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南昌市> 正文

大学为什么爱改校断奶百度影音奇热网名?

2017-06-14 南昌市
(原标题:大学为什么爱改校名?)

  

  高考结束,填报志愿成为考生家长关注的焦点。目前的评价体系中,大学比学院高,学院比学校高,校名背后的不同层级决定了生源质量和资源分配。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近年来不少大学“更名之风”盛行。虽然确实有大学借此来提升教学质量,但更多的学校更名是“换汤不换药”。这不仅导致考生和家长填报志愿时无所适从,而且其急功近利的办学思维也不利于大学精神的凝聚。  如何从越来越多的“高大上”的校名中选出心仪的高校?专家提醒,选学校不要“大而全”,要“特而专”,要关注其核心专业。高校盛行“更名之风”  记者梳理发现,过去6年全国472所高校获教育部批准更名,占到具有高招资格高校总数的23%。据统计,近6年改名热潮中,广东、湖北、江西、江苏名列前茅。  2016年,全国约15家高校通过教育部审批改名,除了四川医科大学改为西南医科大学,其他均为“学院”改“大学”。  事实上,近年来高校更名不外乎三种情况:一是名号从县市地名到“省”、“华东”、“中国”,地方院校不再“偏居一隅”。二是从学校到学院再到大学,高校层次不断升级。三是用“科技”、“理工”等热门词取代“农业”、“纺织”等传统行业,综合性越来越强。  这股“学院”改“大学”的风潮也带到了美国。近日,佛蒙特州学院更名为北佛蒙特大学,校长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在一些国家特别是中国,College确实不如University响亮,在他们看来,College只代表学院或是专科院校,而University才是真正的大学。比如在推广在线教育时,人们习惯性地输入University,而不是College等词汇。”在吸引留学生方面,佛蒙特州在全美排名中几乎垫底,列第48位。更名潮背后是利益诉求  大学为什么这么爱改名?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认为,突出地域性、追求“高大上”是大学改名的普遍原因。“名字是符号,一个好的名字反映校园精神、办学理念,尤其是现在大学排名竞争激烈,一个好的名字能吸引生源,获得更多的拨款。”王忠武说,大多数学校改名改得都比较成功。“比如莱阳农学院改名为青岛农业大学后,生源很火,学校名气越来越大。”当然也有一些改得不太成功。“有的学校改名改得让多年累积的品牌和符号消失了,还不如不改。”王忠武表示。  据了解,有的重点大学改完后的校名看起来更像民办学校。比如无锡轻工大学与两所学院合并后组建的江南大学、地处上海的中国纺织大学改名东华大学。最著名的失败案例就是西安公路交通大学改名长安大学,使该校声望一落千丈。  “口碑、大师、教学科研、人文环境等招生优势不是一朝一夕能积累起来的,而一个学校从申报新校名到审批一两年时间就够了,因此改名成了最快捷的方式。”一位教育行政部门领导透露。  南京晓庄学院教授袁宗金认为,“更名热”背后是大学行政化在作祟。“学校更名升格后,领导的官位和待遇也会随之上升,例如处级升副厅级,副厅级转正厅级,这种官僚主义无疑与大学精神背道而驰。”  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大大马德秀一言以蔽之:“有的院校急功近利专升本,有的追求学院更名大学,有的盲目争取硕博点,有的一窝蜂综合性研究型。究其原因,分类不清、盲从于指标堆砌的所谓一流,评价标准和资源配置看中的是数量规模,‘985’、‘211’、一本、二本、重点学科等显性指标没有和质量共性挂钩。”大学更名应纳入社会听证  针对高校更名一事,教育部2007年曾经出台《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等相关文件,规定新设立的高校校名不得冠以“中国”、“中华”、“国家”等字样,不以个人姓名命名,不使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学校所在城市以外的地域名。同时规定:学院在校生规模应在5000人以上,应拥有1个以上学科门类作为主要学科;大学在校生规模应在8000人以上且在校研究生数不低于全日制在校生总数5%,应拥有3个以上学科门类作为主要学科。  但仍有高校改名事件引发争议,比如泸州医学院更名事件。2015年,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遭到四川大学(原四川医科大学)和所属华西医院公开抵制,直接导致名号被撤销;2016年改为西南医科大学,又引起西南医院的不满。为此,教育部今年再次明确,将完善学校名称使用的相关政策规定,防止引发高校校名冲突。“十三五”期间,中国现有的181所师范院校一律不更名、不脱帽,聚焦教师培养主业。  但目前教育部对高校章程中关于简称的具体做法还未有详细规定,近两年因为简称引发的争议也不少。2015年,南昌大学和南京大学就为谁该简称“南大”争得不可开交。  对此,王忠武建议,大学改名应纳入社会听证机制。“目前大学改名都是由自己起名、教育部审批,缺乏社会听证,忽略了公众看法,难免议论纷纷。”王忠武说:“国内大学大部分都是财政拨款,公众的广泛参与是大学与社会互动的机会。以后改名不妨听一下公众的看法。”“望名识大学”不够理性  大学想改个好名字,自然跟师资生源分不开。一位学生家长说:“现在很多用人单位一听‘师范’就觉得该去当老师,一听‘学院’就觉得不如‘大学’好,这也让我们在填报志愿时不得不在名称上做文章。”另一位学生家长表示:“哪个顺眼报哪个呗,主要就是看名字,想学哪一类专业就选名字含哪类专业的院校,比如‘交通’、‘理工’、‘信息’、‘经贸’等。”  记者了解到,“望名识大学”成为选大学时家长最容易出现的误区之一。“有的学校名字好、名气大,但你想学的专业未必好;有的学校可能名气一般,但它的核心专业有非常高的师资水平。所以报志愿不能只看名字,‘大而全’未必好,‘特而专’才是选择的方向。过去新闻学、法学和金融学都是热门,可是现在呢?互联网金融让很多银行柜台都成为摆设。不管什么专业,学不好都只会成为分母。凭冷热来选专业的做法非常肤浅。”王忠武说。  王忠武建议,看爱好。“目前在大学本科教育成为通识教育,最后就业时专业对口的不多,本科只是一个专业基础,硕士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才可能是最终的专业方向。”王忠武说:“专业的好坏取决于个人最后在这个专业取得的成就,如果喜欢这个专业并愿意在这条道路上学习和成就,那么这个专业就是有价值的。像哲学专业,很多人觉得冷门、不好,但南京大学哲学系80%升研,一半以上考博士。所以专业的好坏,还要看你最终取得的成就。”(本报记者闫珍珍)

(原标题:大学为什么爱改校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