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饶市> 正文

支氏/支姓渊源之月氏国演义(月氏国在哪里)

支氏/支姓渊源之月氏国演义

通过演义形式,把严谨的历史以通俗愉快的故事形式铺开,阐明我们现在17.3万支姓的先祖其中之一的姓氏来源是西域的月氏国,此演义就是发生在支氏成为汉姓的第一次大迁徙时期--支登成前言


第一节 西 迁

   

  西域-河西走廊,公元前209年。

  

  古人云: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人间世事的盛衰兴替,变化无常,有时候会向反面转变,难以预料。

  历史确实常常如此。虽然西域的月氏国视匈奴如洪水猛兽,但月氏(读作‘支’)人当年也曾有过让匈奴人低头的风光。

  冒顿是作为人质被送去月氏部落的。月氏人原居于我国敦煌与祁连山一带,位于匈奴以西。匈奴兴起之前,月氏很强盛,匈奴王为了对付中原,不至于与月氏作战而两面受敌,所以他选择了把心爱儿子送月氏监护的计策。

  经过几天的行走,冒顿终于被带到了月氏王跟前。“你就是冒顿吗?小家伙?”月氏王问。“是的。”冒顿祛生生地回答。“好啊,说明匈奴王硬是有诚意呢!”月氏王说。“支庄王!”“属下在。”“从今天起,冒顿这小子就交你看管,可不能让他跑了啊!”“是。大王!”月氏王命令:“传令各部落,与匈奴停战,向祁连山撤退,休养生息!”“是!”支庄王回答。

  支庄王是月氏王手下的得力干将,也是一个大部落的头领。他向手下传令后,立即将冒顿带回了自己部落。

  支庄王回到自己部落,妹妹支氏和妹夫妙庄王已经等候在他的部落里。“哥哥,情况如何?还打仗吗?”支氏问。“不打了,和平了。今天匈奴王把它的鬼崽子冒顿都送到我们这里看管呢!”妙庄王说道:“可能不那么简单吧?”“你还用怀疑吗?这冒顿小子就在帐外呢!”妙庄王说:“这匈奴狡猾异常,与我们停火只是为了集中兵力对付中原大汉,停火只是权宜之计。”“妙庄王,你过虑了。还是回家歇息吧。”妙庄王正要离去,支庄王拉住他问道:“妙清、妙音、妙善三姊妹还好吗?”妙庄王回答:“好的。”

  于是与支氏拜别哥哥,骑马朝自己部落归去。

  正所谓“十年休养,十年生息。”冒顿在月氏人手下放牧,骑马,射箭,从月氏人那里学到了不少的东西,10年后,他已经到了17岁,长成了一个高大英俊的大小伙子。

  风云突变,妙庄王的预言实现了。

  一天,突然一队匈奴人袭来,原来是匈奴侵略了大汉,又腾出手来进攻月氏了。

  人们惊慌失措,正在为支庄王喂马的小子冒顿远远看见自己父王的人马在与月氏人厮杀,这时谁也顾不得监管冒顿了。

  “此时不逃,更待何时?”冒顿急中生智,骑上已经喂饱的支庄王的坐骑, 策马朝匈奴的部落方向跑去。

  公元前174年前(汉文帝初年),冒顿即位成为单于,按照学到的月氏的管理方式领导匈奴军队进行改组,然后展开匈奴反对月氏及邻近各族的军事行动。这位曾经被月氏人抚养大的匈奴王,对月氏反目成仇了。

  他派右贤王领兵西征,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击败了月氏,杀死了月氏王,并以其头骨制成饮器加以炫耀。

  月氏溃败。按照月氏王生前的安排,月氏的主力部队由阎膏珍率领,被迫逃至今伊犁河、楚河流域。而阎膏珍命令妙庄王率领一批老弱病残以及小部分部落,西迁至伊犁,后来一部分留在河西地区的月氏人有一部分逃入祁连山,与当地的羌族杂处。

  历史上为了区分,将妙庄王领导的小布月氏人称为小月支;阎膏珍领导大部队继续西迁,打败了原居于当地的塞种人,迫使“塞王远遁”,留下的塞种部众成为月氏人的臣仆,历史称之为大月氏。

