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饶市> 正文

老广州城门口的“中外茶会”:两道门,两个世界

2019-06-06 上饶市 广州   广州日报

1840年之前的广州“一口通商”时期,洋商并无进城的自由。被高高的城墙围住的广州城,对他们来说依然是个十分神秘的地方。俗话说,好奇害死猫,越是“禁区”,他们就越想去看看。俗话又说,办法总比困难多,翻开近两百年前洋商亨特写下的《旧中国杂记》,细读他写下的城门口的“中外茶会”,读来倒真是饶有趣味。

欧洲人不许进城 “好奇”害死猫

其实,清廷也不是一开始就不许洋商进城的。据史料记载,至少在1750年以前,洋商进城是没有太大障碍的,大摇大摆走在大街上固然有伤体统,但雇一顶轿子,“藏在”里边,偷偷掀开轿帘一角,欣赏一下这个热带南方城市的街景,满足一下好奇心,还是没问题的。

那么,来自欧洲的外商是什么时候不许进城的?鉴于我查阅史料能力的有限,一时半会也说不清楚,不过,据学界的研究,官方加强对外商的限制,与一位千里迢迢进京告御状的英国商人洪仁辉有关。朝廷一方面将欺负外商的海关监督革职查办,另一方面又出台了《防范外夷规条》,规定洋商不准在广州过冬,不准与内地人私下接触。自此,地方官对外商活动的限制越来越严格,外商要进城也就越来越难了。

俗话说,好奇害死猫,官方越不让洋商进城,洋商就越想看看城墙里边到底是什么样的风貌,就算进不了城,到城门口溜达溜达,窥视一下各式各样的店铺,以及算命先生、剃头匠、江湖郎中等形形色色有趣的人,也很有意思啊。

洋商蜂拥进城 士兵火速关门

限制“外夷”的规定看上去很严格,但根据近两百年前寓居广州的美国商人亨特所著的《旧中国杂记》,“夷人”时而违反一下规则,地方官多是宽大为怀。话说,1822年,十三行商馆区起了一场大火,大火之后,随着商馆的修缮,十三行的商馆广场上留下了一大堆建筑垃圾,久而久之,不少流浪汉把它当成了“临时住所。事情一直得不到解决,洋商就决定去找官府说一说。

根据《旧中国杂记》的记载,洋商们说是进城向官府递书信,其实跟“探险”也差不多。为了免得引起注意,他们约定在离粤海关监督衙门最近的靖海门集合,然后四个一群,三个一伙,悄悄向城门口进发。无奈的是,他们的模样太引人注意,很快,看热闹的人群就聚了一大堆。到了城门口,洋商一拥而入,守城的士兵大为吃惊,好在城门有两道,一道外门,一道内门,士兵赶紧把内门关上,同时撒丫子往粤海关监督衙门报信。

地方官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

守城士兵去报信没多久,洋商们就听到了锣鼓开道的声音,接着,沉重的内门吱吱呀呀打开,官员看见这么多外国人,大吃一惊,接着温和地训诫他们,这样做很不合适,会失去天子对“远夷”的恩惠。接着,为洋商服务的通事(翻译)双膝跪下,把大家的禀帖高高举过头顶,地方官接过禀帖,将其转交身边的官吏,言明处理结果将由行商传达,同时又切切叮嘱洋商,下次一定要按规矩行事,不可鲁莽。就在地方官温和训诫洋商的时候,城内临街房屋的窗口挤满了看热闹的人们,大家都出奇地安静,毕竟,这样的“西洋镜”不是经常能见到,可别因为大呼小叫,被守城士兵的鞭子赶散。

按说,事情到这儿就结束了,但地方官其实对“外面的世界”也充满了好奇,他饶有兴味地询问洋商各自来自何处,离“中华天朝”有多远,在广州呆了多久,还住得惯吗?在他们的国土上,是不是黑夜真的比这里长很多。官员的随从看着老爷心情好,还给洋商们泡上了茶,洋商们也掏出自己的雪茄烟,请地方官尝尝味道。一场原本违反规矩的递帖事件,就在宾主相谈甚欢的气氛中持续了一两个小时,才告一段落,洋商们欢欢喜喜回到了商馆。

至于洋商关心的那个垃圾堆,地方官一声令下,要求十三行的行商出钱,迅速清理。很快,那个垃圾堆就被清理得干干净净,洋商们重新赢得了江畔漫步的舒适时光。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王月华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王月华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董业衡

本文作者:广州参考(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9022292472562187/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