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饶市> 正文

明末“网红”:12岁公然反对圣人孔子!还高喊前半生活得像一条狗

公元1602,万历三十年

京城监狱,一位面容清癯,胡须花白老者静静地坐着,等待狱卒为他剃头,趁着侍者离开的间隙,老者夺过剃刀,刺入自己的咽喉。霎那间,淋漓的鲜血染红了雪白的刀锋。

老者并没有完全断气,在粗犷而微弱喘息下,用指尖在狱卒的手心进行了生命的最后一次交流。

问:“和尚痛否?”

答:“不痛。”

问:“和尚何自刎?”

答:“七十老翁何所求!”

次日子夜,老者逝,终年76岁。

七十老翁何所求?这是76岁的李贽在生命尽头留下的最后一句话,短短七个字,道尽了一位老者历经风尘后,对这个时代的苦闷和绝望。

明末“网红”:12岁公然反对圣人孔子!还高喊前半生活得像一条狗

年方十二批孔子,“生子当如李卓吾”

1527年,李贽出生在福建泉州的一位教书先生家,他的家族原本姓林,后改姓李,六世祖是泉州航海经商界的大佬,往来于波斯湾,娶“色目女”。

后世长期混血,直到李贽的曾祖父,才开始转于正统,家族世代与伊斯兰教徒往来。后家道中落,6岁丧母,父亲白斋公以教书勉强维持生计,李贽从小随父亲学习中国传统儒家文化。

12岁那年,李贽猛然产生一个“奇怪”的想法,写了一篇《老农老圃论》,大肆抨击孔子视农民为“小人”的言论,在那个遵从儒家文化的传统封建社会,年幼的李贽一时间轰动乡里,当真有种“生子当如李卓吾”的感觉。

从此,在年幼的李贽心里便埋下了一颗“异端”的种子

明末“网红”:12岁公然反对圣人孔子!还高喊前半生活得像一条狗

仕途沉浮:“我的前半生活得像一条狗。”

1522年,李贽高中举人,30岁时被命为河南卫辉府共城教谕,从此走入仕途,先后做过南京国子监、北京国子监等,后来又做了三年云南姚安的知府。

李贽的仕宦思想不同于当时大多儒家学子,他并不只是为了实现亲民治国的政治抱负,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更多的是因生计所迫而做出的一种无奈择,“不得不假升斗之禄以为养”,为官之时,除“拜揖公堂之外”,李贽一意“闭户自若”,探求学问。

李贽的生活并不富足,据他自己所讲,曾经七天没有吃到过多少东西,最后已然饿得不能分辨“稻梁”和“黍稷”的区别。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句话对于李贽来讲,真的不只是说说而已。他的思想与其说现实,还不如说是实际。

“人生而自由,而无往不在枷锁中”,也许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了封建社会形形色色的束缚和管教,而对于那个12岁就敢抨击圣人孔子的李贽来说,官场就是一个巨大的枷锁。天生对束缚敏感的李贽又怎能在官场中找到一种为官和学问的平衡点呢?

“余唯以不受管束之故,受尽磨难,一生坎坷,将大地为墨,难尽写也。”

所以李贽的仕途结果已然很明显,“在百泉五载,落落竟不闻道”,最后发出“五十年以前真一犬也”的感慨。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我的前半生活得像一条狗。”

明末“网红”:12岁公然反对圣人孔子!还高喊前半生活得像一条狗

诗与远方:“异端”分子李贽的“网红”事业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年过半百的李贽毅然告别二十余年的仕宦生涯,背上行囊,去追寻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

都说生命只有一次,这位生来就带着个性色彩“叛逆者”,却从此硬生生的活出了另一个模样。

阔别官场的李贽,先后到湖北黄安的天台书院讲学论道,到维摩庵过上半僧半俗的“流浪”生活,最终在龙潭湖的芝佛上院落发为僧。

落脚在芝佛上院后,李贽开始了自己的讲学传道、著书立说。最大胆的是,他不顾当时封建礼教,公开招收女弟子,气得当时那些学界泰斗们“吹胡子瞪眼儿”。

万万没想到,“异端”分子李贽竟然火了,一时之间,粉丝万千,跻身一线“网红”,工部尚书刘东星亲自接他去山东写作,文坛巨子袁氏三兄弟跑到龙湖陪他一住三个月,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和他进行了三次友好的宗教交流,举国上下,邀请函不计其数。

李贽开坛讲学,不论出身,和尚、樵夫也好,农民、书生也罢,来者不拒,就连养在深闺中的女子都跑来“蹭课”。

明末“网红”:12岁公然反对圣人孔子!还高喊前半生活得像一条狗

解放压抑的天性:“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

顿时,满城风雨,李贽成为了当时最火的国民偶像,学界一片哗然,他李贽凭什么就红了?为啥有这般魅力?大咖们纷纷表示不解。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李贽讲出了大家心中想讲却不敢讲的东西,他解放了人们被传统礼教所抑制多年的人性,在“三纲五常”封建教条下,人们的思想早就已然全无个性可言,而李贽正是在这种“无我”催眠下,喊出了人人皆圣人、可以有自我的声音,一语惊醒梦中人。

人心里最深处的渴求被封建纲常压抑久了,一旦爆发出来是无法想象的,而李贽恰好就是那个燃点。

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作为文化领域无上权威,“存天理,灭人欲”根深蒂固地植入封建社会思想,人们长期生活中这样的社会中,人性被压抑得已经接近零点。

但在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下成长的李贽,却在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体制下公然倡导“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孔子也只是一个普通人嘛,他的话就千古不易?,绝不能一味追求孔子,而忘了自己的本心,从而失去判断是非的能力,“童心”才是万物的本源。

“童心”是最初一念之本心,即不受外界影响的“我”的心,是产生诸相的本源,可称作“清净本源”,世间万物,一念之间。

有人说李贽这是在“反孔”,而李贽却说,我只是把孔子的思想回归到“人”,实践到“人”身上;他打破了程朱理学的神话,从一定意义上讲,李贽真正发扬了儒学。

李贽还对“人”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和尊重,主张“以人为本”,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和“人必有私”的论断,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打碎了罩在人伦物理之上的神圣光环。

明末“网红”:12岁公然反对圣人孔子!还高喊前半生活得像一条狗

触动体制:结局已成定然

李贽张狂不羁,对传统大胆提出质疑,并深感不屑,传统道学者视其为“洪水猛兽”、“异端之尤”,他们的眼里怎能容忍这粒“沙子”,于是不断向嘉靖皇帝告状,说李贽作为一个和尚,不节欲,倡乱伦,“僧尼宣淫”。

年过76岁的李贽被迫逃至山中,但那些反对李贽的大臣们岂肯罢手,控诉李贽与尼姑、妓女有染,嘉靖皇帝看了奏章,并不相信奏章上的控诉,但心知肚明的嘉靖皇帝也不可能放过李贽。

因为李贽的“离经叛道”与“异端邪说”已触犯到封建统治的核心,动摇了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体制,最终以“敢倡乱道”将李贽逮捕治罪。

从某种意义上讲,李贽的结局是必然的。无论你如何玩转“网红”圈,触动了体制,你就得灭亡。

“七十老翁何所求?”

1602年5月6日,明朝万历三十年三月十五日,风烛残年的李贽在狱中以剃刀自刎。

七十老翁何所求?

苦闷,绝望,凄凉。

如果说李贽的死是一种自我牺牲,那么他留给世人的那一丝微光,将永远在这个风尘世界里隐隐闪烁。

本文作者:青梅煮史(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8572656716808712/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