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饶市> 正文

古今高考学子都重视的那些好彩头,为了金榜题名,他们也是蛮拼的

对于古代的中国学子来说,提升社会阶层的最佳方式,便是在科举的过程中脱颖而出,最终走上当官的道路。正所谓“十年寒窗,为把官当”,他们为了金榜题名殚精竭虑,甚至不惜付出一辈子的时间。这种极为强烈的执念,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共鸣,进而成为中国民俗中的一部分。

每一个人家,都希望家里能出个光宗耀祖,显赫门楣的读书人。要是能当上大官,那就更是祖坟冒青烟了。

古今高考学子都重视的那些好彩头,为了金榜题名,他们也是蛮拼的

就像是这样

这种对金榜题名的执着,让“中状元”“吃皇粮”成为了很多人心头的执念。而许多民间的习俗,其实就来源于这种执念。久而久之,这些民俗也被保留了下来,并被流传至今。虽然时代变了,但“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却被继承了下来。那些民间的风俗,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也走进了我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

民俗与劳动生产、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而从科举衍生出来的民俗,自然也是如此

(一)吃来金榜题名的运气

根据清代蒋毓英修《台湾府志》一书的记载,学子们在度过中秋节的时候,总会享用一种名叫“状元饼”的点心。原文是这样写的,“是夜士子递为燕饮赏月,制大面饼一块,中以红朱涂一‘元’字,用骰子掷以夺之,有秋闱夺元之想。”这种点心,多半就是如今状元饼的前身。

时至如今,仍有很多知名的月饼品牌,将“状元及第”打造成为专门的产品,这无疑是对昔日民俗的继承。当然,月饼本身的造型,也和昔日的状元饼大同小异。

古今高考学子都重视的那些好彩头,为了金榜题名,他们也是蛮拼的

状元饼

当然,象征类似祥瑞的食物,绝非仅仅状元饼一种。流传于浙江嘉兴的小吃状元糕,则是一款可以与状元饼并肩的食物。状元糕由米粉蒸制而成,其口感清甜,外观简洁朴素,通常是下图这种画风。

古今高考学子都重视的那些好彩头,为了金榜题名,他们也是蛮拼的

状元糕

光有糕点自然不够,还要有好酒助兴。绍兴一地盛产黄酒,在一户人家生下婴儿后,便会在门口埋下一坛花雕。为女儿埋下的酒,通常被称为“女儿红”;为儿子埋下的酒,则会被称为“状元红”。其实,能高中状元的人并没有几个,但家家户户对金榜题名的渴望,却是大同小异的。

古今高考学子都重视的那些好彩头,为了金榜题名,他们也是蛮拼的

为了避免广告的嫌疑,找了个不带字的酒

以上这几种饮食,堪称是大名鼎鼎。不过后面这几种,可就并不那么著名了。譬如在大江南北流行的粽子,其实也与考生有着天然的连接。因为“包粽”与“包中”存在谐音,所以粽子,也成为了考生的祥瑞之物。有些粽子,被特意加工成了细长的毛笔形状,这种粽子的名字叫做“笔粽”,其谐音则是“必中”。

古今高考学子都重视的那些好彩头,为了金榜题名,他们也是蛮拼的

笔粽

而在冯梦龙笔下的《古今谭概》一书中,其记录的饮食风俗颇为清奇。比起前面那些甜腻腻的糕点,这种食物画风清奇,看起来更为诱人。根据这本书的说法,很多考生在考试之前,都要吃熟的猪蹄子,其“熟蹄”的谐音则为“熟题”。他们希望考生在考试之前,能刷到熟悉的题目,以增加金榜题名的概率。

古今高考学子都重视的那些好彩头,为了金榜题名,他们也是蛮拼的

熟的大猪蹄子

无论是状元饮食系列,还是“包中”与“熟题”,都体现出了普通人对金榜题名背后的渴望。它们所催生出的产品,也成为了广受欢迎的快速消费品,我们完全可以将其命名为“状元经济”——一如当今的高考经济一般。

(二)被大多数人忽视的祝福

在江南一带,先民很早便有了划龙舟之类的风俗。对于生活在江边的民族来说,划船竞渡是他们与生俱来的竞技方式。若不善于驾驭船只,或者自幼不通水性,恐怕他们很难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下去。为了更好地生存,他们只能主动接近汹涌的水流,以筛选出族群中的最强者,并将其视为族群的榜样。

