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饶市> 正文

李靖:大唐第一战神,打下大半个江山,却在凌烟阁只排第八(薛万彻和薛青麟的关系)

在民间,李靖被塑造成“托塔天王”的形象,出现在很多的民间故事中,深受老百姓们的喜爱。

在真实的历史上,他更是神话一般的男人,为大唐立下了不世之功,唐朝的大半个江山都是李靖打下来的。难怪唐高祖李渊称赞说:“古之名将韩、白、卫、霍岂能及也。”意思是说像古代的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这些名将也比不上他。

即使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像李靖这样出色的将领也是不多见的。

李靖:大唐第一战神,打下大半个江山,却在凌烟阁只排第八

童年立下远大志向

公元571年,李靖出生在关中三原(陕西三原),他的原名叫李药师。李靖的祖父李崇义、父亲李诠都是前朝大官,但是他们家最有名的,还是要说李靖的舅舅,隋朝名将韩擒虎。这位韩擒虎是隋朝的开国名将,据说13岁的时候打死过一只老虎,所以改名叫韩擒虎,也可见他武艺不凡。长大后跟随隋文帝杨坚南征北战,像南朝陈国,他们的国君陈后主,就是韩擒虎率领500骑兵俘虏的。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李靖从小就耳濡目染,立下了远大的志向:“大丈夫如果能遇到明主,一定要建功立业,谋取富贵。”

“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事立功,以取富贵。”(《旧唐书·李靖传》)

立下了志向以后,李靖开始博览群书,又喜欢研究兵法,经常和他的舅舅韩擒虎一起聊兵法,别看年纪小,聊起来总是滔滔不绝,很有见解。韩擒虎曾经当着众人夸赞这个小外甥:“能跟我一起讨论孙子、吴起兵法的,大概只有这个孩子了!”

“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旧唐书·李靖传》)

李靖:大唐第一战神,打下大半个江山,却在凌烟阁只排第八

隋唐之际的李靖

虽然李靖很有志向,但是想有一番作为还需要历练,一直到四十岁的时候,李靖才等来做官的机会。

隋朝大业末年,当时是隋炀帝杨广统治时期,李靖被任命为马邑(今山西朔州)郡丞,此时他直接的上级领导,不是别人,正是唐国公是李渊(没错,就是后来建立了唐朝的那个李渊)。

此时的李渊距离起兵反隋还有一段时间,他还在隋朝做官,是太原留守。不过因为李渊手里掌握着军队,让他的表哥隋炀帝(两个人的母亲是亲姐妹)很不放心,就安排了两个“卧底”在李渊的身边,吩咐一旦李渊有谋反的迹象,就上报朝廷,可是这两个“卧底”实在不靠谱,在李渊身边几年了,也没发现李渊有什么异常情况。

当李靖被派到这里做郡丞,成为李渊的下属以后,敏锐的李靖很快察觉出李渊行动可疑,感觉他有起兵谋反的志向。

“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旧唐书·李靖传》)

当时作为隋朝的一名官员,出于职责所在,李靖打算把李渊准备起兵造反的消息,亲自上报给隋炀帝。

李靖:大唐第一战神,打下大半个江山,却在凌烟阁只排第八

不料人算不如天算,当李靖走到长安时,发现长安及周边地区正在发生战乱,道路不通,李靖被滞留在长安,去江都向隋炀帝揭发李渊谋反的计划最终没能成行。李靖就被困在了长安城里。

与此同时,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十一月,李渊率领着20万人马,从太原起兵,一路浩浩荡荡杀入长安城。

当李渊杀进长安的时候,此时我们的这位李靖还被困在长安呢。

李渊很快就了解到,这个李靖打算揭发他准备起兵的事情。如果这个事成了,那自己起兵反隋的大业就被扼杀在摇篮里了!细思极恐啊。得知这个情况后,李渊很生气,下令一定要把李靖砍了。

李靖被五花大绑了起来,随时准备处斩,这时候李靖扯着嗓子,高喊了一句:“您要平定天下,怎么能凭着一己私怨而斩杀壮士呢?”