  面对匈奴的屠杀和追逐, 妙庄王带领的小月氏人为了生存,归顺了汉朝。汉朝军队对小月氏人进行了保护,使他们得以生存繁衍。

  匈奴自上一次突然袭击之后,因为部落中在继承上一任单于位置的问题上各有私心,而且上演了几次阴谋,最终,由单于的最不得人心的幼子继承,使部落中的各大酋长离心离德,其中很有势力的左贤王、右谷蠡王不肯再听单于调遣,也不再往匈奴中央的龙城参加会议,匈奴在经过汉军沉重打击和自己内部分裂下日益衰弱。而新单于母子是用阴谋手段得到这个位子,也知道国中不服,恐怕汉军趁此时对匈奴下手,自从卫霍二位将军犁庭扫穴之后,匈奴对汉军突然从天而降的能力毫不怀疑,开始对汉频频表示友好,并且归还了在匈奴十九年的苏武和其它几位誓死不降的汉使,苏武回到长安之后,得到帝国上下极高的赞誉,他的高尚气节成了大汉的光荣。

  后来,汉帝思念帝国中期的功臣,在长安汉宫麒麟阁将尤其功勋卓著的好汉的图像悬挂瞻仰,以此表示对帝国功臣的敬意。麒麟阁功臣一共十一人,其中就有苏武。

  匈奴的反复无常得到充分的表演,就在归还汉使后不久,匈奴在两方之间开始有一丝有友好气氛的时候,就组织二万骑兵突击汉边境,想要打汉军一个措手不及。结果反被警觉性、战斗力高强的汉军打的落花流水,一战战获九千人,生擒其首领殴脱王。

  匈奴惊动,唯恐汉军连续进军,再次将部落大部向更加西北的地方迁徙。两厢比较,此时匈奴和汉帝国已经没有对抗的能力,而帝国在边境修建的烽火台、城墙堡垒坚固便利,尤其是前沿对匈奴的侦察日益精确,一有异常,通过烽火相传很快就能通知到作战部队,训练有素的战士很快就能进入战斗状态,匈奴过去小入小利、大入大利的情形已经不复存在。

  匈奴通过袭击抢掠来获取生活物资的手段对强悍的帝国已经失效,又再次露出假惺惺的善意的面孔,对待汉使礼节更加优待,希望能迷惑大汉,从和亲中获取侵略不到的利益。

  汉帝国对匈奴不厌其烦使用阳奉阴违的戏法有着清醒的认识,但是考虑到汉需要进一步的发展经济,所以并没有马上对匈奴采取行动,而是将计就计和匈奴周旋于外交场合。匈奴也知道强汉发威绝难抵挡,一方面示好,一方面也派出一支部队在边境防备汉军,同时在后撤必经的余吾水上搭建浮桥,随时准备由此逃奔。

  果然,压抑不住贪心的匈奴在经过犁污王对河西酒泉、张掖仔细探察之后,认为两郡汉军兵力不多,可以夺取。匈奴中已经有人不愿再相信这样骚扰强汉是件可行的事,于是有投降的,帝国得到情报,通知边境自行准备。犁污王率领四千骑兵试探进攻,张掖太守发兵迎击,匈奴得以逃脱的只有几百人,犁污王自己也被属国义渠王骑士射死。再次被汉军完胜。

  就在当年冬天,汉军的一次主动出击令匈奴胆寒,再也不敢出兵侵略汉境。

  匈奴在冒顿领导下,东西扩张,将曾经强大一时的东胡集团急迫,并吞东方土地。而东胡余种逃窜到边缘地区的两座山叫做乌桓、鲜卑。以这里为根据继续东胡的发展,但是仍然要受匈奴的制约,每年要贡献出大量牲畜物产,如果有不及时、贡献不足的情况,匈奴便掳掠东胡的妻子人口惩戒。

  乌桓、鲜卑本是东胡的残余部落,已经对匈奴有深仇大恨,而又被匈奴野蛮统治剥削了许多年,积怨很深。在汉军不断的打击下,匈奴势力大不如前,在武帝时期,就将匈奴在东胡方面的统治瓦解,汉帝国又将乌桓、鲜卑部落大部迁移到汉的东北边境,设置护乌桓校尉监护乌桓和鲜卑,同时防止两部和匈奴互相交通。

