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饶市> 正文

什么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的“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将幽云十六州割归契丹的是)

唐哀宗天祐四年(907),朱温篡唐,建国号为梁,而后历唐、晋、汉、周四朝,至宋朝止,历时五十四年;其统治的范围,大体在淮河以北的中原地区。

在中原之外,还有依附于契丹的北汉以及淮南各地的前(后)蜀、南唐、吴越等地方政权,故史学界将这一时期,称之为“五代十国”时期。

与此同时,居于塞外的契丹人迅速崛起。907年,太祖耶律阿保机称汗,916年建国号“契丹”, 947年,太宗耶律德光率军南下,攻占汴京(今河南开封),并于汴京登基称帝,改国号“大辽”。

一言概之,这一时期实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分裂时代。分裂时期里的各国,其国号、政权、土地、人民等,彼此不相统属,迥异于大一统时期。

什么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的“中国”

公元907年的中国

因此,这一时期“中国”的内涵,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直以来,“中国”有着多种意义,其中有指为诸夏之领域、中央之国等等。在大一统时期,关于“中国”的词称鲜有争议;但在五代十国时期,情况似乎有所变化。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究竟是指某个朝代?还是整个“天下”?是自称或是他称?我查了一些资料,接下来和大家简单聊聊。

拓展阅读:

什么是“中国”:清朝皇帝眼里的“中国”读书笔记:什么是“中国”?满语文献中的“中国”什么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眼中的“中国”金人眼里的“中国”、“华夷”和“正统”读书笔记:契丹人眼中的“中国”、“华夷”和“正统”1)五代各朝的“中国观”

921年,契丹入侵河北,尚未称帝的李存勖在镇州(河北正定)行营,出兵迎战。契丹兵因逢大雪,粮草匮乏,不得不引兵而退。李存勖领兵跟随其后,经契丹宿营处时,有感而发道:“番人法令如是,岂中国所及!”显而易见,这里的“中国”,即中原后梁王朝,契丹并不属于“中国”。

932年,契丹遣使后唐,要求归还被俘的官员,后唐有意应允,时任冀州刺史杨光远(檀)反对道:“苟若归之,必复向南放箭,既知中国事情,为患深矣。”这里的“中国事情”,即“后唐事情”。

后唐明宗时,因削夺吴越封爵,双方终绝往来,“后吴越复通中国”。也就是说,对吴越国而言,后唐即“中国”;以吴越为代表的地方政权,均视中原各朝为“中国”。

后唐庄宗遣使李严至前蜀时,与前蜀枢密使宋光嗣谈论中原大事,史载“因言中国近事”。这里的“中国近事”,无疑是后唐近期发生的大事。

什么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的“中国”

后唐地图

当石敬瑭争夺天下时,恐契丹援立卢龙节度使赵德钧,急遣大臣桑维翰出使契丹。桑维翰对太宗说,若能“援晋得天下”,则“将竭中国之财以奉大国”。这里的“中国”,即为欲取代后唐而建立的后晋。

石敬瑭立国后,契丹以宗主上国的姿态,不断干涉后晋的内政,这让当时的镇州节度使安重荣颇为不满。他密结吐浑诸族为援,并指斥石敬瑭称臣奉表的行为“困耗中国”,即“罄中国珍异,贡献契丹,凌虐汉人,竟无厌足”。显然,这里的“中国”,即后晋。

石敬瑭死后,后继的少帝显然想要打破“称臣奉表”的尴尬局面。因此,他在致契丹的国书称“无表致书,去臣称孙”,即两国之间应该是对等的关系。契丹接到这一国书后颇为不满,特意遣使加以指责。主政后晋的景延广回告说:“先帝(高祖)则北朝所立,今上(少帝)则中国自策,为邻为孙则可,无臣之理”。简单地说,即后晋为中国,契丹为北朝,中国不应为北朝的臣属。

947年,契丹第三次南下,后晋重臣杜重威投降,少帝全家被俘,后晋灭亡。在契丹的挟持下,少帝与皇后、皇太后、太妃等皇室成员被迫北迁。北迁途中,安太妃去世,遗命将骨灰南洒,“庶几魂得返中国也”。显然,这里的“中国”,即后晋故地。

什么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的“中国”

后晋

后周时期,世宗以继五代前朝为正统,经常以“中夏”、“上国”、“大朝”、“中国”等自居。如赐书南唐将领时说“南邦之土地,本中夏之封疆”,故而“自淮以南,画江为界,尽归中国”,并自称其后周为“大朝”等。

什么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的“中国”

后周


对于西北以及北方等不可控的“边区”,在大多数情况下被视为“夷狄”。如后唐李严评价契丹“但以天生四夷,当置之度外,不在九州岛之本,未欲穷兵黩武也”。这里的“九州岛之本”,无疑是以华夏(汉)民族生聚的“本部”,文化上的儒家礼教施行之域;契丹为“夷”,“不在九州岛之本”,即不是“中国”的一部分。

另外,五代时期的“中国”,也有汉族之意。如后梁、后唐之际,时任寿州刺史卢文进(863—944)引契丹攻新州各地,掳获士女“教其(契丹)织纴工作,中国所为者悉备”。流行于中原地区的纺织工艺技术,显然是农耕民族的汉族的特长。