“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旧唐书·李靖传》)

李靖一听也犹豫了,这时候一个重要人物登场了,他就是秦王李世民。李世民很欣赏李靖的胆识,也很认可他的军事能力,劝父亲李渊留下这个人,以后四处征战肯定用得上。李靖就卖给了儿子一个面子,留下了李靖一条性命,最后李靖被安排到了李世民的帐下,成为秦王府的一员。

李靖:大唐第一战神,打下大半个江山,却在凌烟阁只排第八

为大唐立下三大功劳

可是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李靖效力唐朝以后,唐高祖李渊还是不放心他,几次想找借口杀掉他,毕竟自己的反隋事业,差一点被这小子扼杀掉。但是,在任何年代,那都是凭本事吃饭,李靖凭借自己的军事能力,为大唐立下了三件功劳,最终获取了李渊对他的信任。

这三件功劳,用李世民的原话来说就是:“公南平吴会,北清沙漠,西定慕容。”后来唐朝的很大一部分版图,都是李靖率军打下来的,南到越南,北到俄罗斯的贝加尔湖,西至青海、新疆,据史料,李靖大约开拓了七百万平方公里的疆土。所以说,李靖确实在大唐建立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南平吴

当时南方有一个小国叫后梁,统治者是萧铣,拥有一支40余万的军队,在长江中游一带占据了很大一块地盘,割据一方。对此李渊一直如鲠在喉,想找机会把这个萧铣除掉。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二月,李靖向唐高祖献上一份奏疏,是进攻萧铣的十条计策,李渊看完后,喜上眉梢,认为此计可行,决定出兵攻打萧铣。

李靖:大唐第一战神,打下大半个江山,却在凌烟阁只排第八

这一年的九月,李渊任命赵郡王李孝恭为大军作战司令,李靖为行军总管兼长史,出兵攻打后梁。

李孝恭作为李唐宗室,为名义上的最高长官,但由于军事素养稍逊,同时也缺乏军事经验,因此唐高祖特别安排说,军事方面的事全交李靖处理,也就是说,李靖是此次战役实际上的指挥官。

唐军从夔州(今重庆奉节)出发,顺长江东下,将要穿过长江三峡的时候,遇到了汛期。

此时正值秋季,三峡水势上涨,按常理来说,此时绝非顺流而下、发起进攻的时机!后梁的萧铣也是这么想的,他认为唐军不可能冒险来攻,故疏于防备,休兵务农,让士兵们都去种庄稼去了。据史料记载,此时萧铣在自己身边只留下了数千名守军,其他人都被派遣到了各地。

李靖:大唐第一战神,打下大半个江山,却在凌烟阁只排第八

唐军这边的将士们也请求,水势湍急,希望暂时歇一歇,但是李靖却做出了不同的判断:

“兵贵神速。今吾兵始集,铣尚未知,若乘江涨,倏忽抵其城下,掩其不备,此必成擒,不可失也。”(《资治通鉴》卷一八九)

李靖说:“兵贵神速,现在我们集结兵力出发,萧铣还没有察觉到,如果我们在水势上涨时渡江,突然到达敌军城下,杀他个措手不及,一定能够抓住萧铣,这个机会一定不要错过。”

全军在他的鼓舞之下,冒着危险,闯过了三峡。

接下来大军势如破竹,相继攻破了荆门、宜都、北江等地。

唐军一路冲杀到江陵城下,此时后梁的萧铣正在江陵城里头,可是他的守军只有区区几千人,萧铣需要到外地去征召援军。然而萧铣的援军都在距离很远的地方,不能马上赶来。萧铣就一方面,派几个人去找援军,另一方面,把城里的这几千士兵放出去,让他们跟唐军拼命。

李靖:大唐第一战神,打下大半个江山,却在凌烟阁只排第八

赵郡王李孝恭看见敌军人少,认为战胜他们是很简单的事,就准备对梁军发起进攻,可是李靖劝阻说:

“彼救败之师,策非素立,势不能久,不若且泊南岸,缓之一日,彼必分其兵,或留拒我,或归自守,兵发势弱,我乘其懈而击之,蔑不胜矣。今若急之,彼则并力死战,楚兵剽锐,未易当也。”(《资治通鉴》卷一八九)


李靖劝李孝恭:“对方是为了避免被攻破城门,匆忙迎战、没有作战计划的队伍。他们的气势不会持续很久,不如我军暂且停泊在南岸,缓一天等等,敌军一定会松懈下来,到时候我们再进攻,如果现在急攻,梁军必奋力死战,他们剽悍又勇猛,不是那么好战胜的。

然而李孝恭并没有听从李靖的劝阻。在他看来,唐军一路势如破竹、兵锋正锐,根本无须担心眼前这支区区几千人的敌军。所以,李孝恭当即命李靖留守南岸大营,自己亲率精锐出击。