  虽然汉帝国将两部从匈奴的野蛮统治之下解脱出来,但乌桓和鲜卑也是同匈奴差不多的侵略成性,并不感激,反而趁帝国注意力集中在匈奴的时候反叛帝国,侵扰边境。而且也对匈奴采取了报复手段,将匈奴一个单于的坟墓挖掘泄愤。

  匈奴对大汉不敢轻举妄动,对乌桓还没有放在眼里,于是出二万骑兵报复乌桓,这个情报几乎是必然的被帝国知悉,霍光召集将领计议,准备对匈奴拦腰痛击。老将赵充国认为这是蛮夷自相残杀对汉有利,不必出兵。但是霍光已经认为汉边境之外也是汉帝国辐射的势力范围,并不能允许匈奴轻动,而且匈奴几次侵犯汉边塞,应该给它们一次教训。而范明友认为可以出兵。于是任命范明友为度辽将军,出辽东塞外半路截杀匈奴。

  结果,匈奴先到一步,已经战败乌桓回去,范明友和霍光有了默契,汉军不能没有任何收获就回国,兵锋转向乌桓,乌桓已经被匈奴攻击一次,又被度辽将军歼灭六千部众,三个称王的酋长被汉军所杀。虽然最终乌桓大败,但匈奴当得知汉军本意是截杀自己的时候,不由得感到恐惧,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如果被汉军阻截,能保证不被全歼是很困难的。以后再也不敢在随意出兵。

  一年之后,汉帝国收到情报,西域楼兰王去世。而匈奴抢先将楼兰在匈奴中的质子安归送到楼兰扶立为王。匈奴全线失利,无法与帝国争衡,唯独西域因为距汉远而匈奴近,而匈奴在此经营数十年,仍然保持相当的威势,以后汉匈之间主要的争斗就是在西域展开。

  汉听说新王已立,便诏书新王到长安面见皇帝接受训导。楼兰地处汉通西域的必经之路,是中原通向西方的第一大分道港,要负责提供向导、饮食等接待汉使,因此感到辛苦,对汉帝国不够亲近,而匈奴又幕后支持,楼兰也为匈奴担当间谍的角色,并屡次截杀汉使。

  安归弟弟屠耆投靠长安,将内幕讲明。霍光感到问题必须解决,恰好此时有曾经出使过西域的傅介子了解西域的形势,献策刺杀不服于汉的国王,以此威慑诸国,作为警戒。于是傅介子出使楼兰,楼兰王本来不想见汉使,但傅介子宣言此行要赏赐西域诸国,安归贪心汉帝国财物,怕失去赏赐,于是见汉使饮酒,酒醉之时,被傅介子左右的杀手刺杀。

  傅介子手持楼兰王的人头道:“天子让我诛杀楼兰王,立在长安的王弟屠耆为王,谁敢轻举妄动,汉兵至此,楼兰将有灭顶之灾!”于是安然回归长安,将曾经对汉怀有二心的楼兰王人头高悬示众。

  汉丞相率领百官送屠耆出长安,屠耆感到忧虑,安归的儿子还在,也许会找他报仇,于是申请汉派汉兵到楼兰屯田,作为依赖。帝国于是派一名司马,并四十人到楼兰伊循城给屠耆助威。汉帝国对西域交通的关口至此巩固,保证了帝国于西域交通的顺畅。

  再说汉朝一直图谋反击匈奴,彻底消除匈奴人对中原的威胁。碰巧这时,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汉朝。

  投降的人说:当年有一个月氏国,跟匈奴发生了战争。匈奴王率部击败了月氏,杀死了月氏王,把月氏王的头盖骨做成了喝酒用的杯子。战败的月氏人逃到了西域,对匈奴王侮辱月氏先王的事深感屈辱,一直想报复。但是月氏势单力薄,自己不敢讨伐匈奴,又苦于没有盟友,因此复仇的心愿难以实现。

