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饶市> 正文

韩信为何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典型人物之一?根本原因是这个

韩信是汉王朝的开国功勋,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可以说没有韩信,也就没有大汉王朝。

但韩信的结局并不好,立下大功,却被杀身亡,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典型悲剧人物之一。

这不能只怪汉王朝的薄情寡义,与韩信本人的性格有关。他性子太直,情绪太真,城府太浅,对政治太不敏感,才是根本原因。

大众眼里的“另类”

韩信出身平民,家穷,长大成人后,既未被推选为官吏,又无经商谋生之道,连自己都养不活。他便经常到这家混一顿,明天到那一家蹭一碗饭吃,依靠他人糊口度日。当时谁家都不宽裕,这样的吃白食者,时间长了,没有人不讨厌他的。

他开始吃大户,认为当地的亭长是个小官,家里应该富裕,就赖在他家吃闲饭,一吃就是几个月。

这样,亭长老婆不干了。一天早上,亭长老婆做好早饭,立即就组织家人把饭吃完。等韩信来蹭饭时,就说饭吃完了。韩信看出她的用意,一怒之下同亭长绝交而去。

你在人家这吃闲饭吃了几个月,一顿饭不给你吃,就勃然大怒。看来,在韩信心里,吃白食吃得心安理得、天经地义。

韩信为何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典型人物之一?根本原因是这个


一次,一个老妇在河边洗东西,见韩信饿得可怜,就给他饭吃,一连几十天都是这样,直到漂洗完毕。

韩信很感动,就对这位老大娘许诺:"吾必有以重报母。"我以后如果混好了,我会好好谢谢你的。

老妇是个很有见识的人,听到这话不但不高兴,反而斥责起韩信:"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你一个堂堂大男人,却不能自食其力,我只是可怜你才给你吃食,难道是贪图报答吗?

估计,韩信当时一定是个大红脸,羞愧死了。

但是,如此食不果腹的一个人,却在母亲死后,还非要讲排场。他借钱办丧事,还专门找了一处又高又宽敞的土地作为母亲的坟地,坟地的四周可安顿1万家。可想韩信找的坟地有多大!

这样行事的人,自然惹起大家的非议。

难怪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故意想侮辱韩信。不过他幸亏侮辱了韩信,不然他也不会作为屠户的身份留名青史。

他说:"虽长大,好带刀剑,怯耳。"并当众辱之道:"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

韩信注视了对方良久,慢慢低下身来,从他的胯裆下爬出去。街上的人都耻笑韩信,认为他是个怯懦之人。

韩信为何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典型人物之一?根本原因是这个


后人看韩信后来成名,就定论他是“小不忍而乱大谋”“识时务者为俊杰”。如果不成名呢,那就是贪生怕死。事实上,当时,韩信确实没有丝毫成名的迹象。

乱世成就英雄

如果没有乱世,估计韩信永远就是一个被乡人看不起的“小混混”。看来,乱世也有好处,可以让乌鸡变凤凰。

陈胜、吴广起义后,反秦起义被点燃,四处都是起兵打仗。项梁渡过淮河北上,韩信见老是混饭吃没啥意思,就投奔了项梁。

开始,韩信在军队里,默默无闻,毫无建树。项梁败死后,又归属项羽,项羽让他做郎中。韩信多次给项羽献计,估计计谋也不咋地儿,项羽都不予采纳。韩信心灰意冷,看不到未来和希望。

刘邦入蜀后,韩信就离楚归汉,不显山,不露水。

有一次,韩信坐法当斩,同案的十三人都已处斩,眼看就轮到韩信了。韩信举目仰视,看到了滕公夏侯婴,急中生智,高声喊道:"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夏侯婴觉得此人话语不同凡响,又见他相貌威武,就放了他。同他一交谈,很是欣赏他,于是进言汉王。汉王就让封韩信一个管理粮饷的官职,并没有发现他与众不同的地方。

一句话救了自己一条命。韩信,算是奇人。

韩信很会投机,他见萧何是刘邦身边的红人,就多次找机会接近萧何。萧何很有水平,发现韩信很有水平,就极力推荐给刘邦,希望刘邦委以重任。但刘邦却没有采纳萧何的建议。

韩信为何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典型人物之一?根本原因是这个

(图)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兵家四圣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

历史没有具体交代韩信的成长经历,不知道他的能力和水平是怎么来的,是读书学来的,还是高师带出来的,还是有其他途径。反正,韩信离开家乡,当了兵后,就有能力和水平了。

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实际上是项羽把刘邦排挤到汉中,有十多位将领看刘邦如此,就相约在夜里逃亡。韩信就是其中之一。

萧何听说韩信逃走,来不及向刘邦报告便去追赶韩信。这就是“月下追韩信”的著名典故。

军中有人向汉王报告"丞相何亡。"刘邦大怒,如失左右手。可见,刘邦是多么倚重萧何。

谁知过了一两天,萧何前来进见,刘邦且怒且喜,骂萧何为何逃跑,萧何说他不敢逃跑,他只是去追逃亡的韩信。

刘邦骂:"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萧何答:"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刘邦见萧何如此看好韩信,就同意韩信为将。但萧何坚持要再加以重用,刘邦表示可以让他做大将。

