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宜春市> 正文

龙舟竞技 摆逍遥神仙之三妻四妾渡千年乡愁

2017-06-05 宜春市
(原标题:龙舟竞技摆渡千年乡愁)

核心提示:

“端阳,民竞舟河上,万人空巷!”《洋江乡志》如是记载。曾经,这样的景象只在记忆中;今年,沉寂多年的龙舟竞技隆重上演。洋江河畔,人山人海,锣鼓擂响,桨楫翻飞,人龙共舞……一叶龙舟,承载着一代代洋江人的故土情怀;千年记忆,呼唤着一个个离家人的归家心声。故乡的锣鼓一遍遍在梦里召唤,划龙舟的号子一声声在血液里激荡,这是故乡最清晰的记忆,也是永远抹不去的乡愁。

本期《江报直播室》,让我们回归传统,一起体悟绵延千年的龙舟文化,重拾一份“热气腾腾”的乡愁记忆。

嘉宾:

王东林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师范大学教授

袁昌江西省龙舟协会秘书长

陈智明新余市分宜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钟燕青新余市分宜县洋江镇党委大大

胡松新余市分宜县洋江镇党委副大大、镇长

黄团生“洋江龙舟竞技”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传承人

策划:本报记者张雪

主持:本报记者杨莹

万人空巷看龙舟

(画外音)自北宋以来,端午节祭龙头、赛龙舟在洋江传承,烙印着深刻的故乡情怀。5月28日10时许,祭龙头仪式启动,为期三天的分宜县首届龙舟文化旅游节拉开序幕。

陈智明:龙舟文化源远流长。洋江龙舟竞渡,竞的是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精气神,渡的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祈愿。江面赛龙舟那个神采、那个气派、那个场面,简直就是把人的心都揪出来了。还有一整套仪式,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次的龙舟文化旅游节内容丰富,我们安排了3大类11项活动,包括龙舟竞赛在内的龙舟文化主题活动;包粽子、打糍粑等民俗活动;美食展销、摄影大赛等配套活动。举办分宜首届龙舟文化旅游节,一是出于更好地传承洋江龙舟文化,二是洋江确有深厚的龙舟文化底蕴,百姓有弘扬龙舟文化的强烈愿望。

(画外音)“咚咚”锣鼓声震彻云霄,同仁桥和杨溪河两岸人山人海,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端午期间洋江“万人空巷看龙舟”的习俗呢?

钟燕青:洋江,始建于宋代雍熙元年,地名来自——每年汛期,涨水时,状如汪洋,故名洋江。

端午,洋江万人空巷看龙舟得以传承千年,首先在于它的地理特色,洋江在舟楫往来的水上交通时代,是赣西一带农副产品的吞吐要地,商贾云集。其次,古人逐水而居,洋江现有的10个行政村有8个散落在河两岸。傍水生活,赛龙舟成了很多人一展身手的最佳平台。龙舟赛是糅合了娱乐与竞技,充满了力与美的水上运动,22人同一条船,通力协作的团队精神得到很好的诠释。在很多洋江人看来,这既是顽强的村民在端阳节这个特殊日子饱满精力的宣泄和释放,也是乡间生活的有益补充。

(画外音)有数据显示,江西各地近六成龙舟赛是民间自发的,政府组织的竞龙舟不到半数。这么多年大家怕“祸起龙舟”,那分宜为何敢于举办龙舟文化旅游节呢?

陈智明: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洋江镇于2007年曾谋划举办一年一度的龙舟文化节,希望通过官方引导的方式剔除民间自发的龙舟赛可能导致的一些不利因素,并融入一些现代元素,为龙舟文化注入新内涵。

这几年,洋江镇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完成了杨桥河集镇段改造,河道宽了、河床深了、河水清了。同时,投资200多万元新建的洋江镇文化广场已投入使用。这些硬件条件的完善,为传承弘扬洋江龙舟竞技传统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再加上近年来当地百姓渴求恢复洋江龙舟竞技传统。县委县政府积极顺应大家的需求,经研究决定,今年举办分宜县首届龙舟文化旅游节。

我们在龙舟赛的基础上,拓展活动外延,把与端午有关的传统习俗“打包”,让群众再品记忆中的“童年味道”,进一步打造分宜洋江传统文化品牌,推进传统文化在传承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同时,结合今年我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为旅游注入有品质的文化,让分宜旅游好玩、好看、好逛。

