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南昌市> 正文

武网五年级:想说爱你不容易 想真暴打书呆子正成为超级赛事仍需时日

武网进入第五年

撰文/子默

热闹的中国网球赛季已拉开大幕。武汉、深圳和蓄力许久的中网,暗中发力的天津,都各有各的招牌,各推各的主打,想在眼花缭乱的网球季占据一席之地。

出发点都是极好的,毕竟中国网球能有如今热闹而持久的局面,来之不易。若不是李娜两夺大满贯给这个广大但基础单薄的市场的接连刺激,若不是各家宁愿砸钱也想树起一块自己特色的网球招牌,又怎会有现在的热闹和喧嚣?

只是,热闹归热闹,冷清也是不可避免的。中秋节过后,一位加拿大记者发布了一条推特,空荡荡的看台上,大概只有5位观众在观看一场斯维托丽娜和白俄罗斯选手萨巴伦卡的对决。引发了众人的目光和争论。

5位观众背后的尴尬 情有可原

5位观众,在能容纳千余位的看台的映衬下,是那么孤零零。虽然随着比赛的推进,人数上涨到了20、30人,但依旧显得有些尴尬。当然,这不是赛事主办方愿意看到的局面,也不是球星愿意看到的局面,更像是一记耳光,只是不知道能不能打醒一直在宣扬热闹和繁华的中国赛季相关者们。

比赛最初只有五人观战

哲学家黑格尔的一句名言:存在即是合理的。之所以贵为超五赛事,偌大的球场只有可怜的五位观众,当然有其存在的理由。

首先,开赛时间是25日上午,正值小长假结束后的工作日,大多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很难为了看一场球而翘班,请假,尤其在这个消费降级人心恐慌的时代里。单这一条理由,就足以制造出天壤之别的差距。

其次,球星号召力不够。不是说斯维托丽娜不够有名气,毕竟人家也是赛会6号种子,“超五赛女王”,但她的名气还不足以大到可以凭借名号就能呼风唤雨,引得球迷们自发买票去翘班翘课看比赛。毕竟,纵然网球在中国也火了看似七年(从李娜第一次夺得大满贯开始算起),但大多泛网球爱好者,也是更多地只知道李娜、莎娃等一些深入人心的名字。

本土金花王蔷对比赛的号召力更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傍晚时分王蔷和普利斯科娃中央场的对决。据在现场的五星体育资深网球解说陈君乐观察,“现场观众目测有3000多人,工作日第一天,相当难得了。 ”这就非常明白地说明一个问题,赛事要想场面上火,还得有足够号召力的球星担当。而王蔷作为本土一姐,在中国自然要比斯维托丽娜的号召力强得多。

单这两点原因,就足以解释为何这场斯维托丽娜和萨巴伦卡的对决只有可怜的五个人了。其实,可怜的不是这五位大好时光愿意看球的球迷,可怜的是中国网球看似繁荣的市场想真正百花齐放,还需太多时日和功力。

尴尬赛期 尴尬退赛仍无解

作为首站落户中国的WTA超五级别赛事,武网900分的冠军积分和274.6万美元美金的赛事总奖金看起来似乎相当诱人。但如果你深谙网球,应知道,这些在WTA大牌球星眼中也就是一些可重可轻的数字而已。

按WTA规定,每站超五赛事必须保证前十中的7位参赛,如若不能出席,须出示医生开的证明,否则将遭重罚。不过,WTA也有“网开一面”的地方,那就是出赛后可以“因伤”退赛。

于是,夺得美网的大坂奥娜米选择了退赛,大威选择了退赛,而莎娃则是在美网之后退出了剩余的2018赛季。

新科美网冠军大坂娜奥米退出武网

这比之武网元年已不会让人大惊小怪了。想想2014年,先是李娜退役,让忙乎一顿的武网傻了眼。之后正赛开打后四天内,在单双打赛场上就有9名球员因各种原因退赛。在这一长串名单中,既有小威,伊万诺维奇票房保证,也不乏穆古鲁扎这样的新秀。

不是武网不想发力,只是到了年末,疲惫是每个球员不得不面对的一道难题。长途跋涉,要克服的难题不只是时差。想想大满贯得主科维托娃当年在武网被爆冷后的采访,何尝不是太多球员的心声,“到了赛季末,我已非常疲惫了,因为每周都有比赛,它太漫长了。”

职业选手每个赛季的备战计划其实都是围绕着四大满贯展开的,而武网(整个亚洲赛季)夹在最后一项大满贯美网和总决赛间,这无疑是个尴尬的时间段。大满贯比完,大牌希望可以有更多时间来准备最后一项年终大赛以及恢复身体准备下一个赛季。如果细心观察,不难发现,不只是武网,办了10年的中网以及之前东京泛太平洋公开赛(武网前身)每年也多少受着球员退赛的影响。这不,纳达尔不也爽约了么?