当然,在屈原大夫投水自尽后,文人便将这项古老的运动项目,与祭祀屈原大夫的活动结合到了一起。其实,这正是很多民间习俗的发展历程:民俗诞生于平民的日常生活,然后被一代代文人逐步改造,最终变成了我们所见到的样子

在文人思想的影响之下,龙舟竞赛的胜出者,被尊称为“独占鳌头”者。这种称谓有着极为明显的文人痕迹,它和科举又有着紧密的联系。皇帝在召见状元、榜眼和探花三人时,状元需站在中央,通常是站在第一块御道石正中的巨鳌头部。因为这个位置很小,只能容纳下他自己一个人,所以才会被命名为“独占鳌头”。

虽然这里没直接提到状元,但状元的影子,却又是无处不在

如果说“独占鳌头”是同义词通用,那么“名列前茅”这个词的来源,就有点耐人寻味了。我们常用“名列前茅”来形容较为优秀的学生。通常在评比、考试中排名靠前的人,都会和这个词联系到一起。

这个词来源于《春秋左传》,原文为“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在行军的时候,前军要手持茅草。一旦有敌人来袭,就要迅速举起茅草示警。可当两军交战时,手持茅草的前军,通常需要第一批冲上前去。由此可见,早期的“名列前茅”,可并不是什么好活。

可在后世文人的加工之下,“名列前茅”这个词的含义,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际上,很多流传至今的民俗,都被剥离了其原有的含义,其解释权,也落入了各朝各代士大夫的手中

(三)状元祝愿的根源

科举考试的选拔条件极为苛刻,堪称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纵使考生才高八斗,也不敢说自己必然得中。在这种不确定的恐惧之下,很多考生陷入了极大的精神压力。迫于无奈,他们只能将希望,寄托在一些虚无缥缈的事物之上。

除了前面的诸多糕点之外,很多考生求神问鬼,甚至还到庙里去叩拜神灵。在很多考生看来,决定他们命运的神灵,正是天上的文曲星。对应出来的实体神灵,则是文昌帝君。清朝嘉庆皇帝对文昌庙的重新修整,更是起到了极大的推波助澜作用。从此,对文昌帝君的祭拜,成为了学子中的“最炫流行风”。

《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在中举后,因为短时间内情绪大起大落,结果直接就失心疯了。有人出了个注意,那就是请来他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户,然后让胡屠户打他一巴掌,就能让他恢复清醒。可众人找到胡屠户时,这个蛮横霸道的屠夫却犯了难。在他看来,举人老爷都是文曲星下凡,他一介凡人如何打得?

虽说心里七上八下,但为了救回范进,这个巴掌还是打下去了。可能胡屠户杀猪练了一身蛮力,结果下手重了些,反而震得自己手掌生疼。这倒把胡屠户自己吓了个半死,在他看来,这多半是“打了星宿老爷,结果菩萨怪罪下来了”。最后给自己贴了片膏药,才算是放下了心。

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可以得知。在《儒林外史》诞生的清朝,普通百姓早就把文曲星和功名视为一体,两者早已不可分割。这种思想,无疑从另一个角度,再度诠释了人们对金榜题名的渴望与敬畏

(四)时代变了

百年如弹指,我们身边的世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至如今,高考已经不再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寒门子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变得宽广了很多。但人们对金榜题名的渴望,却依旧非常执着。

昔日的状元经济,演变成为了如今的“高考经济”。千百年间,太阳底下仍然没有新鲜事,历史仍旧在一次又一次地重演,从无例外

促成这一切的人,正是历朝历代的学子和士大夫。正是他们的执着,才催生了这些与“状元”相关的各路产品。时至如今,昔日的种种特产和语言习惯,最终汇聚到一起,成为了独一无二的“状元民俗”。它是文官崇拜的延续,也是“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巩固,更是中华民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完)

(渭水徐公,一个热爱看书和旅行的历史博主。欢迎你和我一起,走进更大的世界)

参考书籍:

《春秋左传》,【春秋】左丘明

《儒林外史》,【清】吴敬梓

《台湾府志》,【清】蒋毓英

本文作者:渭水徐公(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6640696511627788/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