  汉武帝听了匈奴人的报告,觉得月氏现在既然到了匈奴的西边,又与匈奴人有血海深仇,实在是讨伐匈奴大业不可多得的好帮手。汉朝如果能跟月氏联合起来,切断匈奴跟西域各国的联系,就等于切断了匈奴的右臂,还可以让汉朝少花许多人力、物力、财力。

  于是,他下令贴出榜文,召募敢穿越匈奴控制的地区,寻找月氏并建立关系的使节。

  当时,人们只知道月氏国在在西域,具体在哪里?谁也不知道。

  更何况,在汉朝与西域之间,阻隔着强大的匈奴。也许不能走到西域,就被匈奴人杀了。因此,没有人敢莹募而来。

  这时,张骞挺身而出了。

  张骞是陕西城固人,此时正担任汉武帝的宫廷侍卫。他觉得这是个建功立业的好机会,也是一件对中原有重要意义的事,于是首先应征。汉武帝很高兴,为他挑选了100名勇士随行,还让归顺的匈奴人堂邑父给张骞做向导。

  公元前138年,张骞开始了寻找月氏的行程。

  要到西域寻找月氏,一定要经过匈奴占领的地界。张骞他们溜进匈奴人的地盘,尽可能隐蔽地行进。但没走几天,他们还是被匈奴兵发现,全都做了俘虏。

  张骞一行被送到了匈奴王庭,军臣单于很容易地得知了他们的目的,恼怒地斥问:“月氏在我的北方,你们汉朝人凭什么可以不经过我的同意,就越过匈奴与月氏通使?如果我派人出使南越,汉朝也允许吗?”

  虽然很恼怒,但不知道为什么,匈奴人并没有杀掉张骞等人,而是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堂邑父被分配跟张骞住在一起。匈奴单于还把一个匈奴女子强行嫁给张骞为妻,一来可以方便就近监视,而来也希望借女色和妻子之情让张骞投降。

  张骞被软禁,度日如年,但并没有放弃,一直在寻找脱身的机会。

  日子久了,匈奴对张骞的监视也就慢慢松懈了。张骞跟堂邑父趁匈奴人不备,带着自己的匈奴妻子和孩子逃了出来,继续向西行进。由于是仓促出逃,他们没来得及准备干粮和水,一路上常常忍饥挨饿,干渴难耐。好在堂邑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他们一直向西跑了几十天,终于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来到了大宛国。

  大宛和匈奴是近邻,当地人懂得匈奴语。张骞和堂邑父都能说匈奴语,交谈起来很方便。他们很快被引见给了大宛王。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个富饶强盛的大国,有心结交,但苦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一直未能如愿。现在听说汉朝的使者到了,大宛王立即表示了最热烈的欢迎。了解到张骞此行的意图后,大宛王派人护送他们到康居。

  康居东接乌孙,西接奄蔡,南接大月氏,东南接大宛和月氏。张骞在康居国打听到了月氏国的位置所在,异常激动,立即启程。他们一行经过龟兹、疏勒、于阗,几天后抵达月氏。

  张骞等人被带到了位于妫水之北的月氏王廷。在路上,张骞从随行陪伴那里得知,自从月氏王被匈奴人杀死后,因为王子当时年幼,大月氏新王阎膏珍去外国联络了,就由王后乃真尔朵暂时处理朝廷政事。因乃真尔朵是女人,所以这几天大月氏国的一切事物都由几位王公大臣主持,王后并没有太多权力。

  大月氏王后乃真尔朵听说有汉朝使者来访,也非常高兴,隆重接待了张骞。张骞被带进一个大毡帐里,王后向他询问了汉朝的情况,显得兴致很高。聊了一会,王后问张骞:“汉朝离我们这里很远,你为什么要来我们这呢?”