单靠李娜支撑赚吆喝 远远不够

有关李娜和武网的关系,如今一派和谐。可想当年,可真是水深火热,就差兵戎相见了。2014年,武网元年,他们主打的第一招牌当然是武汉走出来的,二夺大满贯的李娜。在武网开赛前一天,李娜在忍不住的泪水中宣告结束职业生涯,给了还宣扬“李娜在练习场练球”的武网一个措手不及。可偏偏背后盘根错节的利害关系让他们在那一年,真真的是水火不容。

李娜助阵武网

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放在李娜和武网身上也是那么契合。那一年,李娜还是站上了武网的中央球场,在此起彼伏的欢呼声中转身离开。化干戈为玉帛让故事有了圆满的结局。在那之后,李娜和武网达成了合作,担任其全球推广大使。不遗余力地一年一年给武网站台,今年更是把赛场搬到了东湖边,挥拍上阵。

不管退役多久,还是能看得到李娜丝毫没有减退的影响力。有她在,武网已经有一颗定心丸了,但一项赛事想单单靠一个人,也是万万不行的。毕竟,网球文化的深入和渗透需要更长久时间的耕作。看看如今的中网,如此有底气地宣布决赛门票销售极好,那是因为他们已走过了漫长的十五年时光。没有过去一点点的付出,点滴网球习惯的培养和网球文化的输入是一件不得带有功利心的超大工程。

武网的运营有进步 但还有提升空间

要知道上海大师赛也是夹在一个尴尬的时间段内,但却连续数年被ATP球员评为最喜欢的赛事,武网或许可以借鉴一二。

上海大师赛的球迷氛围十分浓厚

有关武网的运营的故事,说来也是话长。犹记得元年时,武网资格赛开打,武网将这一天定义为全民开放日,并提前在媒体上刊登了宣传信息。当天顶烈日到场的观众却发现,所谓的全民开放不过是个幌子,没有票还是不让入场。还有,众多首次来报道武网的记者也有被拒之门外的经历,原因是记者们的证件无法被验证机器所识别;新闻发布会环节,习惯了“一问一答”的姑娘们对武网的“提问-翻译-回答-翻译”模式颇不适应,很多次球员想直接回答问题时都被敬业的翻译生生打断,气氛颇尴尬。

有关这些让武网尴尬的段子实在太多。当武网磕磕绊绊走到第五年时,有关这些方面的吐槽声已经少了许多。在运营等细节方面已有了不少进步的武网也在努力地提升自己的运营水平和与其他赛事看齐的标准,这点不得不肯定。只是,作为一项超五赛事,作为一项起点很高的比赛,还需要更高标准的考验,还需要更多时间来继续进步。

网球文化和产业想长久发展 绝非一日之功

在中国,随着中产阶层的成长和社会的繁荣,网球越发受到人们的欢迎。在李娜两夺大满贯的大背景刺激下,中国也更是掀起了承办网球赛事热潮。

2004年到2010年期间,中国内地仅有北京、上海和广州三个城市举办网球赛。但2011年到2016年,武汉、珠海、深圳、天津、南昌多个二线城市也加入到办赛阵营中。

莎娃去年在天津赛夺冠

每年从9月中到10月中几乎每周都有至少一站WTA或者ATP赛事在中国开打。而2017年12月发布的2018中国最具赞助价值体育赛事TOP100榜单,前十名中网球独占两席,中网位列第三,上海大师赛位列第六。

只是再多的赛事也需要长久的栽培和等待。在中国网球看似迎来的巨大发展机遇里,人才的匮乏和市场的成长对比强烈。李娜退役的第四年,没有了超级大牌支撑和刺激,想让多元化的观众能靠球星的号召力回到网球场,爱上这些早已职业化的项目,还不是一句两句话能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