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饶市> 正文

无名英雄,播种但不参加收获

宁化石壁,客家祖地。群山逶迤,流水盈盈。

石壁镇石碧村,是三明市革命烈士最多的村,被誉为“三明革命烈士第一村”。村里立有一座丰碑,刻了90名烈士的名字。

谈起曾经和叔叔并肩作战的先烈,开国少将张雍耿的侄儿张伙金颇为感慨:“当时全村118户980人,就有138人参加红军和赤卫队。但因为特殊的历史年代与背景,很多烈士连姓名都很难考证,成了无名英雄。”

一腔热血报国志,哪管留名博千古。在石碧村,至今还流传着20多名青年结拜参加红军的感人故事——

1933年,村中20多名青年在党员张恩柱家里集会,会后一起端着血酒跪在厅堂里发誓:“一拜天,二拜地,三拜兄弟同生死。我志愿参加红军,永不反悔,永不叛变,永远保守组织秘密。”随后,他们慷慨激昂地将血酒一饮而尽,将大海碗摔碎在天井里,义无反顾地加入红军队伍。

在历次扩红运动中,石碧村多次出现“父送子”“妻送夫”“兄弟双双当红军”的感人场面。村中老人张先送两个儿子上前线时,再三嘱咐儿子要奋勇杀敌,还直言如果不是因为自己年纪大了,也要上战场杀敌。

“一个叫秀嫂的年轻妇女,动员自己的丈夫报名当红军,说自己会孝敬父母,把幼子带大。”宁化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刘建军讲述了秀嫂宽慰丈夫安心当红军的故事。

在那个秋雨潇潇的清晨,秀嫂送丈夫当红军后,朝也盼晚也盼,但再也没有盼到丈夫回家。多年以后,两鬓秋霜的秀嫂才知道,那个清晨从家门口走过的队伍所踏上的漫漫征途,叫长征。

石碧村口口相传的故事,就是当年宁化扩红支前的缩影。在宁化县革命纪念馆参观采访时,有这样一组数据让记者肃然起敬:据不完全统计,1929年至1934年,宁化动员组织了13700多名优秀儿女参加红军。当时全县总人口13万多人,差不多10人当中就有1人参加红军。

而另一组数据,则让人内心震撼:参加长征的宁化籍红军战士有6000多名,绝大多数都牺牲在长征途中。红军到达陕北后,幸存的宁化籍红军仅58人,有名可查并列入《革命烈士英名录》中的只有3305名,差不多有一半成了无名烈士。

这是流传在宁化大地的悲壮历史,也是镌刻在宁化人民内心的红色记忆。纪念馆馆长邱明华介绍说:“以宁化籍官兵为主的红34师101团,在湘江战役中幸存无几……”

“6000多人,活着到达陕北的只有58人!只有58人呐!”在淮土镇凤山村“红军街”,老红军黄承衍的儿子黄永昌动情地说,“当年那么多青年子弟兵在出发的时候,就做好了为革命牺牲的准备。”

“播种,但不参加收获。”采访中,任职于第73集团军某旅的宁化籍中尉廖晓彬对记者说道,成千上万的红军将士没有等到品尝胜利美酒的那一天,没有赶上评功授奖等,甚至连姓名都不曾留下。

“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记者心生感慨,正是这默默无闻的“播种”,凝聚成了震古烁今、气贯长虹的长征精神,标注出一个国家走向新生的辉煌历程,永远定格在人类的历史长空,耸立成民族精神的不朽丰碑。

登临山头,俯瞰宁化的山山水水,时刻提醒着我们:勿忘英雄,开拓未来!

无名英雄,播种但不参加收获

本文作者: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5076474015121924/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