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饶市> 正文

忍辱著书的伟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

忍辱著书的伟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

“石压笋斜出,岸悬花倒生”。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打击、压制、屈辱、苦难,凡此种种逆境,往往可以成为砥砺人才锋芒的硝石。有人把逆境比作成功的产婆和摇篮,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忍辱著书的伟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

司马迁(公元前145?—一公元前86?),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芝川镇附近)人。他出身于一个史官家庭,父亲司马谈很有学问,当时任“太史令”。他从小在乡下放牧、种地。十来岁上,跟父亲到了京师长安,开始在父亲的指导下诵读《左传》、《国语》等古代流传下来的历史书。他曾向当时著名的学者董仲舒学过《公羊春秋),向孔安国请教过《古文尚书》,并随时向父亲的朋友虚心求教,学业大有长进。他读书非常认真,从小养成了创根究底的好习惯。

忍辱著书的伟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

有一次,司马迁发现《尚书》上记载的一件事情和其它书有出入。为了弄清原委,他跑到国家藏书楼里去核对,足足查了上百册书,最后才弄清楚《尚书》的记载是正确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司马迁的求知欲越来越旺盛。二十岁那年,他为了开阔眼界,开始了全国性的游历,到过江苏、安徽、浙江、湖南、湖北、河南、山东等地。二十八岁时,他当了“郎中”,近似于皇帝的侍卫。这使他有机会经常跟随汉武帝巡幸名山大川,曾到过山西、目肃一带,接着又奉使到了现在的四川、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考察。

忍辱著书的伟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

司马迁三十六岁时,汉武帝到泰山“封禅”,巡幸北方,他又跟着到了河北、辽西、内蒙、陕西、甘泉等地。他的足迹儿乎踏遍了全国各地。在游历中,他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考查遗闻铁事。他曾南上九疑山,采集了舜帝南巡的传说;又顺江东下,考察过禹王治水的遗迹;他凭吊过屈原沉水的泪罗江,瞻仰过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他到刘邦起兵的丰沛等地,寻访了刘邦、萧何、曹参、樊哙、滕公的旧居,并采访了他们的一些遗事。在河南的睢阳等处,他涉足夷门,收集了信陵君的故事。考察中他一丝不苟,常常找当地父老了解各种各样的传说,拿来和书本上的记载互相对照。比如,他看到书上记载,秦国灭魏国时,曾引黄河水灌了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淹死许多人。史书记载究竟对不对呢?他到大梁实地考查,果然看到了大梁城墙脚下被洪水淹过的痕迹,并且还听到了当地老人讲述的当年魏国人跟洪水及和敌人斗争的故事。这些对他后来的写作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忍辱著书的伟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

司马迁三十八岁那年,父亲去世,他继任了太史令的职务。他立志给后世留一部完整的史书。为了实现这一宏愿,他阅读和整理汉朝官廷收藏的所有典籍文献和重要史料,为著述史记做准备工作。

忍辱著书的伟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

但就在这时,巨大的不幸降临在他头上。汉朝名将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举朝震惊。当时司马迁误以为李陵投降是权宜之计,日后定会报效朝廷。他把自己的想法向汉武帝说了,武帝大怒,认为这是替李陵游说,遂将他下狱,并处以残酷的腐刑。这种刑罚是对人格的极大侮辱,司马迁面对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摧残,痛不欲生。但他想到撰写《史记》这一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就又增添了生的勇气:他没有消沉,没有轻生,含羞忍辱,发愤著述,把全部希望和心血都寄托在这一震古钰今的宏篇巨著上,呕心沥血十五年,终于完成了这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光辉巨著——《史记》(当时称《太史公书》,至三国后始称今名)。

忍辱著书的伟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

这是中国第一部通史,全书包括本纪、书、表、世家和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为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作者:的说法是大款呢(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88124980737081868/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