  张骞立即解释了自己的目的,请求大月氏与汉朝一同抗击匈奴。

  大月氏王后叹了口气,说:“匈奴太强大了,没有人可以打败他们。先王确实被匈奴人残忍地杀害,但那毕竟是过去很多年的事了。现在,我们已经迁徙到了这里。这里离匈奴很远,中间隔着几个国家。这里水草丰茂,碧原来的地方更能养育牛羊。你也看见了,我们在这里是大国,没有人敢侵袭我们,无论是大宛、大夏,还是安息、康居、身毒,他们都不敢像匈奴那样侵袭我们。我们很喜欢这个地方,我们在这里生活得很好,很富裕,有无数的羊只马匹。我们不想冒着可能失去现在的幸福的危险去攻打匈奴。更何况,我是个王后,有些事,我即使想帮你也无能为力,很多事情上我都要听其他王公大臣的意见。而问题就在于,我们所有人都很满足现在的生活,没有人希望这样的生活被打破。”

  第一次会谈就这样无果而终了。

  但张骞还不死心,想等待时机再一次劝说月氏王后。在月氏逗留半个多月后,月氏王后又召见了张骞。张骞再次向月氏王后陈说了结盟之事,月氏王后并不关心张骞所说之事,她只是询问了汉国的事物,并仔细询问了汉国皇帝的传承以及执政等一些事物,张骞依自己所知如实回答。

  张骞和堂邑父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期间还到大夏去了一次,看到了许多从未见到过的东西。但是他们最终还是没能说服大月氏国共同对付匈奴,只好返回。途中,再次经过匈奴地界,张骞等人又被匈奴人发现并被扣押。幸好匈奴内部突然发生了内乱,张骞等人才逃出来回到长安。

  从向西域出发到回到长安,张骞张骞这一次行程足足花了13年时间。

  张骞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各国的情况,并提到他在大夏看见中国邛山(在今四川)出产的竹杖和蜀地出产的细布,当地的人说这些东西是商人从天竺贩来的。他认为既然天竺可以买到蜀地的东西,一定离蜀地不远。

  虽然没能完成联系月氏人共击匈奴的任务,但已经对匈奴打了许多胜仗的汉武帝并不在意。张骞13年里不忘使命已经让汉武帝非常感动,更何况张骞还带回了西域诸国的情报。汉武帝认为张骞立了大功,封他做太中大夫,后来又派张骞为使者,带着礼物去通西域。

  公元前119年,张骞和他的几个副手,拿着汉朝的旌节,带着300个勇士,每人两匹马,还带着0000多头牛羊和黄金、钱币、绸缎、布帛等礼物去结交西域。张骞留在乌孙,与乌孙王商讨抗击匈奴事宜,同时打发,带着礼物分别去联络大宛、大月氏、于阗等国。不久,张骞回到长安,一年后病故。之后,张骞的副手也陆续回到长安。他们把到过的地方合起一算,总共到过三十六国。

  从那以后,汉武帝每年都派使节去访问西域各国,汉朝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交往。西域派来的使节和商人也络绎不绝。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过西域运到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后来人们把这条路线称作“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后,有许多大月氏国人随来中国,以其音与“氏”字读音同,他们的后代居中国就用部族名中的“支”字为姓。

  却说自西汉建立后,王国势力的强大,成为统治集团内部的重大问题。文帝本以代王入朝为帝,自然不会忽视这个问题。他听取了贾谊的建议,在原来的封地上增加封君的数目,以分散其实力,使朝廷跟他们的关系可以象身之使臂,臂之使指。文帝于六年以谋反罪废了淮南王刘长,又于十六年立刘长三子都为诸侯王,以原淮南王之地“三分之”。表面上以示对宗室的怜悯,实际上以大化小,一分为三,便于控制。悼惠王死后,文帝也采取了同样的做法,将齐地分给悼惠王的六个儿子。这一建议的采用,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诸侯王的分封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文帝不仅在政治上宽厚,在生活上也素有恭俭的作风。他从代地即位以来,二十三年中“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他曾经想作一露台,召工匠计之,置百金,便放弃了这个念头,说:“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他常衣绨衣,还令他的夫人穿衣不得拖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淳朴。他又主张薄葬,“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勿烦民”。