此战的结果不出李靖所料,没有退路的梁军不得不拼死作战,大意轻敌的李孝恭被打得大败而回。

李孝恭败逃时,军队丢弃了大量的钱粮物资,梁军士兵纷纷弃舟登岸,哄抢战利品,一时间军中出现了混乱。

李靖:大唐第一战神,打下大半个江山,却在凌烟阁只排第八

此时李靖正在后方观望,看到梁军为了争抢战利品而出现混乱,知道机会来了,立刻带领剩余的部队出击,大破梁军。然后李靖乘胜追击,一直追至江陵城下,俘获了大量萧铣的战船。

接着李靖做了一个很令人不解的举动他让人把这些战船放入江中,任它们向下游漂去。

诸将都很不解地问:

“破敌所获,当藉其用,奈何弃以资敌?”(《资治通鉴》卷一八九)

诸将问:“打败敌人缴获战利品,应当好好利用,怎么能够放弃以资助敌人呢?”

李靖回答说:

“萧铣之地,南出岭表,东距洞庭。吾悬军深入,若攻城未拔,援军四集,吾表里受敌,进退不获,虽有舟楫,将安用之?今弃舟舰,使塞江而下,援兵见之,必谓江陵已破,未敢轻进,往来觇伺,动淹旬月,吾取之必矣。”(《资治通鉴》卷一八九)

李靖说:“萧铣所占据的地方很大,军队的数量很多。我们孤军深入,如果不能及时攻克江陵,等敌人援兵赶来,我们将陷入腹背受敌、进退两难的困境,就算拥有这些战船,又能起什么作用?如果我们将这些战船放弃,让它们顺江而下,萧铣的援兵见了,肯定以为江陵已经陷落,不敢轻进;即便他们派人侦察,一来一往至少也要十天半月,到时候我们早已拿下了江陵。”

李靖:大唐第一战神,打下大半个江山,却在凌烟阁只排第八

果然如李靖所言,当一千多艘空无一人的“幽灵船”,无声无息又浩浩荡荡地漂向下游时,萧铣的援军看到江上漂浮的的战船,都大惊失色,吓得不敢前进。

几天后,萧铣投降了唐朝,李靖下令要善待萧铣的部下,这样一来,敌军的将士都人心大安,而陆续到来的援军也投降了唐朝。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三月,李靖又与李孝恭率军,镇压了辅公祏在江淮地区的武装叛乱。

这样就意味着,整个南方全部统一了。平定南方的战役,离不开李靖灵活多变的指挥。战后,李靖被封为东南道行台兵部尚书,并代理扬州大都督府长史之职。唐高祖李渊就高兴地称赞李靖说:

“李靖是萧铣、辅公祏膏育,古之名将韩、白、卫、霍,岂能及也。”《旧唐书·李靖传》

唐高祖李渊说:“李靖是萧铣和辅公祏的克星,古代的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和他相比,都望尘莫及。”

李靖:大唐第一战神,打下大半个江山,却在凌烟阁只排第八

2.北破突厥

唐朝统一南方后,战略目标也转移到了北方的边境地区。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八月,突厥内部发生动乱,唐太宗看准时机,派遣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张公瑾为副总管,与李勣、薛万彻、柴绍等人率领的军队同时北进,分道出击东突厥。

李靖:大唐第一战神,打下大半个江山,却在凌烟阁只排第八

李靖:大唐第一战神,打下大半个江山,却在凌烟阁只排第八

在这次作战中,李靖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战略决定。

一向作战勇猛的李靖,率领三千多人孤军深入东突厥腹地,东突厥的小可汗突利可汗听说李靖带着三千多人就攻打过来,很惶惑不解,认为李靖背后肯定有大部队跟着。突利可汗说:

“唐兵若不倾国而来,靖岂敢孤军而至。”(《旧唐书·李靖传》)

意思是说唐军如果不是后面有大军跟进,李靖怎么敢孤军深入呢?

所以小可汗突利可汗担心唐军大军压境,他就掉头逃跑了,李靖气势汹汹的在后边追他,一边追,一边占领土地,草原上很多部落都来归降。

李靖:大唐第一战神,打下大半个江山,却在凌烟阁只排第八

此时突厥的大可汗颉利可汗也很害怕,他向唐朝主动提出了议和,唐太宗派唐俭跟他谈判。

对方都提出议和了,唐朝这边也派出了唐俭来和谈,按理说李靖就应该暂停进攻了,先看看谈判的结果怎么样。

可是李靖不等谈判结果出来,跟部下说:“打过去,接着进攻!”

