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吉安市> 正文

传奇的木雕邪恶流氓吻上不良笑花世界

2017-05-19 吉安市
(原标题:传奇的木雕世界)

罗志强

犹如捧读一部典籍,一而再,再而三,方能读知卷中要义。三次登临造访东固造像,我才渐次走进这个神秘、传奇的木雕世界。

木雕主人为吉安市青原区东固畲族乡东溪村刘节明、刘节亮、刘节旺三兄弟,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固传统造像代表性传承人,明代“南京工部匠籍”刘氏“雕銮匠”传人,世尊“丹青先生”。

东固传统造像是一项将木雕工艺与民间宗教造像、民间信仰仪式相结合的综合性技艺。据刘节明介绍,其族于明朝前期由吉水虎溪之滨迁来,从康保刘先生至发招刘先生,历20多代52位传人。

步入东固传统造像传习所作坊,神像林立,樟香扑鼻。恰逢刘节明正为樟木神像罗汉开面,其长子刘详林在为楠木工艺品“金蟾觅食”打磨。停下手中的活,刘节明告诉我,祖上所传主要为神像雕刻,工艺流程大致分准备、雕刻、细化、开光几个环节。

雕刻前须先选材。一般选质地紧密、坚实且干燥、不易腐蚀的樟木为材。选定后供奉祭品先行祭祀。

雕刻分开粗坯、修嫩坯、开福藏、开面、粗磨几个环节。“开粗坯要先根据神像形态、体积切分木材成大块,再以神像头部的长度为基准,按照坐五、立七、跪四、盘三的比例开坯。再细化各种比例,给神明开窍——勾勒五官、通气孔,在神明背部开凿福藏用方孔。”说起制作细节和特点,刘节明如数家珍。

东固造像开坯时完全不用一般木匠的墨斗弹线,而是用刀斧直劈,或用钢锯直锯,要留要切,把握十分准确,在当地堪称一绝。给神像开面是造像过程中的最为关键的环节,面相开得好坏直接决定神像成功与否。刘节明的心得是:神味太浓,让人心理难以亲近;人性太足,又失去了宗教的神秘感。唯有将神像定位于人神之间,方易为普通百姓所接受。随后,不停地用瓷片将雕造的刀痕刮磨去掉,一尊神像便光洁圆润起来。

进入细化阶段,先得刮灰,以弥补木材的裂纹并掩饰瑕疵。随后牛胶水封底上色,进行神像彩绘。“牛胶水都是自己选购牛骨头自行熬制,这样才能保证色彩的稳固性。”刘节明抚着手中的罗汉头像说。调色时,将各色原料粉倒入牛胶水中,调制成各种颜料。上色时,必须对什么部位用什么颜料成竹在胸。刘节明一边说着,刘详林一边用手边的罗汉头像作示范。只见他下手一点也不迟疑,来回刷涂几下,素色的罗汉头像立马光彩照人。为保护已上色彩,还需为神像上桐油或生漆,随后根据客户要求,贴金箔或上金粉。如此一来,庄严华美的神像便塑成了。

在东固东溪,一尊尊神像经丹青先生妙手神功走入天地四方、寻常百姓家。儒之孔子、朱子,佛之弥勒、如来、观音、十八罗汉,道之雷部诸神、关羽、许真君,民间信仰之福主菩萨康王、萧公菩萨、太子菩萨,本地英雄人物如文天祥等,被丹青先生塑造得栩栩如生。刘氏家族的传统造像技艺,自明朝以来代代积累改进,过去坚守着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祖训,其传承形式主要靠口传心授,言传身教,具有很强的“口头性”,除了儒释道三教画册和开光仪式科仪文本,少有书面形式流传下来。如今年轻一代更在继承中创新,刘节旺借鉴石雕、玉雕和明清家具木雕,赋予东固传统造像新的生命力。而刘详林除师从父亲和两位叔父,还自费到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系学习,将现代雕像审美与传统造像技艺结合,拓展着东固造像未来发展的广阔空间。

深山藏瑰宝,盛世展宏图。这座小小的作坊为提升效能引进了打坯机,试图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谋求新的发展。但实践又给了刘节明新的担忧:“东固造像,面临新的失传。”一台预订的立体数控雕刻机被他退了回去。他不想让子弟操作,否则会丢了手中的功夫。而我,从他的话中,听到了执著的坚守和睿智的清醒。

(原标题:传奇的木雕世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