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饶市> 正文

泰王郑信:乾隆为何称他为夷目?是什么迫使乾隆承认其王的地位?(郑信是中国人吗)

泰王郑信:乾隆为何称他为夷目?是什么迫使乾隆承认其王的地位?泰王郑信:乾隆为何不想承认他?这位中国后裔为何能成为泰国国王?

泰国首都曼谷隔在河相望的吞武里,巍然屹立着一座十分雄伟的纪念碑,巨大的石碑上方竖立着一个骑马戎装威武非凡的英雄,碑文刻着:“此碑为纪念达信皇大帝和增进他的荣誉而建。他是泰国的好男儿。生于佛历2277年(即公元1734年),卒于佛历2325年(公元1782年)。

泰国政府和人民于佛历2497年(公元1954年)4月17日敬立此碑,以便提醒泰国人民牢记他抵御外敌,恢复泰国独立和自由的恩惠。”

碑文所指的达信皇大帝,就是中国的优秀子孙,泰国的民族英雄郑信。

泰王郑信:乾隆为何称他为夷目?是什么迫使乾隆承认其王的地位?

一、两父两母身世迷离

郑信是华裔,这是史学界一致公认的事实。但祖籍何处,过去很长时期却是众说纷纭:一说惠州,一说海丰,一说澄海。直到80年代中期,学者们作出详尽的考证后,认为郑信祖籍澄海最为可信。

郑信的父亲名叫郑镛,原籍广东澄海县华富村。四十二梅居士《郑昭传》写道,郑信的父亲叫郑达,旷荡不羁,村里人给他送了个绰号“歹子达”,有的称他为“浪子”,因为贫困潦倒,而且在村里名声不好,于是就搭船南渡了。《泰国古今史》说:“郑镛年轻时在故乡,因行为不检,被目为浪子,不溶于乡党,逐南渡来泰。”生活无着,为了出外谋生,郑镛在清朝雍正初年从澄海樟林港乘红头船到了暹罗。

郑镛来到暹罗阿瑜陀耶王朝首都后,先贩卖水果,后包揽赌税。他因为工于心计,渐渐发达起来,名声日盛,后来暹罗王封他坤钹陀那爵位。他的妻子暹罗女子洛央于1734年4月7日生下郑信。泰文手抄本著作《祖先的功绩》说,郑信生下来躺在簸箕里,到第三天时,忽然有一条巨蟒缠绕在身上。他父亲一看到便大惊失色,觉得这是不祥之兆。本来根据中国的风俗,应该尽快把他活埋来消灾免难。但是只因这里是暹罗,不能用祖籍的习惯处理,因此只得把郑信遗弃到屋外。谁知财政大臣昭披耶却克里恰巧出外散步,路过这里,他见郑信十分可爱就抱回家中,收为养子。

泰王郑信:乾隆为何称他为夷目?是什么迫使乾隆承认其王的地位?

其实郑信出生时巨蟒缠身的传说,是后来他当政后的华侨文人所编。中国人看来,龙蛇呈现乃帝王之象,最初的意图是神化郑信,证明他有帝王之命,天生不凡。后经曼谷王朝时代泰国文人的删改演绎,吉兆变成凶相,泰国人以此强调郑信成就帝王之业,还多亏被泰人昭披耶却克里收养。否则早已没命了。

实际上,昭披耶却克里作为阿瑜陀耶王朝财政大臣与作为包税商的郑镛是上下级关系,两家又是近邻,过从甚密。因而郑镛才将郑信过继给昭披耶却克里作养子。这样做既利于郑铺自己的事业,又利于孩子的前途,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郑信到昭披耶却克里家后,养父家立即财运亨通,家资倍增,养父大喜,认为这是郑信带来的好运,对他更加疼爱,为他取名“信”,即泰语“财富”之意。由于当时的泰国人还没有姓。郑信仍使用泰名,保留父姓。如此一来,既表明生父与养父之间的深厚情谊,又说明了生父养父对郑信的爱怜之情。

郑信生于华人家庭,长于泰国人家庭,从小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精通华语和泰语。长大后,他又经过了泰国传统的寺院教育,不久,入皇宫充任御前侍卫。郑信天资聪慧,勤奋努力,又有作财政大臣养父的荫庇,升迁很快,到1767年阿瑜陀耶王朝被缅甸灭亡前,34岁的郑信已经是首都大城的行政长官了,并封有披耶爵位。

泰王郑信:乾隆为何称他为夷目?是什么迫使乾隆承认其王的地位?

