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饶市> 正文

孟母三迁:为儿子求学而搬家三次,成就一个被称为“亚圣”的男人(至圣是谁)

亚圣,亚:第二的意思,比如亚军。圣就是圣人。亚圣,顾名思义就是圣人中排第二位。孔子被尊称为“圣人之首”,而孟子的地位仅次于孔子,因此,孟子毫无争议被后人称之为“亚圣”。

1949年,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在其著作《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了“轴心时代”理论。雅斯贝斯认为,公元前600至公元前3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发生了非常深远的文化事件,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最终形成了希腊、印度、中国三大古典文化中心。这些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影响着世界人类的思想格局和价值观。

孟母三迁:为儿子求学而搬家三次,成就一个被称为“亚圣”的男人

而雅斯贝斯所说的中国的轴心时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等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在战国时代,被称为诸子百家的各个学派、各种思想交错碰撞,相互批评排斥,又相互吸收交融,形成了为后世所称道的“百家争鸣”盛况,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写下了最为绚烂的一笔。

战国时期,学者们各执一词,相互批评又相互交融,思想碰撞意味着思想升华!这样的局面,用“百家争鸣”这样的词来形容,并不夸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被称为“亚圣”的孟子。

孟子名轲。在山东,距离曲阜五十多公里的邹城就是孟子的老家。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是由母亲带大的。而“孟母三迁”的历史典故说得就是孟子的母亲。为了孟子的教育,他母亲搬了三次家,最后搬到了学校附近,看到孟子每天跟着老师学习礼仪,才满意地居住了下来。

孟母三迁:为儿子求学而搬家三次,成就一个被称为“亚圣”的男人

孟母三迁

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对自己的老师不是太推崇,在《孟子》一书中,孟子没有提到过自己的老师,而是对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推崇备至。孟子遗憾自己不能亲自聆听孔子的教诲,只能成为孔子的私淑弟子。他把自己看成是孔子思想的继承人。

孟子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他认为人性本来都是善的,推广自己的善心,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这就是仁。他有一个著名的命题,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希望统治者能行仁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虽然也主张统一,但他反对为了利益而兼并别国的侵略战争。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带着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仁政主张。但和孔子奔波流浪各国就如丧家之犬不同,孟子在各国都受到了统治者的厚待。

孟母三迁:为儿子求学而搬家三次,成就一个被称为“亚圣”的男人

孟子和梁惠王

当年,在魏国国都大梁,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段对话流传至今。 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会给我国带来什么利益呢?”孟子却毫不客气地回答:“我王,为什么一定要说利益呢?只要有仁义就足够了。”对话中的魏国国君梁惠王,早已淹没于历史的尘埃当中,很少有人知道,但孟子的名字却深深地印在了中国历史当中。

被后世尊崇为“亚圣”的孟子,第一次向一国之君阐述行仁义、施王道,后人为此专门修建祠堂来纪念孟子。梁惠王虽然多次向孟子请教,但他只想着通过战争使魏国扬威于天下,与孟子所主张的“仁政爱民、不嗜杀、省刑罚、减免赋税”等思想格格不入,孟子的仁政主张很难被统治者真正接受。孟子对梁惠王太失望,最终离开了魏国。

在诸子百家当中,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无疑是最讲究“中庸之道”的。他们不走极端,讲究仁义礼乐,追求天下和谐的秩序,怀有救济苍生的远大理想。然而在春秋战国礼崩乐坏、战争频仍的时代,孟子和孔子一样,虽然周游列国,不断宣扬儒家学说,但在当时的特殊时代终究不能致用。

孟母三迁:为儿子求学而搬家三次,成就一个被称为“亚圣”的男人

稷下学宫

离开魏国后,孟子转赴齐国,他对齐国抱有很大的希望,尤其想尽快到达稷下学宫。 公元前387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在雅典郊外创立了阿卡德米学园,俗称雅典学院,讲授哲学、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心理学、音乐理论等。雅典学院是古希腊的学术中心,汇集了当时最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以及追随他们的众多弟子。 大约同时,东方的中国也有一座类似这样的学术中心——稷下学宫。

和希腊的阿卡德米学园不同的是,稷下学宫是由官方主持创办。大约在田齐太公时,齐国就设置了学宫,招揽学者到学宫讲学,兼做政治咨询。因为学宫靠齐都临淄的门而设,得名“稷下学宫”,到稷下讲学的学者被称为“稷下学士”。田齐政权给稷下学士以优厚的待遇,并营造了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让他们“不治而议论”。

稷下学宫在齐宣王时期达到鼎盛,而它的学术活动,一直持续到齐王建时期,至田齐灭亡才宣告结束,存在了一百五十多年,几乎和战国田齐的历史同生共死。 会聚在稷下学宫的学者,被后世统称为稷下学派。事实上,稷下学宫并不存在一个单一的学派,而是包含了儒、道、法、名、兵、农、阴阳等诸家学派。稷下学士们在学宫授徒讲学、著书立说,他们相互辩论,又相互汲取,成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标志。

孟母三迁:为儿子求学而搬家三次,成就一个被称为“亚圣”的男人

稷下学宫遗址

对于稷下学宫,在中国文化史上,实在是有划时代的意义,发展到能够以学术思想为自由研究的对象,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学术思想的进步。在当时,思想交流形成了一个最高峰。

到达齐国后,孟子受到很高的礼遇,他继续宣传和发扬他的“仁政”学说,提出了划时代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孟母三迁:为儿子求学而搬家三次,成就一个被称为“亚圣”的男人

孟子墓

孟子一生的经历,过着给人讲学传授的生活,中年后带着学生周游列国。也受到了很多当权人物的款待,孟子的弟子虽没有孔子那么多,可很多弟子都成为了战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

可惜的是,他的学说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无奈最后回到家乡整理自己毕生的思想,写成《孟子》一书,为中国留下了无以伦比的文化遗产!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