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饶市> 正文

俞伯牙与钟子期,机缘巧遇之下,高山流水为知音(俞伯牙与钟子期)

俞伯牙与钟子期,机缘巧遇之下,高山流水为知音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无题》俞伯牙

“高山流水”一词,最早见诸于《列子》《吕氏春秋》之中。仅从字面意思来看,很容易让人认为是赞美山水之词。但实际上是用来比喻作品的技艺精湛或两人互为知音。而这两种意思的出处都离不开两个人。那便是俞伯牙与钟子期。

根据《吕氏春秋》记载:在春秋时期,俞伯牙为楚国乐师,因种种原因在晋国为官。伯牙自幼研习音律,在当地负有盛名。他的琴艺精湛,堪称一绝。但追求完美的俞伯牙始终不能完全满意。他还想追求更高的境界,期望达到人琴合一,登峰造极的地步。

俞伯牙与钟子期,机缘巧遇之下,高山流水为知音

这些都被俞伯牙的师傅成连看在眼里,深知徒儿想法的他建议俞伯牙前往东海蓬莱山仙境求学,希望他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多多接触一些人和事,并能够将自己融入到大自然中去,通过丰富自身的阅历,来丰富自己音乐的内容。

于是,俞伯牙便受命踏上了寻访蓬莱仙山的路途。一路上,他眼见伯飞瀑清泉,耳听虫鸣鸟叫。看到了四季交替,目睹了人事变迁。琴艺也变得更加高超。


终于,突破了自己瓶颈的俞伯牙回到了晋国。但随后,晋王又命他出使楚国修乐谱,因此俞伯牙又踏上了前往楚国的旅途。一次在汉阳江口乘船渡江之时,突遇骤雨,风起云涌,江水大涨,于是俞伯牙不得不将船停在岸边。待到雨过天晴,俞伯牙眼见风平浪静,月色皎皎,又听得杜鹃夜啼。伯牙大为触动,忍不住抚琴弹奏起来。记载俞伯牙弹奏的渐入佳境之时,琴弦断裂。此时的俞伯牙才注意到身后有一樵夫立于岸边,已经被琴音迷醉了。

俞伯牙与钟子期,机缘巧遇之下,高山流水为知音

在古代,俞伯牙属于士大夫,是当时的统治阶级,在那个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贵族与平民之间的隔阂十分深重,此时樵夫出现再加上琴弦断裂,让俞伯心生不悦。但在随后的交谈中,俞伯牙很快就打消了这一念头。这位樵夫谈吐不凡,颇有大家风范。于是俞伯牙便请他上船同坐。

俞伯牙继续弹奏,待到琴音高亢之时,樵夫便道:“峨峨兮若泰山(此调仿若雄伟而庄重的高山!)” 暗指伯牙意在高山。俞伯牙弹奏曲调变得悠远绵长时,樵夫又说:“洋洋兮若江河(如绵延不断的长江流水般源远流长!)”,知晓他志在流水。

俞伯牙与钟子期,机缘巧遇之下,高山流水为知音

一曲作罢,俞伯牙惊叹不已:“先生当真无愧为知音啊!”想到自己苦心钻研琴技,虽然已经达到了人琴合一的境界,能够掌握所有高难度的技巧。但是以往以情入琴声,并无人知晓他的心意,也无人可以诉说。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野樵夫居然听懂了他的琴音,并与之共鸣。经过询问得知,这樵夫名为钟徽,字子期。

两人一见如故,俞伯牙邀请他对坐,举杯畅饮,相谈甚欢。在这期间,俞伯牙常即兴弹奏曲子,但无论他谈论的是何曲子,钟子期都能正确地作出鉴赏。俞伯牙大感意外,为能得一知己兴奋不已,说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汉阳江口,二人对坐抚琴,相见恨晚,不觉天色已经大亮。因有王命在身,俞伯牙不得不启程继续南下,二人含泪告别,约定来年中秋再到此地相会。

俞伯牙与钟子期,机缘巧遇之下,高山流水为知音

造化弄人,仅仅一年之后,俞伯牙如约来到故地相会,却不见钟子期,后经过一番打听才知道,钟子期已经因病早逝了。临终遗愿便是将自己葬在汉阳江口,以等待伯牙回来。俞伯牙闻之伤感落泪,辗转来到钟子期墓前,为其弹奏一曲《高山流水》,琴音呜咽,极尽哀思。伯牙叹道:“世间可以无伯牙,但不可无子期,从此时间再无懂我曲中意之人”一曲作罢,俞伯牙断弦摔琴,发誓终生不复鼓琴。后人感其深情,还曾作诗一首:“高山流水遇知音,知音不在谁堪听?”。

俞伯牙与钟子期,机缘巧遇之下,高山流水为知音

因此,后世之人常用"高山流水"来比喻互为知音之人,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机缘巧遇成就了一段令世人艳羡的佳话。他们的真之情谊也令世人所感动。为纪念二人的这段情谊,人们于汉阳江口,筑馆纪念,即琴台,又名俞伯牙台。如今已经成为了武汉著名的旅游胜地,每年都会有大量游客来此参观,一同感受两千年前的这段真挚深情。

参考资料:

《吕氏春秋》

《列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