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九江市> 正文

专访周恩来侄子周秉和 起义受阻 陈汉典和哥哥跳舞伯父坚定地说“还是干”

2017-07-27 九江市
(原标题:专访周恩来侄子周秉和起义受阻伯父坚定地说“还是干”)

开篇语

中国江西网讯当八一起义纪念碑碑文再一次染上滚烫的金黄,当建军雕塑广场上的“将士”孔武有力扑面而来,当“南昌舰”已驶入永久驻泊点……我们翘首期盼的纪念日,日益临近。

九十年,对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浩荡历史来说,不过短短一瞬;对于一个人仓促而短暂的生命来说,却可以是整整一生。

为什么我们要对“整整一生”之前的事情念兹在兹,说了一遍又一遍?

大树参天植自根基,江河湾里流有源头。

我们今天幸福的得来,来自那一颗闪亮的“红星”。

九十年前,周恩来不惧共产国际的指责拍案而起,坚持八一起义“还是干”;九十年前,朱德在天心圩振臂一呼“黑暗是暂时的,我们也会有我们的1917年”——这力挽狂澜的勇气和坚如磐石的信念迸发出无穷的力量,成为一支势不可挡的钢铁洪流。

就是这股钢铁洪流带着当时的中国冲破迷雾,绝处逢生;也正是这股洪流,让中华民族冲上了从未有过的高度。

不忘初心,而今迈步从头越。

九十年前的壮怀激烈从未消弭。我们今天前行的渴望,正是当年“打响第一枪”时的红心。

如今,改革开放已经驶入深水区。对于4600万赣鄱儿女来说,前方不是诗情画意的田园牧歌,而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我们正在向贫困作最后的决战,正在向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前进……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征程,我们回望初心是为了走得更好。(记者刘定乐)

■记者沈澈清/文

中国江西网讯八一南昌起义是我们党的一件大事,也是周恩来一生革命活动中的一件大事。1927年7月25日,周恩来受命担任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大大,第一次独当一面领导中共重大军事活动。

在八一南昌起义暨建军9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有幸采访到了周恩来的侄子周秉和,听他讲述周恩来与八一南昌起义有关的故事。

赤子之情给侄儿取名“秉和”

周秉和是周恩来三弟周恩寿的儿子。周恩来膝下无儿无女,侄儿侄女便是至亲。在家里,周秉和排行老五。

周秉和告诉记者,兄弟姐妹几个的名字大都是伯父伯母给取的。1951年,周秉和在北京出生时正值朝鲜战争,一向倡导和平友好、渴望有个安宁的建设环境的周恩来和邓颖超一合计,就给侄儿起名“秉和”。

“我出生时正值朝鲜战争边打边谈的时期,人民渴望世界和平,伯父希望能够和谈成功。所以,就给我起了一个名字叫‘秉和’,要和平,‘秉’就是秉持,把握住的意思。”周秉和回忆道,伯父希望国家和人民安定,做人、交友都以和为贵,自己的名字就饱含伯父对和平的渴求,饱含着一片赤子之情。

“如今,我们都生活在和平年代,现在的和平幸福生活,都是伯父等革命先辈毕生为之奋斗的结果,也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不忘初心!”周秉和说。

立场坚定危急时刻“还是干”

周秉和回忆,伯父参加八一南昌起义时,时年29岁,风华正茂。

1927年7月下旬,李立三、邓中夏等在九江提出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的建议后,周恩来受中共中央委派,出任前敌委员会大大,并于7月25日赶赴九江,领导组织这次起义。“伯父参与了起草政纲和组织政权的研究,广泛调集党的干部,多方联络国民党左派官员,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使起义准备工作进入了实际行动轨道。”周秉和说。

7月30日,就在前委讨论八一南昌起义实施的关键时刻,中央代表张国焘来到南昌,传达共产国际的指示,竟然提出起义要等张发奎、起义无胜利把握可以解散回家的主张。张国焘的立场,激怒了周恩来。

“第二天,伯父和其他前委成员一起,同张国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伯父总结了过去依靠蒋汪革命一再受挫的教训后指出,党必须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能去依靠张发奎,受人摆布。在那次讨论中,伯父平生第一次拍了桌子,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驳斥了张国焘反对起义的谬论,最后坚定地表示‘还是干!’”最终,在战胜了张国焘的阻挠后,前委决定在当晚(即8月1日凌晨)起义。

“试想,如果在那种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伯父等前委不及时作出南昌起义的果断决定,稍有迟疑,我们党所掌握的仅有的这点武装力量必将被完全断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南昌起义挽救了中国革命。”周秉和说。

周到细致正确用人合理部署兵力

周秉和介绍,伯父在南昌起义中所展示出来的军事才能,一半来自天赋的胆大心细,指挥若定;一半来自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实践锻炼。在南昌起义中,周恩来展现出了当仁不让的气概、雷霆震怒的神威、周到细致的作风,正是这些领导人所具备的特质,创造了革命奇迹。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组织的武装行动,参加起义的部队有党直接掌握和影响下的贺龙、叶挺的部队,还有各地参战的农军;参加起义人员有早期中共高层人物,还有国民党的左派代表,如何把起义军各种力量糅合在一起,考验着领导人的胆识和智慧。

“一开始中央提出的起义地点是在南浔,伯父在起义前抵达九江后,李立三反对把暴动地点选在南浔,认为九江军阀部队集中,对起义军不利。伯父果断采纳了李立三的意见,把起义地点选在南昌。事实证明,这项决策是正确而英明的。”周秉和说,正确用人及合理地部署兵力是起义成功的重要因素。

“真正起义的时间先后改了三次,最关键的一次,是起义前有叛徒告密,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果断将起义时间提前2小时(由凌晨4点改为2点),让敌人措手不及。起义时,伯父任命非共产党员的贺龙担任总指挥,体现了用人的独到眼光。同时也对起义领导正确分工,使起义领导人的整体力量得到充分发挥。”周秉和说。

起义过程中,起义部队采取“区分目标、量敌用兵、各个歼灭”的办法,把每一个目标区分落实到具体部队。战斗打响后,敌人除了部分部队因得到叛徒告密而有所准备,抵抗比较激烈外,其余根本来不及阻止抵抗就被解除了武装。南昌起义军仅仅用了5个小时,就全歼3000余人,占领了南昌城。

1927年8月1日黎明,南昌起义总指挥部门前,熙熙攘攘,挤满了起义军官兵,还有许多群众。周恩来英姿勃发,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登上台阶。待会场安静下来后,周恩来以坚定、洪亮的声音说:“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来打倒反革命!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从此,这里的军队就归共产党领导了。”群众高呼口号,一片欢腾。

南昌起义胜利后,由周恩来主持,对起义部队进行了整编。“虽然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名义,但其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成了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旨在进行革命战争的武装力量。从此,中国共产党开创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历史。”周秉和说。

到访南昌追寻伯父足迹

谈及伯父,周秉和总表现出由衷的敬佩。他说,自己来过南昌多次,每次来都会追寻伯父的足迹,缅怀伯父和革命先辈。

“南昌是伯父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也是军旗升起的地方,我每次来南昌都会感慨万分。”周秉和说,伯父生前很少跟他讲参加革命的故事,自己都是从报纸杂志和书籍以及伯父的战友、部下回忆的文章里了解伯父。

“他既是伟人,也是亲人,既是我的伯父,也是中国人民的领袖之一。为了中国的革命,他一直在兢兢业业地为人民服务,也为现在的大好形势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周秉和说。

(原标题:专访周恩来侄子周秉和起义受阻伯父坚定地说“还是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