一叶龙舟载乡愁

(画面一)5月25日清晨5时,在福建务工的张国栋和爱人踏上了返乡路途。回家划龙舟是每年一度的大事,张国栋想到这里,笑容便在脸上荡漾开来。

张国栋(分宜县洋江镇井元村村民):现在,只要有在外务工人员在微信群里吆喝一声,我们就会安排好端午回乡划龙舟。每年此时,我做梦都是赛龙舟,震天的鼓声,喝雄黄酒,青壮年在吆喝声中把龙舟抬下水。村与村比,组与组比,要持续将近一个礼拜,很过瘾。

今年,我们村有两艘龙舟参赛。我的父亲是老一辈鼓手,我的童年满满都是龙舟的记忆。我七八岁开始,看到自家船划到哪里,我就跑到哪里,一路吆喝。如今,我的儿子已3岁,他会自己去敲村祠堂里的龙舟鼓。洋江人祖祖辈辈喜爱划龙舟,已经融入了血液。

(画面二)河边龙舟竞渡,祠堂内饭菜飘香,黄蓉和几个村民在灶前忙得不亦乐乎。数日前,在宜春工作的她带孩子回家乡,在祠堂里帮忙做饭菜。

黄蓉(分宜县洋江镇下井村村民):我们村有四五千人,端午节大部分都回来了。在我们村,嫁出去的女子到端午也要回来给划手们加油助威。我的父亲和弟弟这次都参赛,我的任务就是做好后勤,让他们尽情展现下井村人的风采。

今年,我们村第一次参加活动,买龙舟花了五六万元。这些钱是大家自发筹集的,村里两名百岁老人都捐钱了,让后辈非常感动。今年首次由政府牵头举办龙舟文化节,是镇里近年来最热闹的一次,我相信会一年比一年好。

主持人:何止在新余,今年端午期间,江西多地举办了形式多样的赛龙舟活动。端午赛龙舟对江西人来说意味着什么,赛龙舟为何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和喜爱?

袁昌(江西省龙舟协会秘书长):江西境内有大小河流2400多条,开展龙舟活动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有广泛群众基础。据统计,江西现存的传统龙舟有4000艘,数万人从事龙舟运动。

端午节期间,赣鄱大地百舸竞流,“龙舟朝圣”“千人竞渡”“舞龙巡游”活动如火如荼,集体育、民俗、文化传承于一身的龙舟赛事,为赣鄱大地奉上浓郁赣鄱风情的端午盛会。今后如何合理、有效地组织龙舟赛事,如何在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让江西龙舟文化走出江西、让龙的精神走得更远,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龙舟竞渡向何方

主持人:虽然洋江龙舟文化已绵延千年,随着城镇化发展,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开展赛龙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受到影响。有人担忧,端午赛龙舟习俗会日渐黯淡。作为江西省龙舟竞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您怎么看?

黄团生(“洋江龙舟竞技”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传承人):洋江赛龙舟曾经非常兴盛。20世纪80年代初,也曾举行过多村参与的竞赛活动。20世纪90年代,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赛龙舟日渐沉寂。2010年,“洋江龙舟竞技”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党委政府日益重视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给予了专门的政策经费支持,再加上人们对精神生活要求渐高,很多年轻人主动学习,这让我很感动。

主持人:我们应如何更好地解读江西形式多样的赛龙舟活动?它对传统文化传承有何积极意义?

王东林(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师范大学教授):传统文化是一个特定民族祖祖辈辈延传下来的生活方式,节庆是传统生活样式呈现最集中、最丰富的日子,是特定民族重要的文化符号。

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端午节插艾草和菖蒲的习俗,蕴涵着先民以药防毒的生活智慧和趋吉避邪的文化心理。同样,吃粽子、赛龙船也不完全是单纯的饮食与娱乐类事项。大家都知道这两种民俗与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屈原有关。战国时期的地缘和古代分属不同民族与政权的英雄,在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度里,早已融合为全民族的共同文化财富。因而吃粽子和龙舟赛,承载中国人民共有的爱国主义精神传统。

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方式是融入现代生活。因为一定的文化就是一定人类群团的生活样式。认识、理解和尊重自己的生活样式和深隐其内的价值,并且知道这种价值对我们乃至对人类都有意义,就是文化自觉,就是文化自信。过好自己的节日,就是讲好中国故事。一个有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的民族,必定是深厚的民族,一个有辉煌历史也必能开辟辉煌未来的民族。

《江报直播室》是江西日报和中国江西网(http://www.jxnews.com.cn)、江西手机报(http://www.jxnews.com.cn/zt/system/2014/01/20/012914396.shtml)联合主办的全国第一个报网互动视频直播栏目,登录中国江西网或下载江西手机报,即可在网上收看本期《江报直播室》的视频。

(原标题:龙舟竞技摆渡千年乡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