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饶市> 正文

没有筹码的战略豪赌,以勾践欺瞒天下诸侯,看越国灭吴后销声匿迹(赵佗的南越国地图)

大家好,我是热带榕树,书接上文,本篇继续探讨百越文明演进史。

上个视频中,我们大致梳理了夫差在位时期,吴国称霸中原,随后骤然灭亡的历史轨迹。

没有筹码的战略豪赌,以勾践欺瞒天下诸侯,看越国灭吴后销声匿迹

简单来说,当时吴人不断北伐,虽然战果辉煌,但也陷入了举世皆敌的困境。

勾践能够“三千越甲可吞吴”,实际上是非常依赖于楚、齐、晋、鲁等诸侯国们的帮助的。

一、分赃

那么夫差败亡之后呢?谈到这个话题,大家是否觉得记忆一片空白?

勾践很有名,他的故事我们家喻户晓,但是后来呢?越国又经历了哪些人?哪些事?

我统计了一下现存史料。

司马迁在《史记》中只是非常简单地讲了几句,大意是勾践的子孙继承了先辈的霸业。

其他的如《吴越春秋》和《越绝书》,要么语焉不详,要么干脆一字不提。

就好像各类文献典籍中,越国此后数百年的历史,被凭空抹掉了一般。

所以这到底是什么情况?想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勾践灭吴后的地缘战略讲起。

从地图上看,夫差时期,因为不断地进攻,吴国的疆域达到了巅峰。

没有筹码的战略豪赌,以勾践欺瞒天下诸侯,看越国灭吴后销声匿迹

以其龙兴之地太湖平原为核心,吴人南与越国接壤,控制区直抵宁绍平原。

北面击溃了以齐国和鲁国为代表的中原势力,领土一直扩张到了泗水流域。

西面得益于举世震惊的柏举之战,几乎将强大的楚国完全赶出了广阔的江淮地区。

综上所述,夫差时代,如果仅从土地面积看,如此体量的诸侯,哪怕放在战国中后期都是首屈一指的。

辽阔的领土往往代表着丰厚的遗产,这么大的蛋糕,越国虽然是战争的直接参与者,但可以预见,勾践吃不了独食。

更何况上个视频也讲过了,吴国之所以灭亡,相当程度上,就是因为夫差无节制的扩张。

吴国占领的许多土地,地缘上看完全就是其他诸侯的核心利益。

如果越国真的全吞了下去,自然也就意味着要继承前朝“举世皆敌”的外交压力。

没有筹码的战略豪赌,以勾践欺瞒天下诸侯,看越国灭吴后销声匿迹

勾践

所以,对于勾践来说,战争的胜利并不是结束,而是另一个大麻烦的开端。

长期孤悬一隅,本来只需要与楚、吴两国间打交道的越国。

几乎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一下被甩到了整个中原国际舞台的中央!

二、赌徒

这种情况下,你很难想象勾践的心情。

越国灭夫差其实是打得非常艰苦的,根据《史记》记载,吴国战前虽然已经:

“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

但是所谓大国底蕴,烂船也有三斤钉,拼死抵抗下,越军仍然付出了惨重代价,所谓:

“因而留围之三年。”

甚至于勾践一度丧失了作战的信心,战场上取得优势后,打算与夫差谈判撤兵。

要不是范蠡力主将战斗进行到底,恐怕历史就是另一个走向了。

当然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宜将剩勇追穷寇”,不留后患,战略上肯定正确的。

没有筹码的战略豪赌,以勾践欺瞒天下诸侯,看越国灭吴后销声匿迹

问题在于坚决打下去是要付出代价的,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作为后发势力,越国又不是晋、齐这种底蕴深厚的老牌强国。

例如《韩非子》中就有一段文字,非常直白地记载了勾践的损失情况,曰:

“夫越破吴,豪士死,锐卒尽,大甲伤。”

相当于吴国虽然被送进了坟墓,但是越国也被打得奄奄一息,多年积累的力量彻底耗尽。

以虚弱的越国,面对虎视眈眈的中原诸侯,危险程度不言而喻。

这个时候,你就能看出一个国君的性格和魄力了。

如果要用一次词形容勾践,我觉得“赌徒”这两个字非常贴切。

战争胜利后勾践并没有立刻休养生息,而是马上做了一件事。

没有筹码的战略豪赌,以勾践欺瞒天下诸侯,看越国灭吴后销声匿迹

出兵北上,会盟诸侯!根据《史记》记载,会盟内容大概是三个方面,第一:

“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

这种不涉及利益分配,仅仅是名号上变动的历史记录,往往会被人忽略。

事实上,这是至关重要的!《礼记》中将周朝的爵位制度划为“公、候、伯、子、男”五等。

此前越国的君主的等级为“子”,倒数第二,看上去是不是还不错?