部下说不行吧,现在要和谈了,而且唐俭在突厥人那里。

李靖却说:

“此兵机也,时不可失,韩信所以破齐也,如唐俭等辈,何足可惜。”(《旧唐书·李靖传》)

意思是说这是出兵的良机,机不可失,和当年韩信攻破齐国是一个道理,牺牲掉唐俭这样的无名之辈,没有什么可惜的。(唐俭可不是无名之辈,他后来入选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尉迟敬德能够归顺唐朝就是靠他的劝说。)

李靖:大唐第一战神,打下大半个江山,却在凌烟阁只排第八

李靖可不管这些,他率领骑兵,直扑突厥大营,颉利可汗正跟唐俭谈判,所以放松了警惕,等得知李靖冲过来了,颉利可汗非常吃惊,慌忙逃跑,李靖俘虏了十多万敌军,而唐俭也幸运地捡回一条命。

后来颉利可汗在逃跑途中,被西道军张宝相部生擒,东突厥宣告灭亡,唐朝的疆域一直拓展到阴山以北和蒙古草原一带。

消息传回长安,唐太宗欣喜若狂,喝了很多酒,喝得大醉,还跳了一段舞蹈,全国狂欢五日。李世民之所以这么高兴,因为突厥一直是唐朝的边境大患,贞观初年,有一次突厥人一直攻到京城长安外的渭水边,李世民干冒大险,亲自出马与之结盟。这次一举平定,让唐太宗非常开心。

顺便一提的是,突厥人后来败退西迁,在西方建立土耳其帝国。李靖打得这个大胜仗,还对欧洲历史有极重大影响。

战后李靖被封为尚书右仆射,官至宰相,执掌朝政。

李靖:大唐第一战神,打下大半个江山,却在凌烟阁只排第八

3.西定吐谷浑

吐谷浑,是生活在西北地区的民族。原本是鲜卑人,后来他们的祖先吐谷浑把部众迁到西北地区,所以这个民族就叫吐谷浑了。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十一月,吐谷浑人在伏允可汗的率领下,在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大肆抢劫掠夺,唐太宗不可忍,下诏征讨。

年过花甲的李靖主动请缨,太宗任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率领侯君集、李道宗、李大亮、李道彦和高甑生等五路唐军以及突厥、契苾等少数民族归降之众,分道出击。

李靖:大唐第一战神,打下大半个江山,却在凌烟阁只排第八

吐谷浑的大本营位于青海,在青藏高原上,这一仗打得很艰难,唐军要克服高原反应,而且敌人逃跑的时候,把草原都烧掉了,为了让唐军的马匹没有草吃。

唐军很多人都认为不可轻进,但李靖却决定继续进军,深入敌境。

来到高原上以后,这里缺少水,士兵们只能吃冰饮雪。

“人龁冰,马啖雪。”(《资治通鉴》卷一九四)

到后来,连冰和雪都没有了,士兵们就用军刀划破马的身体,去喝马的血。可想而知当时有多艰苦,而这一仗有多艰难。而已经73岁高龄的李靖,也跟将士们奋斗在第一线。

最后战争的结果是,吐谷浑的伏允可汗抵挡不住唐军的顽强追击,选择了自杀,而他的儿子投降了唐军,唐军顺利凯旋而归。

以上就是李靖为大唐立下的三件功劳。

李靖的主要战绩有:南平萧铣和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为唐王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有人说唐朝的南边、北边、西边领土,唐朝的一大半领土都是李靖率军打下来的,特别是最难对付的东突厥和吐谷浑等外敌也是李靖扫平的。这种说法不一定十分准确,但至少说明李靖为李唐王朝所做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

所以说李靖是唐初第一名将,他一生被世人所敬重,在民间被塑造成“托塔天王”的形象。

李靖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他戎马一生,南征北战,战功卓著;同时又擅于学习、总结,他还曾著书立说,写有兵书《大唐卫公兵法》。

李靖:大唐第一战神,打下大半个江山,却在凌烟阁只排第八

李靖在凌烟阁的排名

然而,像李靖这样的名将,为唐朝立下了这么多功劳,却在唐太宗李世民设立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仅仅排名第八。有些人对此或为不解,觉得有些低了,这到底是怎样一种情况呢?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画像,是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为纪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而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

阁中的画像分为三层:最内一层所画为功勋最高的宰辅之臣,中间一层所画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层所画则为其他功臣。

