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景德镇> 正文

斗彩瓷,汤姆逊f8见证一段皇帝的畸恋(图)

2017-07-05 景德镇
(原标题:斗彩瓷,见证一段皇帝的畸恋(图))

“成窑五彩”,后人称为“成化斗彩”。这种瓷器世间罕有,在明清乃至现代瓷器爱好及研究者眼中被视为拱璧。

“成化”是明宪宗朱见深的年号,在明代皇帝中,这个皇帝虽然建树不高,却因情深似海而“名垂青史”。当年还是太子的朱见深,曾爱上太皇太后宫里比自己大17岁的宫女万贞儿。一个皇帝一生中始终宠幸一个比自己年长如此之多的女人,令六宫粉黛无颜色,甚至在万贵妃去世时,皇帝为其“辍朝七日”。同年秋,成化帝随之归西,这段爱情可谓千古奇谈。

万贵妃非常喜欢成化斗彩杯,于是成化帝让景德镇官窑烧造了一批。当时烧造的量很少,留存至今的更加罕有。

天津博物馆中珍藏的清乾隆款斗彩农耕图双耳扁壶,便是一件富有代表性的斗彩瓷器作品。

这里所谓的斗彩制瓷工艺,是将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一同装饰于同一件瓷器面上,形成釉下青花与釉上彩争奇斗艳的艺术表现力。制作时,预先在高温下烧成釉下青花瓷器,之后用矿物颜料进行二次施彩,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和涂染青花轮廓线内的空间,然后再次入窑经过低温烧制而成

且说万贵妃生前由于拥有皇帝的宠爱,成了有实无名的“皇后”,她不仅横行霸道,揽权纳贿,而且由于她自己的皇子早夭,便对宫中怀孕的嫔妃甚是憎恶,甚至千方百计让怀孕的嫔妃流产。《明史·后妃传》中说:“饮药伤坠者无数。”这一举动险些使朱见深断了子嗣,但是她的所作所为,并没有影响皇帝对她的迷恋,为了博得万贵妃的欢心,成化皇帝可谓煞费苦心。

据史大大载,因为万贵妃非常喜欢成化斗彩杯,尤其是鸡缸杯,于是成化帝让景德镇官窑烧造了一批。当时烧造的量很少,留存至今的更加罕有。

成化斗彩在当时就很受世人青睐,明代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中记载:“顷来京师,则成窑酒杯,每对博银百金……”清人程哲的《蓉槎蠡》中也有记叙说:“神宗时尚食,御前成杯一双已值钱十万。”

这里所谓的斗彩制瓷工艺,是将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一同装饰于同一件瓷器面上,形成釉下青花与釉上彩争奇斗艳的艺术表现力。制作时,预先在高温下烧成釉下青花瓷器,之后用矿物颜料进行二次施彩,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和涂染青花轮廓线内的空间,然后再次入窑经过低温烧制而成。

据天津博物馆器物部馆员乔岳介绍,自明初开始,随着制瓷工艺不断创新和发展,彩瓷工艺逐渐成熟。明永乐时期新创了黄釉地绿彩、绿釉地红彩等品种,这些彩色瓷器为“斗彩”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事实上,斗彩制瓷工艺,从明代宣德时期就已萌芽了,文献中多记载为宣德五彩瓷器,并且由于年代久远,能保留下来的这种瓷器极为稀少。”乔岳说。

明代成化年间,斗彩瓷器最为出名,其特点为精致小巧、釉润胎薄,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和文物价值。到了清代,斗彩瓷器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进入了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的斗彩瓷器,无论是在器物上所占面积,还是彩色的种类都比较多,且色彩艳丽,画面也较为繁复

斗彩一词最早见于清乾隆年间的《南窑笔记》,书中记载:“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但是,有关斗彩一词的解释,目前依旧众说纷纭。

学界主要有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斗彩的斗字,是指釉下的青花与釉上的彩绘斗妍斗美,因此谓之斗彩;第二种观点认为,斗彩的斗字,实际上应为逗,即逗彩,是因釉下青花与釉上彩似在相互逗趣之态势而得名;第三种观点认为,斗字来自江西的方言,应作“兜”,意为“凑合在一起的”;还有一种观点,来源于民国学者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的观点:“何谓豆彩?盖所绘花纹以豆青色为最多,占十分之五六,故曰豆彩也。”

目前各种观点仍然无法达成一致,但大部分文献对于这项技艺均记为斗彩,只是如何释义,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据乔岳介绍,斗彩瓷器制作时,瓷器上的图案先用青花勾线,画出整体图案,二次施彩时,将勾线时留白的部分用彩色颜料涂色,“这种画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在小孩子的涂色书。其实,在明代还有一种名叫五彩的瓷器,其图案也是五彩缤纷的,远远看去和斗彩瓷器特别相似。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五彩与斗彩的区别,在于五彩中仅将青花料作为一种色彩填于局部,而不用青花勾线,斗彩则用青花勾线。”

明代成化年间,斗彩瓷器最为出名,其特点为精致小巧、釉润胎薄,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和文物价值。到了清代,斗彩瓷器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进入了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的斗彩瓷器,无论是在器物上所占面积,还是彩色的种类都比较多,且色彩艳丽,画面也较为繁复。

清乾隆款斗彩农耕图双耳扁壶中的画作《耕织图诗》,最初为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所作,作品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瓷器上出现此类“耕织图”,始见于康熙三十五年,康熙五十一年后广为流行,并成为那一时期的特殊题材,多用青花或五彩表现

天津博物馆中珍藏有一件清乾隆款斗彩农耕图双耳扁壶,是清乾隆时期富有代表性的斗彩瓷器作品。这件器物外观仿古铜器扁壶形制,小口、直颈、扁圆腹、椭圆形圈足,高57.1厘米、口径10.6厘米、长足径21.5厘米。颈部有两个透雕夔龙形耳,腹部两面绘江南农耕小景。乔岳说:“此器物造型精美、色彩艳丽、图案新颖,足内青花楷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方款,是乾隆官窑中的绝妙之作。”

清乾隆款斗彩农耕图双耳扁壶中的画作《耕织图诗》,最初为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所作,作品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瓷器上出现此类“耕织图”,始见于康熙三十五年,康熙五十一年后广为流行,并成为那一时期的特殊题材,多用青花或五彩表现。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清朝康熙皇帝南巡见到《耕织图诗》后,感慨于织女之寒、农夫之苦,传命内廷供奉焦秉贞在楼俦绘画的基础上重新绘制,计有耕图和织图各23幅,并每幅制诗一章。焦秉贞绘《耕织图诗》令康熙皇帝龙颜大悦,在序首钤盖了“佩文斋”朱印,在序后钤盖了“康熙宸翰”阳文朱方大印和阴文“稽古右文之章”朱方大印,再命著名木刻家镌版印制,颁赐臣工。

近代学者将焦秉贞的《耕织图诗》与楼俦的图作比较:“最为不同者,则焦图应用西之透视法以作画是也。”焦秉贞绘制的《耕织图诗》,成为当时景德镇瓷器中的一种特有纹饰。

在绘画风格上,这件清乾隆款斗彩农耕图双耳扁壶完全仿效原作中西相参的画法,精美非凡。壶侧用斗彩绘勾莲纹,间绘蝙蝠、莲花、如意、万寿、编磬,寓“家园长庆”“福增寿长”“吉庆如意”之意,是清代瓷器图案和纹饰的一种巧妙结合。

本报记者肖明舒

图片由天津博物馆提供

(原标题:斗彩瓷,见证一段皇帝的畸恋(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