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饶市> 正文

《明朝那些事儿》:临终化解了几十年的心结,三次谈话确定接班人(杨士奇)

生于战争,死于战争,永乐大帝在他年满65岁的那一年,彻底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还好,他瞑目了。

至少最重要的两件事,都有了比较满意的结果,他可以安心地去了。

哪两件事呢?

《明朝那些事儿》:临终化解了几十年的心结,三次谈话确定接班人

建文帝——那个失踪的侄子——最终的下落

话说,从当年叔侄大战,朱棣在皇宫外看到大火烧起来时,这个谜团就深扎在心底了。因为在那个火场中,朱棣没有找到他亲爱的侄子,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这对于朱棣来说,可不是个好消息,毕竟侄子可是上一任皇帝,即使自己已经坐上了那个位置,可总觉得心虚,担心着哪天侄子会冒出来。

于是,朱棣派出了两路人马,一路由胡长官带领,在大陆寻找;而另一路交给郑长官(郑和)带领,出海寻找。

历时数十年,终于在他垂垂老矣时,在一个已经睡下的晚上,等来了胡长官的消息。

当年明月在书中提到,翻遍众多历史资料,那一晚上的对话内容都无从知道,所以建文帝到底是死是活,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如今我们只能从历史的只言片语中去拼凑,去推断。

朱棣和胡长官聊了很久,之后彻底放下了这件事,等等,诸多的细节,可以推断出,建文帝还活着,只不过都已放下了对皇位的执念,余下的日子,各自安好吧!

深埋在心底几十年的心结放下了,创下无数历史记录的永乐大帝,只剩下最后的一件事了,那就是为了大明的繁荣昌盛,挑一个合适的接班人。

《明朝那些事儿》:临终化解了几十年的心结,三次谈话确定接班人

三次关键谈话将朱高炽推上皇位

对于朱棣来说,一个是大儿子,身患残疾,长得不咋地,忠厚老实,与擅长厚黑学的自己完全不一样;另一个二儿子,颜值高,武力值也高,厚黑学与自己也不相上下,怎么看都更喜欢一点

在朝廷帮派中,文官多为太子派,而武将多为二殿下一派。

综合来看,太子一派,还是处于下风的。再加上朱棣多疑的性格,在他手下当储君,做事,容易被怀疑有野心,不做事,会认为你没能力。可谓是咋做都不行。

而在这储君之争中,太子派的杨士奇,充分发挥了他混社会的丰富经验,在与朱棣的三次关键谈话中,为太子稳定住了储君之位。

第一次:

朱棣问杨士奇:我不在的时候,太子暂时管理国家,事情做得咋样?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这是个两难题,不过没难倒杨士奇。

他答:太子勤勤恳恳做事,但臣子有不对的意见,他也会狠狠地训斥。

这个回答妙啊,办事了,有能力,但坚决不与大臣同流合污,没有勾结大臣,看来暂时没啥野心,朱棣放心了。

第二次:

朱棣问:太子接待我的时候来晚了,是不是他对我有啥意见啊?

杨士奇答:太子对您尊敬得很,是我们下边办事的出了差错啊,我们的责任。

在当时,太子一派已经零落不堪,众多随风倒的官员都已经倒向了二殿下,而杨士奇舍得把自己送进监狱,也要保住太子之位。

第三次:

朱棣问:我最近听说了很多二殿下干的违法的事情,你知道这些事吗?

杨士奇答:我一直服侍太子,别人都当我是太子的人,啥话都避着我,所以我也不知道啊。不过呢,二殿下两次受您分封,都不肯离开南京,您这马上就要搬到北京去了,他如果还是要留在南京,皇上您可得想想他是图点啥吧!

这眼药上的,不服不行啊!

三次关键对话,两次保太子,一次在关键时刻,亮剑刺向了二殿下。

要论朱高炽顺利登上皇椅的功臣,我首推杨士奇!

历史证明,朱棣还是做了一件非常正确的事,他顺利地将接力棒传了出去。

一个时代结束了,一个新的时代马上就要开始了……

《明朝那些事儿》:临终化解了几十年的心结,三次谈话确定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