边,一个锅煮锅边,一个锅炸油条油饼,虾米、咸鱼干、虾油摆满灶台。矮小陈旧的木桌凳子随意摆放,宽口浅身的粗瓷碗满满当当地装着锅边。虾油的味道浸染着福州的老街旧巷,挥之不去。

虾油的酿造技艺难以靠文字记载,只能靠一代又一代的言传身教传承下去,没有经过时间积淀根本无法掌握。

生活催着人们马不停蹄地往前奔走,告别故土,远走他乡。人们的味蕾终有一天会习惯异乡的口味,但是,总会有那么一刻,也许是深夜失眠时,也许是一个人下班回家时……家乡美食镌刻在肠胃里的记忆突然被唤醒。

佛跳墙之味——福建人的味觉“基因库”

闽菜之魁,名声早已播出福建省,乘着闽浙粤等海边先民出洋的客船,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

传说在很久以前,曾有一群乞丐,每天提着陶钵瓦罐四处讨饭,把讨来的各种残羹剩菜倒在一起,烧煮后热气腾腾,香味四溢。一旁的和尚闻了,禁不住香味引诱,跳墙而出,大快朵颐。

“酝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一道佛跳墙,涵盖了几乎所有闽菜名贵食材,尤其是闽菜厨师最重要的调汤功夫;从选材到上桌,它前后耗时10天,这也就不难理解掌勺此菜的厨师缘何需要十年经验了。

当然有人会据此一一反驳,诸如虾油这种下里巴人的土物,跟文艺怎么扯得上关系?文艺不是小资派装逼摆拍的故作姿态,也不是唯潮流是瞻的盲目追随。一座城市的文艺,根植于它固有风物与历史,那才是这座城市最独特的腔调。

福州是不是太不文艺了?请打开你的五官,且走、且听、且触,且读、且闻、且尝……

福州是不是太不文艺了?有人觉得词穷,无言以对、无力反驳。也许你是福州的一员,也许你是到此一游的观光客,也许你是潜伏在民间的文艺‘骚客”。如果你不服,欢迎来辩!

亮出你的观点,在评论中说说你眼中的福州,我们一起发发“骚”!还有机会上头条噢~

腾讯大闽网 林鹏浩/文 吴杰 林熊晖/图 综合大闽网《守艺》往期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