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萍乡市> 正文

跋涉非吾愿精美的灯彩在说话

2017-08-11 萍乡市
(原标题:精美的灯彩在说话)

卢晓勤

从萍乡市城南往郊区方向走,刚过汪公潭管理处,只见路口一幢三层白色小楼的屋檐下,悬挂着一件生机盎然、璀璨斑斓的“八仙走马灯”,五色彩纸勾勒成一朵朵精巧别致的雕花,盘在灯彩外沿,格外惹人注目。微风吹过,走马灯灵活地转动起来,造型生动、神态各异的“八仙”便依次展现在眼前,栩栩如生。一些慕名前来的访客,围着这件竹纸镶嵌的灯彩,忍不住赞叹:真是巧夺天工!

制作这件“八仙走马灯”的,就是安源灯彩制作手艺人童汝月。

“我从13岁开始扎灯彩,没有做过一模一样的东西,每件灯彩都各具特色!”50余载的灯彩制作生涯,让这位生活在红色安源热土上的“小伙子”走过半生,磨砺出了精湛的技艺,“留住传统技艺,让安源灯彩融入日常生活”,是已入古稀的童汝月最大的愿望。

安源灯彩,又名安源花灯,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它最早起源于明代,并伴随着民间风俗、民间艺术的发展而流行。安源灯彩因其题材广泛、种类繁多、具有浓厚乡土气息而被萍乡百姓喜爱。每逢元宵夜,家家户户在街头巷尾挂起各式各样的灯彩,万灯齐舞,火光辉照映夜空,十分壮观。老老少少走出家门,走进灯市,庆祝新年的圆满。或结伴同行耍灯,追逐嬉笑,热闹非凡;或独自踏月观灯,灯光人影,绰约动人。龙灯、狮灯、牛灯、茶灯、龙凤花灯、蚌壳灯、鲤鱼灯、走马灯……如今,种类繁多的安源灯彩,在经历了千百年的锤炼之后,已形成了融手工艺、书画为一体的安源民间文化特色,有着高度的工艺价值和美学价值。

“在安源,老百姓将我这样的灯彩制作艺人称为纸马匠。”童师傅一边领着我们往他的工作室走,一边给我们解说着:“纸马匠可不是这么好做的,除了会扎纸以外,还要学习绘画、剪纸等其他知识,以便对作品进行构思、设计。”据了解,一个看似结构简单的传统灯彩的完成,需要经历构图、破篾、扎架、裱糊、贴花、闭纸等诸多繁复的步骤,要求“纸马匠”心思缜密,慢工细作,一盏一米高的走马灯一般需要6天才能完成。

跟着童师傅上了三楼,工作室的门一打开,各式造型迥异的灯彩瞬间吸引了我们的眼球,小到兔灯和鸟灯,大到百福灯和走马灯……每一件灯彩都透出浓重独特的手工艺气息,每一个细小的点缀都让人赞叹制作者的高超技艺。一件件灯彩簇拥着,贴花描金,五光十色,小小的工作室里仿佛正在举行一场热闹的灯会。

“这些就是制作灯彩所需的工具。”童师傅一一拿起门边案台上的剪刀、篾刀、锯子、雕花盘等工具向我们介绍:“另外,制作灯彩还需用到方引线、糨糊、五色彩纸、绸布等材料。”在童师傅旁边的木架上,各色彩纸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十分好看。再往里走,工作室的墙上挂满了造型各异的雕花设计样式,让人眼花缭乱。

“制作灯彩,最关键也是最难的一步就是扎架。”据童汝月介绍,扎架是一个细致活,灯彩最终是否惟妙惟肖,都取决于此。扎架往往从里向外扎起,先以细竹篾为骨,将灯彩的主体部分即彩灯扎好,外蒙装饰,通体各面裱装精绘,镂刻或绘制诗词书画。彩灯扎完,即可轧制整座骨架,进而布置各面糊纸、贴花等装饰材料。

在工作室旁边的一个房间里,我们看到一个走马灯还在制作中,细竹篾架成的灯架稳稳站立着,中间的彩灯已经能够灵活转动。“现在我只需要为它穿上外套,贴上花样,给它化化妆了。”童汝月拿起一张已经画好的花样开始贴了起来。在他布满老茧的手上,一道道细小的伤痕还清晰可见,那是他与灯彩相伴的岁月所留下的痕迹。

“只要用心雕琢,精美的灯彩会说话。”环顾室内,一件件华彩熠熠的安源灯彩,带着“纸马匠”童汝月的温度,点亮过一个个元宵夜晚,无一不诉说着童汝月滚烫的热情和梦想。

“我虽然已经70岁了,但身体还很硬朗,还能做出更多贴近生活的灯彩。”谈及安源灯彩的发展,童汝月坦言,如今安源灯彩制作水平高超的手艺人少之又少,要把安源灯彩融入百姓家,他的儿子以及徒弟们任重道远。

“有老百姓的喜爱、政府的保护以及手艺人的努力,安源灯彩技艺一定能留住。”童汝月坚信。

(原标题:精美的灯彩在说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