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南昌市> 正文

“三百年来第一奥巴马抓大盗中文版人”陈寅恪从小酷爱学习,曾在褥中点灯苦读|胡适|陈寅恪|第一人

2018-09-12 南昌市 胡适   陈寅恪   第一人

 

    扬子晚报网9月12日讯(记者 焦哲)现在,人们对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是不少家长眼中的头等大事。一生曾获三十六个博士头衔的“学霸”胡适曾经说过:凡成就大事业者,都是绝顶聪明同时又肯下笨功夫的人。他又说:“这个世界聪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数人。”从胡适的这两句话中,不难看出:要想学有所成,需具备两个要素。一是“聪明”,但这是先天的,同时又是普遍的。事实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孩子都挺聪明。在学业上是否有所成就,关键还要看第二点,即是否“肯下笨功夫”。

    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历史上人文荟萃,其中不乏“绝顶聪明又肯下笨功夫”的文化名人。古代有:古代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屡试不第、49岁才得以高中的明朝第一个南京本土状元焦竑,10岁就能写诗作文,小小年纪就能靠“稿费”养活家人的清朝状元秦大士。近现代有:10岁时搬家到南京的“三百年来第一大师”陈寅恪,19岁中秀才、说过“国有国格,报有报格,人有人格”的著名报人史量才等。

    在中国近代诸多学术大师中,有一个人被同行们一致推崇,称他为“大师中的大师,教授中的教授”。这个人就是陈寅恪。

    傅斯年评价他是“近三百年来第一人”;梁启超说自己百万字的著作还比不上他寥寥几百字有价值;胡适说以他的学问,在牛津大学讲学,能听懂的人也没几个;吴宓说他是全国最博学的人。

    根据相关资料,1900年,10岁的陈寅恪随父亲陈三立从南昌移居南京,住在今天中山东路和常府街之间的头条巷。他们的家有一个很雅致的名字,叫作“散原精舍”。这个宅子是当时南京的文化中心,经常有文化名人登门造访。

    “散原精舍”内设有学堂,陈三立请来高水平的老师为家里的小孩授课,所授科目除了中国传统的四书五经外,还有数学、英文、音乐、绘画、体育等。陈寅恪在这里学了2年,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1902年,他离家出国游学,归来时已是名满全国的清华“四大教授”之一。

    陈寅恪,可谓是绝顶聪明。然后,他又是个最肯下笨功夫的人。他自幼没日没夜地读书,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以至于落下眼疾的毛病,中年和晚年两只眼睛先后失明。

    畅销书《南渡北归》中,记载了一段陈寅恪(抗战时期)在成都燕京大学任教时的助手王钟翰的回忆。

    陈曾对王说:自己的眼病是“不可治疗的”。因为他很小就酷爱读书,达到“夜以继日”、“无书不观”的程度。但当时条件艰苦,既没有电灯、也没有洋蜡烛,晚上只好点上小油灯,藏在被褥之中读书。读书时,四周还要放下蚊帐,以免灯光外露,被家里大人发现。他当时看的多数是清朝“光纸石印”的书,这种书因为印刷技术不好,字又小又模糊,对视力伤害很大。但陈寅恪对这样的书却爱不释手,读起来常常是通宵达旦。久而久之,形成了高度的近视,最终在中年时视网膜脱离成为“不可幸免之事”。

    从陈寅恪对助手的这段谈话,不难看出:他自己心里很清楚如此苦读对视力有很大的伤害,然而却“根本停不下来”。由此可见,“三百年来第一人”的陈大师并非是天生第一,其后天努力刻苦的程度也可以称得上是第一。

    陈寅恪晚年在双目失明、身体多病的情况下,还通过自己口述、助手笔录的方式完成了一部长达80多万字的《柳如是别传》,前后耗时长达十年之久。

    学界一般认为,这部书是陈寅恪先生全部著述中影响最大的一部。书中的主角“柳如是”是南京“秦淮八艳”之一,虽然不幸堕入风尘,却有诗文才华和政治抱负。书中褒扬了这位秦淮名妓不屈的风骨。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陈寅恪对南京的历史人文有着深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