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饶市> 正文

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后,为什么只得到一等毅勇侯爵位?(岳钟琪的结局)

#曾国藩为什么不足以封公爵#

清穆宗同治三年,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攻入太平天国都城天京(南京),平定了浩浩荡荡、席卷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等于为摇摇欲坠的清朝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命。虽然平定太平天国,有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荃等人的贡献,毫无疑问曾国藩的功劳最大。

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后,为什么只得到一等毅勇侯爵位?

据薛福成在《庸庵笔记·曾左二相封侯》记载,当年洪秀全攻陷南京后,咸丰皇帝忧心忡忡,在病逝于承德避暑山庄之前承诺:谁能收复南京,将封他为郡王。可是,当曾国藩率部攻陷南京后,慈禧太后召集群臣商议,大家都觉得曾国藩以文臣的身份封王,显得太急躁了,而且不符合旧制。因此,将郡王的爵位一分为四,分别封了1个侯爵,1个伯爵,1个子爵,1个男爵。

于是,朝廷下令,曾国藩封太子太保、一等(毅勇)侯爵,世袭罔替。曾国荃封太子少保、一等伯爵。李臣典封一等子爵,萧孚泗封一等男爵。此外,一批湘军将领也得到了丰厚的封赏。

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后,为什么只得到一等毅勇侯爵位?

很多人都质疑,曾国藩为清朝作出了那么大的贡献,不封郡王也就算了,竟然连公爵都没有得到,只得到一个侯爵,清朝未免太小气了,令人齿冷。

其实,清朝在异姓功臣封爵的事情上,向来非常慎重。

清朝初期,由于统一天下的需要,曾经封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孙可望5位王爵。到平定三藩之乱后,清朝就收回了所有的异姓王爵,形成了不再封异姓王爵的不成文规定。

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后,为什么只得到一等毅勇侯爵位?

就连比王爵低一个层次的公爵,清朝也加封得极少,实属凤毛麟角。在清朝初期和中期,朝廷曾经封过遏必隆、索尼、鳌拜、年羹尧、岳钟琪、傅恒、福康安、阿桂等少数公爵。其中,只有年羹尧、岳钟琪是汉人异姓功臣。而且,年羹尧曾在得罪雍正皇帝后被削去一等公爵的爵位,岳钟琪在打了败仗后由三等公爵降为三等侯爵。

到了晚清时期,清朝几乎不再封公爵了。只有道光年间,伊犁将军长龄配合陕甘总督杨遇春、湖南提督杨芳擒获张格尔有功,加封一等威勇公;杨遇春封一等昭勇侯,杨芳封二等果勇侯。

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后,为什么只得到一等毅勇侯爵位?

这就是说,在近200年的时期内,清朝基本上冻结了汉人大臣封为王爵、公爵的可能性。汉人大臣能够获得的最高爵位,基本上就是一等侯爵。曾国藩功劳再大,也不能突破这一规则。

而且,清朝到了同治年间,国家形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时候,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代表的汉人大臣,已经凭借湘军、楚军、淮军的力量迅速崛起。他们不但位居封疆大吏,手里还掌握着一支强大的军队。这支军队的战斗力,超过了八旗军队和绿营军队。清朝虽然不再担心太平天国了,却又担心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手握重兵,尾大不掉。

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后,为什么只得到一等毅勇侯爵位?

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像年羹尧、岳钟琪这样的汉人大臣也曾经掌握十几万重兵,但朝廷一点都不忌惮他们。因为他们手里的军队,是属于国家武装力量,而非私人兵丁,朝廷随时能够将他们的兵权收回来。所以,朝廷并不会担心他们会搞鬼,因而适当加封高级别的爵位,不会有什么坏的影响。

到了晚清时期,朝廷的控制力和影响力都下降到最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有足够的实力与朝廷硬刚。朝廷里面,皇帝还小,由慈禧太后、慈安太后掌控大权。如果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有什么想法,朝廷是很难驾驭的。到时候,搞不好又会弄出“三藩之乱”那样的幺蛾子。

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后,为什么只得到一等毅勇侯爵位?

在这种情况下,清朝不会在封爵的问题上随便开口子,让曾国藩的威望和影响进一步增加。事实上,清朝在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后,会想方设法减少他的威望和影响,免得成为汉人的一面旗帜。

当然,话说回来,就算朝廷真的封曾国藩为公爵,甚至是郡王爵位,曾国藩也一定会坚决辞掉。

清朝固然很忌惮曾国藩,曾国藩自己也尽量避免“功高震主”的现象发生。因此在平定太平天国后,马上向朝廷打报告,请求裁撤湘军。朝廷求之不得,很快批准。于是曾国藩将大部分湘军都裁掉了,以此来打消朝廷的顾虑。

当大部分湘军都被裁撤后,朝廷总算松了一口气。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