什么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的“中国”

早期的契丹人形象


以契丹、党项等为代表的“蛮夷”,或将五代中的某一朝代视为“中国”,或泛指中原王朝为“中国”。如辽太宗耶律德光,本名曜屈之,因“慕中国之名,故改为德光”;高丽“前王姓高氏,世通中国”,“占城国在中国西南”等等。

《新五代史》对“中国”的理解,大体上与《旧五代史》相似。如后晋末“契丹陷京师,中国无主”,这里的“中国”就是后晋;如后唐庄宗入汴,心怀恐惧的南汉刘龚遣使“入询中国虚实”,这里的“中国”无疑是后唐。一言概之,在五代十国的大分裂时期,五代各朝均以“中国”自居。

2)南方诸国的“中国观”

值得注意的是,在五代以及北宋的历史文献中,尚无南方诸国“以中国自居”的记录。相比较而言,他们大多将北方五代朝廷视为“中国”。

如吴越武肃王钱镠,临终前教谕第七子元瓘:“子孙善事中国,勿以易姓废事大之礼”。显然,钱镠将中原朝廷视为“中国”,吴越乃“地方之国”。

什么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的“中国”

临安吴越国王陵


那么,作为中原王朝的“中国”与南方的地方政权,又保持着什么样的关系?或许,我们从彼此间的书信往来中,可以一探究竟。

908年,后梁遣使通聘于前蜀。国书中说,“且念与皇帝八兄,顷在前朝,各封异姓,…两国愿通于情好,征曹刘之往制,各有君臣,近楚汉之前踪,常分疆宇”。显然,作为“中国”的后梁,将前蜀视为“平等之国”,并无居高临下的姿态。

因此,在前蜀回复的国书中,也有着“平等”的内涵。“大蜀皇帝致书于大梁皇帝阁下,….窃念早岁与皇帝共逢昌运,同事前朝,….此际与皇帝共分茅土,共统邦家。….永言梁、蜀之欢,合认弟兄之国。”

其实原因很简单,后梁和前蜀的创立者,皆为晚唐藩镇出身,地位并无差异;而今是“同分茅土,共统邦家”,两国间自然要“合认弟兄之国”。一言概之,梁蜀二国的关系,犹如三国时期的曹魏与刘蜀一般,互不统属,彼此平等。

什么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的“中国”

前蜀高祖王建永陵

不过,在外交形势发生变化时,南方的地方政权在对“中国”的外交态度上,会产生一些微妙的变化。

如唐庄宗灭后梁后,前蜀有所忧惧,因此致后唐国书的开头,变成了“大蜀国主致书上大唐皇帝”了。显然,在观感上,“国主”要比“皇帝”低了一大截。

“遗憾”的是,尽管前蜀一再降低姿态,仍无力摆脱被灭亡的命运。末代君主王衍被杀后,遗臣蒲禹卿伤感道:“非干大国浑无识,都是中原未有人”,这里的“大国”,显然是后唐政权。

什么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的“中国”

前蜀时期的成都城

前蜀灭亡后,剑南东西川节度使孟知祥于934年建立后蜀国。两年后,推翻后唐自立的石敬瑭,主动遣使到后蜀建交。值得注意的是,他并未在官方文书中,刻意拔高姿态。

譬如国书的开头为“大晋皇帝奏书皇蜀皇帝”,文中还有“方鼎足以分疆,宣邻好之讲睦”等句。也就是说,他视后蜀为“平等之国”。

但到了后周时期,两国关系再一次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旧五代史》记载,“王师(后周军队)之伐秦、凤也…及秦、凤平,得降军数千人,其后帝念其怀土,悉放归蜀”。

后蜀皇帝孟昶致书答谢,因为以“大蜀皇帝”自居,且希望和世宗“合叙乡关之分,以陈玉帛之欢”,让世宗颇为不爽,“帝怒其抗礼,不答。”对于世宗的“无礼”,孟昶也非常不满:“朕郊祀天地称天子时,尔方鼠窃作贼,何得相薄邪?”

什么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的“中国”

前蜀和后蜀疆域

简而言之,这些居于南方的地方政权,基本都视继唐立国的五代各朝为“中国”,并无“以中国”自居的记录。不过,这些“地方之国”在与“中国”的交往过程中,大多保持着独立自主的姿态;而“中国”也在大多数时间段,承认其独立的事实,视其为独立政权。

3)结语

总而言之,相继建国于中原之地的五代,除后汉享国仅四年,未见相关资料外,在五代以及北宋史料中,均有以“中国”自居的相关记录,承袭了过往“中国乃中央之国”的内涵。

居于淮南的地方政权,同样视五代为“中国”,并以“地方之国”自居;不过,在与“中国”以及契丹、日本等国的交往中,一直保持着平等、独立的姿态;至于北方最有势力的契丹,虽然也有以正统自居的观念,但同样以五代各朝为“中国”。

而我想说的是,当下中国疆域内所囊括的所有格局政权的历史,均需视为“中国史”、也就是说,我们切莫被一个时期的中原王朝的疆域范围“框住”,对其他地方割据政权,需要有更为全面且包容的认识。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