问题是,现存的各类史料,关于周朝爵位的记录极其混乱,完全没法按序排列。

具体原因,战国时期的孟子在回答卫国官员时,讲得非常明白:

“其详不可得闻,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

也就是说春秋以来,秩序逐渐崩溃,各诸侯国为了摆脱束缚,纷纷销毁相关档案。

因此《礼记》中的五等爵位,也只是模糊的猜测,具体官制战国时期大家就已经搞不清了。

按照现代考古的结果,“子”应该有两种用法,一种是确实是对爵位的称呼。

没有筹码的战略豪赌,以勾践欺瞒天下诸侯,看越国灭吴后销声匿迹

夷夏观念

另一种是专门代指蛮夷的,例如杞国用“蛮夷礼节”,然后就被《左传正义》贬称为“子”。

相当于“诸夏”也不是铁饭碗,一旦踩红线,是要被开除的。

越国这种由南方于越部落改组而来的诸侯,被称为“子”,那肯定是第二种含义。

所以勾践趁着灭吴的威势,出兵北上,炫耀武力,第一个目的就是搞一个华夏的编制。

这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你是“诸夏”的一员,你才有资格参与列国争端。

不然以“蛮夷”的身份,那就是局外人,一进中原,就会被群起而攻之,惹了小的招来大的,各方面压力巨大。

类似例子各类史书上有很多,这里不多赘述。

如果大家看过之前的视频,应该知道,吴国从蛮夷变为华夏,是经过了好几代人的努力的。

从学习周礼,到积极联姻,期间不知道费了多少功夫。

相比越国就简单高效多了,虚张声势,驻兵中原,直接从周天子那里搞到了名额。

搞定了大义的名分,现实中的利益也不能不考虑。

没有筹码的战略豪赌,以勾践欺瞒天下诸侯,看越国灭吴后销声匿迹

勾践的第二件事,《史记》曰:

“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

淮上之地,大概就是今天江淮地区的中上游部分,楚国占的便宜最大。

如果把吴越地区看作一个整体,这简直就是地缘灾难,相当于伍子胥的柏举之战白打了。

至此楚人彻底收复了失地,重新拥有了成为大国的基础。

归还宋国和鲁国的土地,基本上就是从北方泗水流域撤出,避免了与中原势力的直接冲突。

所以大家看各版本的地图,会发现越国的领土比吴国缩水了一大截。

无论是淮上还是泗水,都是必争之地,既然占不住,越国也就非常干脆地放弃了。

最后,勾践想成为天下公认的霸主,问题是此时他已经没了有足够的实力,所以要继续赌。

由于吴国灭亡前不断北伐,取得巨大战果,威震中原。

没有筹码的战略豪赌,以勾践欺瞒天下诸侯,看越国灭吴后销声匿迹

所以勾践要赌的是,各诸侯国在没有直接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会不会被他唬住。

事实上各国确实被吓住了,整场会盟基本上没出太大的岔子。

否则真碰上几个头铁不服气的,勾践恐怕下不来台。

因为他回国后,又向楚国借兵,北上讨伐晋国。《韩非子》记载有个大臣上疏楚王,一针见血地指出:

“(勾践)今又索卒以攻晋,示我不病也。”

越国的实力早就和吴国拼光了,现阶段各种大张旗鼓的军事行动,实际上都是虚张声势,欲盖弥彰。

于是楚国以开战相威胁,越国不敢打,被迫割让了“露山以西五百里”的土地。

三、修养生息

所以说了这么多,这和越国后来的销声匿迹有啥关系?

因为越国损失惨重,所以在稳定了局势后,各种大规模的行动基本就停止了。

没有筹码的战略豪赌,以勾践欺瞒天下诸侯,看越国灭吴后销声匿迹

修养生息

勾践晚年,见诸史料的对外行动大致只有两次。

一次是邾国国君暴虐,越国出兵给他们换了个君主,算是符合当时的道义标准,履行霸主职责。

另一次是三桓专鲁,勾践也想出兵,最后不了了之,只是接纳了流亡的鲁哀公。

所以,以霸主的标准衡量,越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是不合格的。

灭吴后越人最迫切的需求是恢复国力,所以很少干预中原事务。

对外不与中原互动,对内也没大动作,再加上地处偏远,自然也就默默无闻。

勾践去世后,越王鹿郢继位,鹿郢去世后,越王不寿继位,他们都继承了和平的外交路线。

甚至于史料上,这两人除了在位时间外其他都是一片空白。

那么越国彻底放弃了北进中原的野心了吗?也没有,《越绝书》记载,勾践:

“从琅琊,起观台,周七里,以望东海。死士八千人,弋船三百艘。”

越国虽然放弃了泗水流域的土地,但是花大力气建设了琅琊,即今天的连云港。

没有筹码的战略豪赌,以勾践欺瞒天下诸侯,看越国灭吴后销声匿迹

古代连云港大致地形

先秦时期海岸线与现在不同,连云港还是一个岛。

越人充分发挥了海洋优势,在不引人注意的大陆缘边地带布局,积蓄力量,为以后北上做好准备。

那么接下来,历史又会如何发展呢?我们下一篇再讲。

参考资料:

《史记》

《礼记》

《韩非子》

《越绝书》

《吴越春秋》

《左传正义》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