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饶市> 正文

【国宝品鉴】谷纹玉璧

谷纹玉璧,玉器,战国,直径7.6厘米、孔径2.7厘米、厚0.45厘米。河南省淮阳县平粮台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国宝品鉴】谷纹玉璧

谷纹玉璧

河南省淮阳在春秋末至战国晚期,一直是楚国的军事重镇,并在战国晚期一度成为楚国的都城。平粮台位于淮阳县城东南4公里的大朱庄西南地,台高3至5米,面积百余亩。此台是一座龙山文化古城址,古城废弃后成为战国、两汉的墓葬区。

1979年至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平粮台清理了一批战国、两汉墓葬,其中以十六号楚墓形制最大,出土遗物也比较丰富。该墓为战国晚期墓葬,位于平粮台古城址内的东北部,系竖穴木椁墓,平面为“甲”字形,东部有斜坡墓道。随葬品大部分放置在椁室的东部和棺的南、北两侧。根据墓葬规模、形制和随葬的陶九鼎、编钟、编磬以及大量精美的玉器来看,墓主人生前的身份较高。

【国宝品鉴】谷纹玉璧

淮阳平粮台十六号楚墓平面图

十六号楚墓出土玉器35件,大部分有规律地放在棺内或佩戴在墓主人的身上。普遍饰谷纹,其次是卷云纹,采用了减地、线刻、圆雕等不同制作方法。其中有玉璧四件,墓主人头枕玉璧,足蹬玉璧,胸部又放置一件玉璧,每件均饰隆起的谷纹,有廓,其中以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这件谷纹玉璧最为精致,青玉,部分泛褐黑色。体呈扁圆形,中间一孔。两面纹饰相同,内外边饰弦纹一周,中间满饰谷纹。

【国宝品鉴】谷纹玉璧

平粮台十六号楚墓谷纹玉璧局部

比较研究

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到西周晚期,出现了诸多玉璧的典型作品,但这一阶段的玉璧以素面为多,即便有纹饰也极为简单,此后始开玉璧纹饰装饰之风。春秋时期,玉璧的数量逐渐开始增多,但是体积较小,玉璧的璧面多装饰以细阴刻线雕琢的小蟠虺纹或变体的鸟形纹,纹饰短小呈“S”型。战国处于“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均设玉作,玉璧被大量生产。此时的玉璧,选材严格,质地细腻,做工精湛,造型规整,大多使用青玉或白玉。纹饰装饰丰富多彩,有龙纹、凤纹、蟠螭纹、兽纹、谷纹、蒲纹、乳钉纹和各种几何纹饰等。玉璧装饰手法上还采用了图纹多层次组合和出廓透雕,谷纹尤为常见,多数玉璧饰谷粒小而凸起,且排列整齐细密,有扎手感。另有一种谷纹则谷粒较大呈隐约凸起状。

河南省洛阳市金村出土战国时期谷纹玉璧,现藏于河南博物院。青玉。体为扁圆形,中间有一圆孔。内外廓各饰弦纹一周,中间满饰谷纹。两面纹饰相同。虽然璧面仅为单纯的谷纹,但是每个谷粒都打磨得工整、圆滑,布局均匀、细密,可见其制作工艺的精细和当时碾玉技巧的精湛。

【国宝品鉴】谷纹玉璧

洛阳金村出土战国谷纹玉璧战国玉璧

湖北省江陵县望山2号墓出土的玉璧与龙形玉佩各1对,战国中期,青绿色,一璧有沁蚀,富有光泽。佩作龙形,边缘饰以阴线,龙躯饰谷纹。璧饰谷纹。佩与璧原系从一块玉料上分解而成。

【国宝品鉴】谷纹玉璧

玉璧与龙形玉佩(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河北省平山县七汲村中山国1号墓出土的战国中期玉璧,玉色青白,质地温润。中间为谷纹璧,内外周缘起棱,两侧透雕相背而立的凤纹。凤冠修长,与璧边相连,凤首外向,尖喙连胸,凤身弯曲,细颈挺胸,翼尖向后上卷。尾翎的末端与璧的边缘连接。

【国宝品鉴】谷纹玉璧

战国中期玉璧(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杨伯达先生在《古玉史论》中说:“秦汉是中古玉器现实主义传统的奠基期, 并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虽然秦朝统治时间短,所发掘的秦墓相对少,但秦代所遗少数玉器中,仍有一些精美的玉璧。

湖北省荆州市纪南镇高台村出土的秦代玉璧,青绿色,部分受沁呈黄色。两面纹饰相同,分内外两圈,以绳索状纹饰带隔开。内圈为阴刻谷纹,外圈纹饰分为三组。每组纹饰中部阴刻龙首,龙体为曲线形,尾端卷曲。三组纹饰之间以柱状体分开,柱状体下端有阴刻斜线纹。