二、率众抗缅力挽狂澜

1767年4月,缅甸大军进攻暹罗,很快攻陷首都,历时417年的阿瑜陀耶王朝遂告覆灭。各地封建军阀乘机佣兵割据,相互征伐,值此民族生死存亡之际,郑信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挑起了驱除外敌平内乱的重担。

在郑信领导的抗击缅甸侵略,恢复暹罗独立和统一的战斗中,广大华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767年1月上旬,郑信从首都突围出来,他率领的500多名战士,大多为华人士兵。他们的武器仅是一些大刀棍棒,只有郑信手里有一支枪。广大将士同仇敌忾,在菩三浩村和巴真府挽康村两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暹罗人民的斗志,到了2月时,郑信的部队已发展到一刀余人,成立了专门的华军。

接着,郑信选择了泰国东南沿海的尖竹汶一带作抗缅斗争基地。这里是华侨的聚居地,交通方便,物产丰富。每年从广东福建驶来的商船,往往先在这里靠岸,尖竹汶很快兴盛起来,成为一个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富商巨贾云集于此。缅甸军队又鞭长莫及。郑信将根据地建在这里,不但得到了华人的大力支持,而且得到了华侨商人大量的财政援助。这为郑信军队迅速反攻并获得胜利提供了坚强的经济后盾。

泰王郑信:乾隆为何称他为夷目?是什么迫使乾隆承认其王的地位?

1767年11月初,郑信统领大军从尖竹汶出发,分乘100艘船,浩浩荡荡北上抗敌。缅军望风逃窜,郑信军队势如破竹,不久收复吞武里。郑信重建政权,1768年1月4日,他被加冕为吞武里皇。

吞武里王朝建立后,郑信指挥大军继续抗击缅军侵略,收复失地。在战争中屡建奇功。特别是万公区之战和宋加洛保卫战最为著名,这两次战役的主力都是华军。在宋加浓保卫战中,华侨将领陈联挥动双剑,身先十卒,奋更杀敌,激战中把剑都砍折了,因而获得“断剑地职”的美称。这两次战役都已被载入泰国史册。

广大华侨在驱缅复国斗争中做出了杰出贡献,郑信执政后的15年中,对他们采取了优惠的政策。因此,这一时期大批闽粤移民纷纷泛舟渡海,来到暹罗,进一步促进了当地商业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也增强了中泰两国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泰王郑信:乾隆为何称他为夷目?是什么迫使乾隆承认其王的地位?

三、交好中国名垂青史

吞武里王朝刚一建立,郑信立即委托华侨船商陈美生携带文书,到广州请求与清政府建立正式关系。他与中国交好的原因之一就是打算联合中国,使乾隆征缅与他的抗缅卫国相互配合,形成对缅甸的南北夹击之势,共同遏制缅甸当时的扩张行动。当时的缅甸正处于雍籍王朝时期,积极向外扩展势力,北攻中国,南侵暹罗。更重要的是,郑信希切得到清政府的外交承认,以便确立他作为吞武里在暹罗国内的合法地位和正统权威。此外,郑信还想恢复中泰传统的贸易关系,从中国购买到硫磺、铁、铜等暹罗急需的战略物资。

在郑信交好中国的初期,乾降皇帝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认为郑信“与漏罗国王宜属君臣,今彼国破人亡,乃敢乘其危乱,不复顾念故主恩谊,求其后裔复国报仇,辄思自立,并欲妄希封敕,以为雄长左券,实为越理犯分之事。”清政府的官方文件称郑信为“暹罗国夷目”,以示蔑视

泰王郑信:乾隆为何称他为夷目?是什么迫使乾隆承认其王的地位?

但是,郑信建立吞武里王朝后的短短两年里,完全控制了暹罗的局势,清政府看到复立原暹罗国王的后代彻底无望。客观形势的发展迫使清政府不得不转变对郑信的态度。后来,乾隆帝又说,改朝换代,那是常有的事,如安南国陈、莫、黎诸姓,也已是屡次更迭,这种情况并不仅仅只是发生在暹罗。况且,丕雅新在缅甸大军攻入暹罗时,为了恢复国土,因而为了号召国人起来反抗之便,才自立为主,并不是要篡夺政权,叛逆原主。……至于他自立为王,不要拘泥于什么名分,不要再追究了。丕新雅刚刚立国,势单力薄,想投靠我们,如果我们像这样一直不予理睬,他若是投靠了缅甸,这也绝不是什么好事情。因而,从1772年8月始,清政府的官方文件不再叫郑信的旧官衔“丕雅新”,而称他为“郑昭”,即郑王之意。

泰王郑信:乾隆为何称他为夷目?是什么迫使乾隆承认其王的地位?

1782年正月,郑信派遣的庞大外交使团乘11艘大船,携大批象牙、犀角等货物抵达北京,乾隆帝在“山高水长”设宴款待他们。使团带来了出自郑信手笔的国书。这份国书特别注明没有使用玉玺,而是盖三首象印,暗含着希望清廷重颁玉玺,予以承认之意。文中称乾隆为大清皇帝,郑信自称颂德帕波隆拉查第四,以示承袭阿瑜陀耶王朝颂德帕波隆拉查第三,表明自己的正统。这一珍贵文献的底稿仍完好地保存在泰国。

1782年3月贡使丕雅逊吞亚排那突在北京病逝,清廷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7月副贡使銮披差沙奈哈完成外交使命启程回国。

不幸的是,就在使团返回的途中,暹罗国内发生政治骚乱,拥有军事实力的军功贵族昭披耶却克里乘机杀死郑信,夺取政权,建立曼谷王朝。郑信使团从中国带回的大量建筑材料,却被用来修建昭披耶却克里在曼谷的新皇宫了。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