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饶市> 正文

分享感受《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我心深触演员表)

历时三周,看完了这一本书。大学几年,每次去借,都被别人借走了。那天逛书店看到了,就买回了家,弥补我大学的遗憾。 一开始我只认为这是大学生好书推荐,但当我看的时候发现:如果读不进去就完全看不懂,看进去了会觉得非常奇妙,有一些自己的感悟心得,所以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给我留下记忆最深刻的几个点如下:

第一个是三只小猪,指的是一个人的多重人格,他的结局和童话故事三只小猪是完全相反的。童话中,三只小猪互相帮助,共同抗敌。而在这个例子中,三只小猪只能有一个活下来,而不是和平相处。这让我想起了《我心深触》里韩冰和韩雪的角色。另一个人格出现往往是意味着你心目中缺失的那一部分,在遇到困难时,身体大脑为了保护你而产生的。遇到重大事情时,有些人选择适应甚至战胜,有些人会崩溃,而有一部分人会选择逃避,出现第二种人格,保护自己。对于这个,我们应该对立看,所谓福兮祸所依叭。自己陪伴自己,自己爱自己。

另一个点叫做松散生命。他认为蚂蚁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个细胞。一个蚁巢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蚁后是大脑,兵蚁是防卫组织,工蚁也是组织,找食物传递运输营养,培育新细胞(幼蚁)。他提出了“聚在一起,就是生命”从生物学提出的新看法,我觉得这个看法他是有一定道理的,我相信了“松散生命”这个理论。

还有一个是颅骨穿孔,就可以获得“超感”。让我想到了朱一龙的电视剧《重启之听雷》,里面有一个场景,是一个古村落。这个村叫做哑巴村,并不是说这个村落世代都是哑巴,而是说老人从小便会给小孩做脑内穿针手术,从而阻断语言中枢神经。他的原因和文中颅骨穿孔一样,都是因为相信宗教。我有点遗憾,可能因为怕现实有人模仿,所以相关史料,网页上没有详细记载,有一点失落。而且我还有一个疑问:闭关和古代修仙,和超感有关系吗?从个人角度,我觉得信仰信教和超感都有一定的关系。(虽然我也知道所谓能力未必存在,但那个我确实有些唯心主义了)。

最后一个神奇的话题“谁是谁?”,之前有一个哲学问题“我是谁?”这是一个有着较为长久历史的话题,而文中病人说自己不确定自己是谁?一个话题中出现了生物学方面的新陈代谢,细胞都换了,新细胞代替了旧细胞,我还是我吗?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一样吗?意识可靠吗?在当今这个唯物主义的世界中,物质决定意识。可如果物质的主体变了,意识还会存在吗?意识依赖于客体环境,仿佛话题又进入了死胡同。哲学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到底应该认为“只缘身在此山中”“当局者迷”,还是应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呢?精神这东西,世界承认,但并不100%的承认。被物质证实的承认,不被证实的便不承认,可这个标准是什么?会不会太过绝对了?

也许这个世界总是具有多面性,主要是角度不同。如:“埋葬一个人,意味着死亡和失去。但埋葬一颗种子,代表着全新的生机。”角度不同,结论不同,世界也不同。这让我想到小学课本中《画杨桃》一样,有的同学看到的是一条线,有的人看到的是一个点,有的人看到的是一个五角星。这就告诉了我们,看事情要从多角度出发,同时你要允许别人和你想法不同,看法不同,因为立场,角度,所处环境不同,观点就会不一样。

人生有太多太多的未知,所以我们要不断的探索,从而去发现新的事物环境,也愿人生若只如初见。

这本书里还有一句关于爱情的语录我很喜欢:

“指间的戒指不再闪亮,婚纱在衣柜早已尘封。我们的容颜已慢慢苍老,心情却依旧未变。感谢你给我的每一天,正因为有你,我才有勇气说:永远 永远......”

这是对爱情的美好期待,以及朴素务实而长久的承诺。这是我们这个快节奏时代不易实现的。我不否定当今快发展,但因为丰富的物质世界,影响因素会更多,爱情中的朴素纯粹反而减少了。还记得那句:“那时马车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和现在的闪恋闪婚,仿佛爱情有了保质期,把物质压到了爱情的上面呈现了鲜明对比。而我能想到的就是用:“千年不过一梦,刹那变成永恒”来纪念永远永远……

这本书让我有太多get到的点了,也有太多疑惑,但它也让我明白,有的时候疯子并不一定一无是处,有时他们是因为在某一专业领域深度探索中钻牛角尖没有想明白导致,所以,我们不能一提到疯子就带上了有色眼镜。

最后以《爱情公寓》唐悠悠的话做个结尾:

“永远不要歧视疯子,

他只是和你的世界观不同而已……”

(第一次写,没太有经验,见谅。

看到有趣的书,希望可以和大家分享,如果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希望可以一起探讨一下[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