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饶市> 正文

苏轼和王安石,政治上的敌人文学上的朋友

苏轼和王安石,政治上的敌人文学上的朋友

一个人生存在世界上,如果不想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那么必定会产生一种信仰,这种信仰通常会成为唯一的价值取向,很难再改变。而不同的信仰观念之间,难免会形成某种对立,甚至势如水火,非要致异己者于死地不可,这在中外历史的长河中屡见不鲜。

读过《宋史》的人都知道,王安石和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同朝为官的两人,却在新法的推行与反对声潮中,站在各自的立场,彼此针锋相对。早在变法之初,苏轼就持坚决的反对态度,对新法进行了激烈全面的攻击,指责王安石此举会招致国家的败亡。这当然引起了王安石的强烈不满,两人开始互相诋毁,最后发展到王安石不惜编造一个莫须有的乌台诗案,差点令才华横溢的苏轼冤死。

苏轼和王安石,政治上的敌人文学上的朋友

就是这样两位势不两立的生死对头,却在苏轼的冤狱平反后,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苏轼被贬汝州,路过金陵,竟然抛弃成见去拜谒了已经罢相下野的王安石。史书上说两人同游蒋山,共览江山之胜,尽论文章学术,互相诗词唱和,甚或谈佛说禅,气氛相当融洽,俨然是相交多年的挚友。倘从思想上推断,这本应该是不可能的事,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敌视的两人有了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洒脱呢?

我想他们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同的认知,就是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可以说这是一根看不见的红线,将他们不知不觉牵引到一起,继而产生心灵的共鸣。王安石对苏轼政治信仰上的歧见可谓恨之入骨,不过十分看重苏轼的文才,曾称赞道:“子瞻,人中龙也!”苏轼也时常写诗作文将王安石揶揄挖苦一番,但是对王安石的人品道德以及诗文方面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当他读到王安石写的《桂枝香·金陵怀古》词时,亦惊叹道:“此老乃野狐精也!”由此可见,正是因为这种艺术上的共同语言,才促使两人惺惺相惜,摒弃了政治信仰上的干扰。以至于王安石谢世后,苏轼失去知己般十分伤感,特意为王安石撰写了“制词”,内容一改其以往嘲讽的笔锋,多是褒奖之言。

苏轼和王安石,政治上的敌人文学上的朋友

艺术是没有界限之分的,哪怕是曾经对立的两方,在艺术面前,也变得一致,这是艺术赋予人类的魅力所在。读到一部好的文学艺术作品,是与一个伟大心灵之间的谈话,从中可以寻觅到某些默契的东西。正如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说的那样,“政治是过眼烟云,艺术则会永存!”

(本文为益阳布衣哥独家原创,侵权必究!)

本文作者:益阳布衣哥(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0127339071668743/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