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饶市> 正文

话说灵石县城的“泮池”


话说灵石县城的“泮池”

旧灵石县城“灵石中学”北墙外西北角有一个很大很深的池塘,常年积满了水。池塘四周树木茂盛,青草遍地,青蛙栖息在池塘和岸边的草丛中,不时地跳跃和泅水,并发出“嘎哇”“嘎哇”的响亮叫声。人们都习惯把这个池塘称作“泮池”。2013年7月20日,原灵石一中校长燕宝琛在电话中和我商榷此事说:“‘’泮池’是古代学宫前的水池,灵石县城的这个渗水池塘怎么也叫‘泮池’呢?”

为讨个究竟,我们进行了一番考证——

不是“泮池”,就是一个水池子

民国23年(1934)《灵石县志》卷一记载:“乾龙池在学西北隅,因筑城取土,遂成深池,堪舆家谓,宜引水以补风气,万历乙亥,知县白夏自学东导水,环绕西南,流注池内,且通城下暗渠,再引汾水注入,足备兵患,士民便之,今改曰化龙池。”这段文字记载告诉我们,此处原来就有一个水池,名乾龙池,是在明万历乙亥年(1575),因筑城取土挖成了深池。

话说灵石县城的“泮池”

隋开皇十年(590),隋文帝驾幸太原,傍河开道获一石,有文“大道永吉”四字,以为瑞,即在瑞石其地建城,立灵石县。城周三里,四周城墙“高二丈,厚八尺”。明万历乙亥年(1575)山水暴涨入城,城墙倒塌,知县白夏组织百姓在乾龙池中取土修城,将该池挖成深坑,由于池大坑深,用百姓的话说是“漏了地气”,知县白夏便将城内之水和汾河之水注入池内,一方面以补风水,另一方面供士兵和人民方便用水,并将乾龙池改名为化龙池。

由此可证,旧灵石县城“灵石中学”北墙外西北处的那个很大很深的池塘,就是一个蓄水的水池子。多年来,人们一直把这个水池子称做“泮池”,其实这是误传。这个水池子根本不是封建时代有专门意义的“泮池”,就是一个普通的水池子!但是,为什么会称做“泮池”,而不叫其他名字,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当年的老百姓或老百姓的父母官为了寻求吉利,有意把这个蓄水池子起名为与孔老夫子有密切关系的“泮池”呢?这就不得而知了。

泮池就在文庙院内

旧时,为纪念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孔子,各府县都修建孔庙。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封孔子为文宣王,称孔庙为文宣王庙。明以后称“文庙”。孔庙即文庙,又称学宫,也称泮宫。灵石中学校址就设在原灵石县城的“文庙”。

话说灵石县城的“泮池”


话说灵石县城的“泮池”

灵石文庙在旧县城西街,元大德十一年(1307)县尹(知县)韩敦武建。明洪武十六年(1383)知县李尚文(济南人)修。景泰间知县范宁增修。正德间(1506~1522)毁于寇,知县孙璲(韩城人)重修。万历三年(1574)山水入城,浸漂砖石,知县白夏重修。崇祯九年(1636)知县赵一龙(辽东人)复修。以后任职知县历代迭加增修。

虽历经沧桑,但灵石文庙颇具规模。民国23年(1934)《灵石县志·学宫图》就显示了文庙的气魄辉煌。进入文庙,迎面有一照壁,后一小院为“櫺星门”,东为鼓楼,西为钟楼,穿过“櫺星门”便是泮池(县志有图示)。

话说灵石县城的“泮池”

泮池又称泮水,是古代学宫前的水池,状如半月形,上面修有一座小石桥,这就是“状元桥”。状元桥拱形横于泮池之上,取弯弓射箭之意。相传古代学子来孔庙祭祀时,没有功名的,只能绕池而走;而有功名的士子,即可过状元桥。

话说灵石县城的“泮池”

走过泮池,穿“㦸门”,便看到一座砖木结构的高大房屋,这就是大成殿。大成殿就是孔子庙的大殿。大成殿修建在高出地面半人多高的用上好青石铺就的宽阔平展的很大很大的青石台上,殿前的青石台(就是人们称作的大台阶)为“杏坛”(注:因孔子讲学处环植以杏,故取“杏坛”之名),传为孔子讲学处。大成殿宏伟气派,琉璃屋顶,富丽堂皇,檐角屋脊上装饰排列着很多飞禽走兽,显得十分气魄。

话说灵石县城的“泮池”

大成殿

大成殿前是一块供人们活动的空地。大成殿东侧为司库,西侧为司厨,其后(北面)建有明伦堂、崇圣殿、教谕住宅及尊经阁、敬一亭等建筑。经县志资料图文证实,泮池就在文庙院内,就在灵石中学校内。

绊池、状元桥深深印在记忆里

在1952~1953年期间,我曾去挂着“灵石县初级中学校”牌子的“文庙”院玩耍。我记得,从三乐巷九号院出来,经过城隍庙(即人民会议场),顺着学宫巷往南走,沿着高高的文庙围墙一直走到南街一条胡同西口时沿墙西拐,才看到了文庙的大门。那时文庙外的地面地势高,学校地势低,走下几个青石台阶才进了校门。校门很高很大,圆形大门两边各有一个影壁,进了学校大门,绕过照壁,看见一个水池子上有一座用精美青石修建的小石桥,我便欢跳着跃过石桥,走进了院子。由于当时年龄小,不懂事,根本不知道那个水池子就是泮池,更不知道水池子上的那座小石桥就是状元桥。随着年龄的增大,知识的增多,历史的事情也知道了一些,泮池和状元桥便深深地印记在脑海里。

既然泮池就在文庙内,也就是说泮池就在灵石中学院内,为什么许多老师和学生却没有看见过泮池呢?其原因就是学校改造,学校校门改开于面向西街,关闭了旧日的南门,泮池处从此闲空,无人问津,后来变成了养猪场和垃圾地,到1999年旧城改造,学校全部被拆除。

作者:梁佳华 燕宝琛

来源:史志山西

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本文作者:阿小小怪(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6010105596412424/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