韩信为何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典型人物之一?根本原因是这个


萧何又说:"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刘邦同意了萧何的要求。

诸将听说后,都很高兴,人人觉得有机会被选拜大将了。等到拜大将时,竟是韩信,全军皆感到惊讶。

韩信就是这样让人出乎不意。

真性情一览无余

韩信当上大将后,到了楚国故里领兵,立即就做了两件事,有恩报恩,以德报怨。

一是召见当年给他饭吃的漂母,赏赐她千金;召见亭长时,只赏他一百钱,并说:"你是个小人,做好事有始无终。"

二是召见曾经侮辱自己,让他从胯裆下爬过去的屠户,封他为中尉。并且告诉诸将说:"这是位壮士,当他侮辱我时,我难道不能杀了他吗?杀了他也不会扬名,所以就忍了下来,这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从中可以看出韩信的性格,爱憎分明,是个直肠子。

韩信不负众望,一连灭掉魏、徇赵、胁燕、定齐。齐国平定之后,他派人向刘邦上书说:“齐国狡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南边又与楚国相邻,如不设立一个代理王来统治,局势将不会安定。我希望做代理齐王,这样对形势有利。”

竟然公然向刘邦要官,直接得要命,赤裸裸得不能再赤裸裸了,换谁听了也不舒服。

韩信为何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典型人物之一?根本原因是这个


刘邦果然大怒,大骂韩信竟想自立为王。幸亏张良、陈平识大局,为刘邦点明其中的利害关系,刘邦才立韩信为齐王。

韩信虽然成功要得了王位,但毕竟是伸手要的,刘邦是在不情愿的情况下给的,彼此心里大概都不顺畅,在刘邦这肯定留下很深的芥蒂。

领导对你有了想法,你还能有好日子过?

在韩信的带领下,汉军最终消灭项羽,刘邦也不得不叹服韩信的本事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

但是,韩信在刘邦心里,永远不是个让人放心和踏实的人物,总是让刘邦顾忌。

公元前201年,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用陈平的计策,把韩信捆绑起来,放在随从皇帝后面的副车上。韩信说:"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

在生死关头,韩信非常直接指出皇帝的通病,为自己公然叫屈,也算是大胆至极。看透不说透,还是好朋友;看透就说透,没法做朋友。

刘邦还是在乎韩信的叫屈的,就赦免了韩信,贬其为淮阴侯。

命保住了,就够幸运了,还不感恩戴德,夹着尾巴做人。韩信不,他有了想法,闹起了情绪,常常装病不参加朝见,在家中闷闷不乐。

一次韩信去拜访樊哙,樊哙行跪拜礼恭迎恭送,并说:"大王竟肯光临臣下家门,真是臣下的光耀。"

韩信为何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典型人物之一?根本原因是这个

(图)樊哙(kuài)(公元前242年—公元前189年),沛人。西汉开国元勋,大将军,左丞相,著名军事统帅。

人家对你这么客气,你应该感到有面子,谁知韩信出门后,笑道:"我这辈子居然同樊哙等同列!"

看不起同僚,自视甚高,怎能不引起嫉妒和怨恨?

不甘人下铤而走险

被贬后,韩信郁郁寡欢,心里老是调节不过来,决定找事,再干一番事业。

当陈豨被任命为钜鹿郡守,向韩信辞行,韩信开始鼓动他造反。

韩信拉着他的手避开左右侍从在庭院里漫步,仰望苍天叹息说:“您可以听听我的知心话吗?有些心里话想跟您谈谈。”

陈豨说:“一切听任将军吩咐!”

韩信说:“您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宠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发说您反叛,陛下一定不会相信;再次告发,陛下就怀疑了;三次告发,陛下必然大怒而亲自率兵前来围剿。我为您在京城做内应,天下就可以取得了。”

陈豨坚信韩信有雄才大略,深信不疑地立即表态:“我一定听从您的指教!”

公元前197年,陈豨果然反叛。刘邦亲自率领兵马平叛,让韩信一起去,但韩信托病拒绝,还暗中派人到陈豨处说:“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您。”

韩信就和家臣商量,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部署完毕,等待着陈豨的消息,里应外合,共举大事。

韩信为何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典型人物之一?根本原因是这个


谁知,就在生死存亡之际,他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韩信,韩信把他囚禁起来,打算杀掉他,他的弟弟就上书告发了韩信反叛的消息。

真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很多大事都是坏在小人物身上。看来,做大事,不能忽略任何细节,不能小瞧任何一个人。

吕后打算把韩信召来抓起来,但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和萧何谋划,令人假说刘邦平叛归来,说陈豨已被俘获处死,召集列侯群臣都来祝贺。

韩信还自以为做得天衣无缝,毫无准备地进宫了。一进去,萧何就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杀掉,并诛杀了韩信的三族。

司马迁说:“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於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太史公的评论,可谓一语中的。一个人的性情太真,太直,不能受屈,太强硬,就很容易被折断。

不但韩信如此,历史上很多英雄也是如此,概莫能外。

本文作者:新风观世界(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82971454088151555/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