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饶市> 正文

手里早有北斗?为何哲别西征从来不迷路?(下)(哲别和速不台)

接上篇:


手里早有北斗?为何哲别西征从来不迷路?(下)

说第一次西征的主将速不台和哲别手里有北斗系统当然是一句玩笑话。在古代,进行洲际远征而且从来不迷路,确实是了不起的能力。当然比这种地理信息上的毫无瑕疵的远征更厉害的就是一路上的全胜。而这次远征也为紧随其后的“长子西征”彻底摸清了路线。以后就直接从里海以北一路向西北攻击,不用再绕道西亚了。同时也为第三次的旭烈兀的西亚远征基本扫清了大的障碍。毕竟沿途的主要抵抗力量都已经被彻底打垮,只剩下一个老朽的巴格达(报达),最终也是不堪一击。因此速不台和哲别的远征,基本彻底摸清楚整个欧亚大草原从东到西的全部情况。不谈军事意义,在地理上也堪称是一次大发现,毕竟早年北匈奴西迁的记录在中间完全断档了。后来到欧洲的匈人到底是不是北匈奴都是一个疑问,而横穿里海以北直达欧洲的道路。


手里早有北斗?为何哲别西征从来不迷路?(下)

在以前是基本没有记载的。还是回到老问题,速不台和哲别为何完全没有迷路。当时没有北斗,但是早年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此时却进行了很大的改进,首次出现真正可以指南的“针”。虽然类似指南针的装置在秦汉以前就有,当时叫做司南。说是在光滑的铜盘上放置用天然磁石雕刻的勺子,转动起来,再停下,就可让勺子把指向南方。但是司南的制作并不容易。近代有人用天然磁石按照这种描述重新制作司南,大部分效果并不好。为此还发文质疑司南是否真的在历史上存在过?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古人没有必要在这类问题上忽悠后人。司南是否可用和好用,除了制作的精细度外,最关键的还要看制作磁勺子的天然磁石的磁性是否足够强。而各地出产的天然磁石,也就是磁铁矿的磁性其实是差异很大的。如果用现在磁性极强的稀土永磁铁,不需要什么光滑的铜盘,也不用什么刻意地雕刻成低摩擦率的勺子。


手里早有北斗?为何哲别西征从来不迷路?(下)

只要把夹在指间的稀土高强磁块随意一撒手,它自然就会基本对准南北磁极。(如果有兴趣可以找一块稀土永磁块实际体验一下)。可见后人重新制作司南效果不好,并不代表司南在历史上不存在。找一块磁性比较强的天然磁石,仍然是可以手工制作出效果比较好的司南的。而到了南宋末期,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指南针。这就是用后天获得磁性的铁针加上浮子,让其悬浮在水上,其指南效果更好。这得益于宋代远洋航海事业的大进步。而这种水浮指南针在陆地上也可以用。说到这里有人要问了。明初的北征比这次西征晚了150年以上,为何明军照常迷路,可见有了比较好的指南针的作用也有限。这话当然有道理。到今天手里有指南针的人在城市和野外迷路的仍比比皆是。说明指南针的进步并非是不迷路的主要原因。实际上蒙古大军在西征前,还提前做了大量的侦察。起码在攻击第一个主要目标,也就是花剌子模之前,对攻击路线是相对比较熟悉的。


手里早有北斗?为何哲别西征从来不迷路?(下)

而攻击花剌子模的起因,就是大汗的商队被劫掠杀害。而这类商队本身已经担负路线侦察任务。而彻底灭亡花剌子模之后,继续攻击的路线就未必是此前的“侦察商队”所能提供的了。因为越过太和岭,也就是高加索山脉的远征实在是走得太远了。但要注意,速不台和哲别的2万远征军,虽然不是主力,却是绝对的精锐。远征出发时是基本是10万大军。因此仍然有8万主力留在中亚。而速不台和哲别的2万人却都是骑兵老司机,也是先锋力量。因此实力很强。在绝大多数远征中,精锐骑兵是最不容易迷路的。迷路了大不了再快速撤回。就算是公元前,首次跨过大瀚海的汉军中,霍去病的精锐骑兵也从来没有因为迷路而失去战机。相反,绝大部分迷路的汉军,都是步兵军团;或者是步兵和骑兵混合军团。一旦陷入迷路就越陷越深。而如果部队100%是骑兵还是精锐,则基本不怕迷路。



手里早有北斗?为何哲别西征从来不迷路?(下)

还有,速不台和哲别的远征,有随意劫掠,扩大战果的意图。可以说本身并没有固定的进攻目标。追击最大残存对手扎兰丁,也是大汗的主力在追。因此这次越过高加索山的远征,一开始就没有“寻找对方主力决战”的目的。当然最终遇到8万罗斯联军并将其彻底击溃,已经是搂草打兔子了。历次西征,还最大限度地利用俘虏和各种“带路D”,这些人起码了解一定范围内的本部地理现状。只要适当驱使这些人,就一定会找到新的“猎物”。最后一点也最重要。游牧人群自古就是天为房,以地为家,上万年追逐水草而居,活动范围很大,大草原视野自然开阔。因此游牧人群基本人人都是野外生存和辨别方向的高手。如果没有这种能力。那么几乎每次远程放牧都会走失。这已经是必须人人具备的基本生存本领。历史上的草原帝国动辄横跨万里,不是没有原因的。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