【国宝品鉴】谷纹玉璧

秦代玉璧(现藏于荆州博物馆)

河南省泌阳县官庄出土的秦代玉璧。直径15.1厘米、孔径3.7厘米、厚0.4厘米。青玉,部分有白沁斑。体呈扁圆形,中间有一孔。两面纹饰相同,内外廓各饰弦纹一周,中间满饰谷纹。

【国宝品鉴】谷纹玉璧

秦代玉璧(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汉代的玉璧在制作工艺和时代风格方面除了承袭战国之外,相较于战国还稍有区别。玉质仍以白玉、青玉为主,但璧的形体普遍加大,璧形略厚。玉璧的外缘多较平齐,不像战国时期那样锋利。璧面装饰较之战国更丰富多彩,但仍以谷纹、蒲纹、龙凤纹为主,组合纹饰更为流行。谷纹和战国相比颗粒大而稀疏,排列整齐,一般为浅浮雕状,手摸有明显的突起、圆滑感,谷纹尾部收刀干净。两组或三组纹带装饰的玉璧相当普遍,一般内圈为谷纹或蒲纹,外圈为兽面纹、龙纹或凤鸟纹等,线条舒展流畅,更富立体感。

湖北省老河口市五座坟3号墓出土的西汉早期玉璧,青褐色。纹饰两周,内圈饰谷纹,外圈饰阴线龙纹,龙纹为两两相对的两组,均为单首双身龙。

【国宝品鉴】谷纹玉璧

西汉早期玉璧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汉代出廓造型的玉璧也较为常见,其中以河北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双龙纹高纽谷纹璧最为精美。璧高25.9厘米、外径13.4厘米,玉质晶莹洁白,璧的两面雕琢细密的谷纹,周边起棱。璧的上端有透雕双龙卷云纹高纽,纹样优美,造型生动,雕琢精致,为汉代玉器中的珍品。

【国宝品鉴】谷纹玉璧

双龙纹高纽谷纹璧及线描图(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

河北省定县40号墓出土的西汉中期玉璧。玉为青褐色。器体扁平,两面纹饰相同。中间是云纹小玉璧,外套谷纹大玉璧,璧外侧透雕对称凤鸟纹。凤圆目尖喙,身体卷曲,形象生动。此器出土时位于墓主人颔下。

【国宝品鉴】谷纹玉璧

西汉中期玉璧(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东汉时期玉器更趋于世俗化,且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人们期望长生不老,寿与天齐,羽化升仙,因此在玉璧出廓部位常琢刻“长乐”、“宜子孙”、“益寿”等文字装饰。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东汉玉镂雕谷纹“长乐”璧,通高18.6厘米、外径12.5厘米、孔径2.6厘米、厚0.5厘米。呈青绿色,为和阗玉,有红紫色沁斑。体扁圆形,上部有出廓,两面纹饰完全相同。璧两面雕谷粒纹,内外缘各饰凸弦纹一周。出廓部分正中镂刻“长乐”二字,字体圆润浑厚。字两侧对称透雕独角螭龙,两螭龙嘴部分别吻“长”字的两侧,以阴线饰龙身和身上之勾云纹,螭龙躯体翻卷有致,身下饰卷云纹。璧的外圈边侧以阴文篆刻乾隆皇帝御题诗一首。

【国宝品鉴】谷纹玉璧

东汉玉镂雕谷纹“长乐”璧(现藏故宫博物院)

东汉以后社会上仍流行许多玉璧,但其中出土的极少。玉璧从神坛走向了世俗,由神权重器、礼仪用器渐变为财富地位的象征和珍赏把玩的文人雅器,再不复秦汉以前的神秘色彩。谷纹在玉璧上仍有出现,但已不再为主导地位,且工艺粗糙。如唐代玉璧纹饰常见的表现方法之一就是一面饰谷纹、蒲纹,一面饰兽面纹、蟠螭纹,谷纹细小柔和,打磨精细、光亮,但轮廓不十分清晰。宋代仿战国、两汉的玉璧开始出现。玉璧形体浑圆,边沿呈圆形转角,不见锋棱,谷钉稠密模糊,也不似唐代的柔和。元代玉璧小型居多,多数只在一面雕纹饰,璧形厚重,谷粒较大、稀疏,排列无规律。明清两代亦极力仿古,常见形式:一是一面玉璧浅浮雕螭虎纹,一面雕仿战国时代的谷纹、云纹或卧蚕纹;二是根据古文献记载中的玉璧式样加以仿制,璧的两面均饰有仿战国、汉代的谷纹、云纹或卧蚕纹,然后在璧体的边沿外增加其他装饰。虽实物数量较多,用料考究,碾玉光泽明快,但较之汉以前已仅存其形而无其实。

作者简介

刘芳,女,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河南博物院办公室,助理馆员。

本文作者:河南博物院(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3313970578653699/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