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饶市> 正文

防汛破天贵族双开救灾,我们在一线

2017-06-28 上饶市
(原标题:防汛救灾,我们在一线)

本报记者张武明

这里有一场场齐心协力共御洪魔的战斗,这里有一个个你扶我助同舟共济的暖心现场。连日来,在普降暴雨的赣北大地,防汛救灾工作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

哪里有险情就往哪里冲,哪里有新闻就在哪里坚守。全省广大新闻工作者心系职责使命,第一时间奔赴现场,连续作战、忘却劳累,用笔尖、镜头呈现出各地团结一心抗洪、众志成城救灾的感人场景。

责任溢心间

来次说走就走的采访

按照计划,6月24日上午,新法制报记者周浔该去蛋糕店拿蛋糕,准备给儿子过生日。

正在家里用手机翻阅新闻的周浔看到了连降暴雨的信息,职业敏感让他意识到:“汛情很严重,记者不能缺位。”果不其然,9时他接到报社电话:“赶赴修水抗洪抢险一线,对公安民警参与抗洪抢险的情况进行跟踪报道。”

没有二话,带着对儿子的愧疚,周浔快速收拾好衣物出门,冒着大雨赶往车站。前往修水的路途中,他一直通过手机跟当地公安部门保持联系,掌握动态信息。

他的同事黄志良也接到了紧急采访通知。当时,黄志良正在帮好友拍婚纱照。“在防汛救灾面前,个人一点私事不算什么。”黄志良说,经过3个多小时的颠簸,在瓢泼大雨中,他来到修水县城北部走访塌方路段,采访执勤民警。“民警站在一个一夜两次塌方的山坡旁执勤,持续20多个小时不停歇地引导过往车辆绕行,而山坡随时有可能发生第三次塌方。他们这么忘我地投入抗洪救灾,我有什么理由不全力为他们鼓与呼?”

中央电视台江西记者站全体记者按照分工,第一时间奔赴一线,通过及时的电视直播报道和新媒体平台展示,向外界传递出当地受灾情况和群众需求。新华社江西分社记者及时分赴九江、景德镇、上饶、宜春等地采访,围绕党员干部积极救灾、群众开展生产自救等主题展开深入采访,挖掘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感人事迹和典型人物。

江西日报记者徐铮本来准备趁着双休日回老家看望生病卧床的父亲,听闻汛情,主动要求加入报道战斗。不料,他在报道过程中被洪水困在乐平虎山水文站,直到一天后洪水退去,才得以赶到下一个地方采访。江西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中心记者邓翔是在另一个采访归途中得知修水汛情的,看着微信朋友圈里的汛情照片,邓翔主动申请先不回南昌,直接转道修水开展采访。

采访多险阻

克服平日难遇的困难

6月25日,江西广播电视台都市现场栏目微信公众号发出的一组图片和视频,震撼了网友。视频中,记者周安辉站在齐胸深的脏水中,高举摄像机,记录一场救援老人小孩的战斗。

现场是在上饶县一个住宅小区,到处是一片汪洋,不少居民被困家中。周安辉本打算到其他灾情点采访,结果也被困在小区里。看到消防、城管及其他救援队伍赶来救援,周安辉决定就地涉水进行跟踪拍摄。视频中,周安辉不顾身旁污垢,且拍且行,眼神紧盯摄像机的专注感动了网友,让社会各界对新闻记者在灾难面前“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职业精神有了更加深切的理解。

江南都市报记者李伟这几天防汛救灾的报道工作也是充满曲折。6月24日一大早,他和同事接到前往修水县杭口镇报道的任务后,来不及吃早餐便开始赶路。由于洪水尚未退去,车辆无法靠近采访目的地,他们脱掉鞋袜,卷起裤腿,下车步行。当时正下着雨,李伟背着沉重的摄影设备,更是步履维艰。没过多久,几个人衣服全部湿透,浑身沾满泥巴。

忙碌的采访一直到晚上11时许才告一段落,李伟和同事们开始拖着疲惫的身躯寻找落脚点。近一个小时后,他们才住进房间,来不及洗个热水澡,便打着赤脚开始写稿,直至次日凌晨1时才忙完。等待他们的,是6时30分的闹钟提醒。

采访途中不仅有劳累,更有危险。江西日报九江分社记者何深宝,6月24日在乘坐汽车赶往修水采访的途中,汽车多次在水中漂移,行至庐山西海大桥附近时差点翻车。因为交通不便,他先是提着行李、冒着大雨,行走在泥泞的道路中。随后,又因为路面被泥水淹没,他无法继续行走,直至拦停了一辆路过的四轮电瓶车……

磨砺出精品

汛情面前传递正能量

6月26日10时,当江西日报宜春分社记者邹海斌一行抵达奉新县百丈山风景区管委会冷水井林场茶坑村采访时,当地村民非常诧异:“你们是怎么进来的?”

此前几天,奉新县普降暴雨,百丈山风景名胜区冷水井林场受灾,公路塌方,路基被冲毁。茶坑村等几个村的村民出行受到影响,无法与外面的亲友见面。邹海斌一行穿越峡谷、绕路走了近3个小时,才得以进村。“我们记者有责任进入受灾一线,了解灾情和群众的困难,向外界传递真实准确的信息。”邹海斌说,有了这股决心,再苦再累,自己也会坚持。

不分昼夜和当地干部一道上堤巡查,是江西日报记者徐黎明的采访方式。6月25日清晨6时,他们在乐平市镇桥镇樟树下村堤段发现一处涵管穿孔,此时河水水位即将漫过穿孔部位,情况非常紧急。该险情点地处乐安河回流漩涡处,为了能采访到整个抢险过程,徐黎明和抢险人员一起站在水里,用相机和笔全程记录下险情处置过程。

正是带着像邹海斌、徐黎明等这样的职业担当,我省广大新闻工作者才能在磨砺中前行,雕琢出精品,在受灾地区群众与外界关注灾情的人们之间搭起信息沟通桥梁,以新闻人独有的方式参与抗险救灾,鼓舞士气,传递正能量。

在这场重大而关键的新闻战役中,各新闻单位精心选派人员采访,记者们的足迹遍及省内各受灾地区,一组组策划催人奋进,一篇篇报道鼓舞人心。几天来,江西日报在重要版面持续推出整版报道和专题专栏,刊登相关稿件近40篇,较为全面地反映出各地干部群众迎战洪魔的有效举措和坚定决心,记者范嘉欣采写的评论《坚持把奉献牺牲当成党员的“特权”》被人民网推荐在首页观点栏目;信息日报较早通过微信公众号报道了修水县3名抗洪救灾干部失联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截至6月25日20时,中国江西网关于抗洪抢险的原创报道达72篇,视频2条,手机报推送信息3条,PC端阅读量近500万人次;江西广播电视台派出的32路50余名记者坚守一线,推出了一大批现场感强、画面丰富的新闻作品,并及时整合发布视频新闻,让新闻作品鼓舞士气、提振信心。

赣北的骤雨暂时停歇,积水逐渐退去。而各地干部群众坚守阵地、团结奋战的一幕幕感人场景和不畏艰险、忘我奉献的精神,通过全省广大新闻工作者手中的纸笔、镜头展现出来,深深地刻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里。

(原标题:防汛救灾,我们在一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