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景德镇> 正文

文物修复工匠成“网红” 穿越古今缝补方羽茔汹“生命”

◀陈少坤在认真地修复陶瓷

▶利用无缝修复技术修复清中期青花扁壶

本报记者 牛超/文 禹舸/图

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的热播,坐了多年冷板凳的文物修复“工匠”成为新一代“网红”。近日,记者有幸近距离接触鹰城一位文物修复“工匠”,他不仅擅长锔瓷,而且醉心文物修复。

从小耳濡目染 长大四处拜师

陈少坤家住市区光明路南段13号院,今年35岁,多年来一直醉心于老物件修复,家里有一个小型工作室。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他家时,他正在客厅专心修复一个茶壶,旁边放着金刚钻、镊子、小锤等工具。

先用金刚钻在破损处打个眼,然后用镊子夹个锔钉放在打眼的地方比比,再用小锤将锔钉的一端折折……当锔钉的两端都折好后,陈少坤用镊子将锔钉固定在打孔的地方,用小锤轻轻敲打。“力不可过大,否则锔钉会穿透茶碗,甚至将茶碗敲碎。”

据陈少坤介绍,锔瓷工艺属于古老的民间72行之一。《清明上河图》中即有宋代锔艺匠人的形象。“过去就是修补锅碗盆缸等家用器皿。这项手艺主要是用金刚钻打孔,以两头带钩的锔钉铆合器皿,使之严丝合缝,经久耐用。”徐少坤说,锔瓷工艺分粗活和细活,水缸、陶盆等粗笨器皿是粗活,茶壶、盘碗、瓶坛等瓷器是细活,细活不仅工艺复杂,而且要求美观。

陈少坤的爷爷年轻时是锔瓷匠人,他从小就耳濡目染,对锔瓷有所了解,但所掌握的技艺比较粗糙。后来,随着对历史文化的喜爱加深,他对锔瓷工艺越来越着迷,遂到全国各地学习,还拜中国锔瓷第五代传人王振海为师深入学习锔瓷工艺。

修复器皿最难的便是“锔壶嘴”

在陈少坤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不同型号的锔钉,大小有近十种。陈少坤说,锔钉按材质分为金、银、铜、铁等。金银用来锔补昂贵的玉器、翡翠、玛瑙和高档紫砂壶等,日常器皿用铜铁锔钉。修补器皿时,要根据破损情况和器皿大小选用合适的锔钉。铆合缸瓮类器物可用大号铁锔钉,修补碗碟等小瓷器要用小号铜锔钉。

通常情况下,锔瓷时碎块越多、锔钉越小、器身越薄,工作难度就越高。陈少坤印象最深的是给一个茶壶锔壶嘴。一次,有人托朋友送来一把紫砂壶。“说是台湾大师吴金维的柴窑紫砂壶,市场价达一两万元。现在壶嘴烂了,想让修复一下。”陈少坤说,虽然当时已十分熟悉锔瓷工艺,但还是不愿接这个活儿,“因为壶嘴是最难锔的,又是把名壶,怕万一锔坏了,不好说。”

经不住对方一再请求,陈少坤只好接下。“一把用久了的好壶寄托了玩壶人的很多情感,一旦损坏,都非常希望能找到手艺高超的锔壶人把壶锔好。这不是一般的破镜重圆,是锔起了爱壶人的内心遗憾。”陈少坤说,为了修好这把壶,他整整一个月没有吃好睡好。

“无痕修复”让破损瓷器“完好无损”

在学会了锔瓷工艺后,陈少坤还曾远赴上海拜“无痕修补大师”丁爱平,学习“无痕修复技术”,并到重庆博物馆学习文物修复。

去年年初,一位做生意的福建人托朋友给陈少坤送来一个清代中期的青花瓷大扁壶,直径45厘米。“说是壶,其实是一堆碎片,只不过用AB胶简单地黏合了一下,外形特别难看。对方说是花3000元买的,让帮忙修复。”

接下“任务”后,陈少坤决定用“无痕修复技术”修补大扁壶。他首先是将粘好的碎片一片片重新揭下,清洗黏胶留下的痕迹,然后重新粘接。“我们粘接是不用AB胶的,这种胶对文物是有损害的,我们有专门的黏合剂。”陈少坤说,文物粘接是修复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环,碎片的粘接也是有一定顺序的,先小后大,先局部后整体,然后合龙,视具体情况再作个别调整。

粘接后的补缺则采用石膏复原,再将一些专门的材料因“物”制宜,采取不同方式拼镶在缺损部位。“对于一些文物,他们通常会搜集大量文献资料,寻找相似文物进行造型匹配,一切都要按照资料,不能凭空想象。”

补缺后的文物需要多次打底,表面才能平滑无梗。最后一步为上釉,也就是着色,这是终结步骤,也是最难的一道工序。先后用喷笔和手绘技法进行上色,务求与原瓷器釉色融为一体。它除了对修复者有较高的鉴赏水平及审美观要求外,还需要修复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每一次都是全新的尝试,有时光调色就能花费十天至半个月。”陈少坤说,最终,他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完好无损”地修复了大扁壶。

痴迷文物修复 将一直走下去

文物修复不但神秘,而且带有一定“危险性”。首先就是修复时如果“失手”会造成二次损坏。

据陈少坤回忆,在重庆博物馆学习文物修复时,有一次大家都在埋头操作,“一位师弟拿着一只宋代破损的碗在修复。不知怎么,碗失手掉在地上,摔成了几瓣。”陈少坤说,当时,大家听到声音后都惊呆了。后经老师出面调解,师弟赔了几万元,老师又将该碗修复,对方才没有深追究。

“另外,有些工艺所用的东西是有毒的。”陈少坤说,通常情况下,他们在维修文物时,都会戴上防毒面具、手套,但在利用“金缮”工艺修复文物时,仍会出现过敏现象,“全身上下一层红点。”

即便如此,还是不能“撼动”陈少坤对文物修复的“痴迷”。“人这一辈子,能做的事情并不多。遇上自己喜欢的又能做好的事情就更难。何必把精力和时间放在别处?”陈少坤说。

去年底,陈少坤被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专业委员会吸收为会员。“作为文物修复工匠,穿越古今,与百年之前的人进行对话,这是一种特殊职业的特殊体验。文物保护承载历史文明,传承历史文化,如何更好地保存延续,并且让它变得更有价值,我觉得我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对于文物修复,陈少坤表示,他会一直走下去。近日,他将启程前往景德镇博物馆修复受损文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