当时是贞观十七年,已经太平盛世了,周边没有太大的战争,在这种和平年代搞这种功臣的排行榜,跟文臣比起来,武将是要吃亏一些的,事实上在凌烟阁功臣里,排在李靖前面的七人之中有五人是文臣:长孙无忌、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

至于排在李靖前边的两位武将,一位是李孝恭,就是我们前面文章中说的和李靖一起平定后梁的那位,他是唐朝的宗室,又是李世民的堂兄,而且多次率军出征,李靖都被安排为李孝恭的副手,无论从出身到资历,显然李靖只能排其后。

另一位是尉迟恭,也就是尉迟敬德,他曾多次救过李世民的性命,又几乎是玄武门事变的第一功臣,齐王李元吉就是他杀死的,逼李渊退位也有他的功劳,李世民对是否参加过玄武门事变很看重,参加过才是他的“死党”。而李靖在“玄武门事变”中一直保持中立,这让他不可能在这份排行榜上名次太高。

不过排名第八也不低了,另一位大英雄秦琼,在凌烟阁中列第二十四位,也就是倒数第一,也是唐太宗出于各种综合因素的考量后得出的排名。所以李靖能够排在第八位也已经很好了。


李靖的结局

拥有如此光辉的战绩,又被唐朝的后代君王所推崇。那么李靖的结局如何?李靖去世之后,他的家族后代生活得怎样呢?

有一句话叫“功高盖主”,身为武将如果功劳太大,从来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李靖为大唐立下了三大战功,其中有两次,就是在远征突厥和西定吐谷浑之后,都有人诬陷李靖谋反。

幸好这两次唐太宗及时了弄清真相,并且流放了诬告李靖的人。

然而李靖从此深知其中利害,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灾祸,他选择了急流勇退。据史记载,他“乃阖门自守,杜绝宾客,虽亲戚不得妄进”。从此在家里休息,拒绝宾客往来,即使是亲戚也不让随意进入。

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唐太宗对李靖说:“公南平吴会,北清突厥,西定吐谷浑,唯东有高丽未服,公意如何?”在唐太宗看来,远征高丽若非李靖这样的军神出马,难收全功,希望李靖答应统兵。然后此时的李靖已经七十三岁的老将,这位大唐将星,终究是败给了岁月,再也无法征战沙场。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靖病情加重,当时同样病重的唐太宗亲自探视,并且对李靖说:

“有昼夜视公病大老妪,令一人来,吾欲熟知起居状。”——唐人韦端符《卫公故物记》

唐太宗对李靖说:“派一名能日夜照料你的老妇来,我要亲自问她,好详细知道你病势如何。”

唐太宗接着说:

“病甚,帝幸其第,流涕曰:‘公乃朕生平故人,于国有劳。今疾若此,为公忧之。’”(《新唐书·卷九十三·列传第十八》)

“你是我的老友,对国家有功劳,看到你这样,我为此很担忧。”

可见一直到李靖晚年,唐太宗对他都是极为关心的。

贞观二十三年七月初二,一代战神李靖去世,李世民下诏册赠其为司徒、并州都督,赐班剑、羽葆、鼓吹,许陪葬昭陵,谥号为“景武”。

巧合的是,李靖去世后仅仅八天,唐太宗也紧跟着去世,这对古代君臣典范,就连离世的日子也相差无几。


李靖去世后,他的后代生活得如何呢?

李靖的长子李德謇,卷入了唐高宗太子李承乾的谋反案,结果李德謇受到牵连,被直接流放到了岭南。

流放岭南六年之后,唐高宗李治感念李靖的贡献,把李德謇招回了长安,袭承李靖卫国公的爵位。不过,在李德謇之后,李家的后代就几乎很少出现在正史上。他们很有可能是厌倦了朝堂上的争夺,只想耕读传家,再也不想涉足庙堂了。

这倒也没什么不好,后来唐高宗、武则天“二王”时期的朝堂动乱,无数功臣之后惨死。如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杜如晦的儿子杜构、杜荷等等,这些名门之后下场都不太好。可是李靖的后代,因为避开了朝堂之争,反倒是得以善终了。

直到今天,在陕西三原县,据说每年还有李靖的后人按时祭拜李靖。年纪最小的后代,已经传到了四十七代了。

这就是李靖的一生了,能建功立业,也懂明哲保身,被塑造成“托塔天王”的形象,深受老百姓的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