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饶市> 正文

为何说曹操终其一生为汉臣?

导读:为何说曹操终其一生为汉臣?

一直以来,我们熟悉的是阴险狡猾、权谋诡诈的曹操,千百年以来他一直都是被以“白脸”的面目示人。历代的文学作品也都把曹操称为“奸臣”,认为是曹操坏了大汉四百年的江山。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按照今天的说法,曹操属于大汉的“官N代”(家族从刘邦时代开始就有人任高官)。在世人印象中,“某某代”一般都为贬义,事实也的确如此。曹操年轻时曾与袁绍为至交好友,俩人也都是洛阳城有名的浪荡子弟。坊间传闻说人生三大铁“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一起保过健”,曹操年轻时就和袁绍一起抢过亲。

为何说曹操终其一生为汉臣?

可见,历史上的名人也和我们普通人一般,都有少不更事的时候什么一出生就电闪雷鸣,天降祥瑞啥的,那都是扯淡。

董卓进京之后,听说了曹操的才干,对曹操很是看重,意图“收服”曹操,表其为骁骑校尉,想让曹操给自己打工。但是曹操却早已看透董卓,以假名作掩护逃出了京城。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有疑问“不是说曹操只身刺杀董卓失败才逃出洛阳的吗?”实际上这只是小说情节。刺董者另有其人,越骑校尉伍孚也。

为何说曹操终其一生为汉臣?

在董卓行“废立之事”时,丁原、袁绍等都敢站出来反对,而曹操却是不动声色,可见曹操为人行事的确小心谨慎(但是曹操在董卓进京之前的确刺杀过十常侍,估计刺董的原型就是这个)。

但是曹操逃到陈留老家后,散尽家财,招募义兵,向天下发出讨伐董卓的檄文却是不假。在这点上,《三国演义》还是比较还原的。但是在随后的“讨董”中,罗先生的笔就开始进行艺术加工了。

关于三兄弟的描写很是精彩。但是在历史上他们却根本没有参加过讨董的行动。此时的刘备正依附于北平太守公孙瓒,而公孙瓒不仅没有带兵参与会盟,而是以讨伐董卓的名义进入冀州,意图趁冀州空虚夺取冀州。这可妥妥地算是趁火打劫了!也许有人会说,这关刘备什么事?但备与瓒乃是多年好友。如果刘备真的如演义所描述,那为何不加以劝谏呢?为何不脱离公孙瓒呢?而曹操又是如何做的呢?

为何说曹操终其一生为汉臣?

在董卓兵败西逃时,曹操意欲继续率军追击以迎回天子,但是诸侯却企图保存实力而推三阻四,根本不愿意继续出兵。可曹操居然敢以区区数千骑兵就敢独自追击董卓,但最终因为寡不敌众,在荥阳被西凉大将徐荣打败,险些身死。好不容易逃回去之后,曹操又试图说服诸侯分兵入武关围困董卓,但是心怀鬼胎的诸侯一样没有听进去。诸侯联军就此虎头蛇尾地解散。

“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句话不是乱说。董卓死后,李傕、郭汜祸乱长安,若非曹操及时击败他们迎回了汉献帝,迁都许都,恐怕他们就要称王了。在淮南称帝的袁术,更是被曹操所击败的。

为何说曹操终其一生为汉臣?

曹操至死都是汉相。甚至在汉献帝动手失败后也没有对汉献帝下手。反观刘备,居然在称帝后还给还活着的汉献帝加上了谥号!

大汉,在曹操心中一直都是一块净土,他不忍心去破坏它,也绝不允许有任何人去破坏它。若不是司马徽的那句名言,曹孟德也许也不会落得个“千古骂名”。因为,曹操名言中,那个“负”的意思不是辜负,而是背负呢?

署名:陆小凤

本文作者:阳光下谈史事(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5898849224950280/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