  文帝有次经过中渭桥,有个人从桥下走出来,惊了皇帝的坐骑,因而被捕。廷尉张释之审查,知其并非故意惊驾,只处以罚金。文帝生气,以为罚得太轻。张释之认为,“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不能因人而异,如果随便更改,“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文帝称是。有人偷了高祖庙坐前的玉环,廷尉张释之定了弃市罪。文帝以为轻了,说要族诛。张释之说,偷玉环就株连全家族,如果偷更多更大的怎么处治?文帝只好同意。云中郡守魏尚治军有方,守土有功,只因小过就被罢官削爵。冯唐对文帝说,“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用人有问题。文帝听了,立即赦了魏尚,复其官职。

  文帝还十分重视有识之士,听取和采纳他们有利朝廷的建议。思想家贾谊提出农业生产是立国的根本,只有把粮食积贮得多了,才能攻能守。政治家晁错提出重农轻商的主张,提出使农民附着于土地的观点,文帝都采取了措施加以实行。

  公元前177年五月,匈奴右贤王破坏和亲之约,驱骑入塞,占据“河南”地。文帝下诏指出匈奴的侵扰行为违背和亲之约,派遣丞相灌婴带八万人马反击,赶跑了匈奴骑兵。接着,文帝又加强长安的驻军,以保卫京师。第二年,匈奴冒顿单于来书要求复和亲之好。汉朝考虑到匈奴势力正盛,乃许和亲。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给冒顿单于一书,赞许其愿意和亲的态度,但要求他守信而不可负约。

  不久,冒顿去世,其子稽粥立,号称老上单于。文帝以宗室女为公主,送与匈奴为单于阏氏,派宦者中行说为使送去。再次和亲。中行说投降了匈奴,得到单于亲信,为其出谋划策。

  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冬,匈奴单于领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了北地都尉孙昂,虏掠民众畜产。文帝乃派三位将军带兵分驻于陇西、北地、上郡,又派中尉周舍为卫将军、郎中令张武为车骑将军,带骑兵十万人,驻于长安近旁以防匈奴。文帝亲自慰劳军队,视察演习,申明军令,赏赐将士。他本想亲自带兵出征,因被劝阻而止。于是以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统兵征伐,击退了匈奴。

  于是,汉匈复言和亲之事。文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62年)六月,文帝下诏,表示欢迎。他在诏书中说:“间者累年,匈奴并暴边境,多杀吏民。……夫久结难连兵,中外之国将何以自宁?今单于反古之道,计社稷之安,便万民之利,新与朕俱弃细过,偕之大道,结兄弟之义,以全天下元元之民。和亲以定,始于今年。”此诏表达了文帝厌恶战争、希望汉匈两族和好的热情与努力。这次和亲是要“结兄弟之义”,是一次两族友好的和约。

  但此后五年,匈奴数万骑入上郡与云中郡侵扰。文帝立即以令免为车骑将军带兵驻于飞狐,苏意为将军带兵驻于句注,将军张武带兵驻于北地,缘边亦各坚守以备匈奴。又以周亚夫为将军带兵驻于细柳,刘礼为将军带兵驻于霸上,徐厉为将军带兵驻于棘门,防备匈奴。

  过了几个月,匈奴退去,文帝才撤退以上驻军。

  由于文帝对匈奴采取了亦战亦和的态度,争得了边境上相对的安宁。

  

第二节 (古川渝)兴宁建都

 

 妙庄王与妻子支氏以及三个女儿带领另一部分溃败的月氏族人逃入祁连山,与当地的羌族杂处。当时,由于部族之间的关系,当地赖以生存的食物不够,妙庄王不得不带领部落向岷山一带迁徙。

  数九寒冬,西域大地的河流就变成了根根玉带。妙庄王部落的马车都从冰河上通过,老天爷用严寒,把天堑变成了通途。许多小月氏人第一次过冰河,战战兢兢,两条腿颤抖着,总怕一声爆裂,连人带车滚进冰窟窿。

  有时候,河水在全冻前有落差,造成双层冰,当马车和人员刚上去,猛听哗啦一声爆裂,几华里表层冰破裂,那声音把胆大的都能吓一身冷汗。

  好几次,他们在饶阳河边看到马车和行人困在那坍塌下的冰洞中,妙庄王和妙善三姊妹就帮着拉出来,也有许多小月氏人特精明,他们学会刨冰开道,变着法子折腾上来。有一次他们滑进塌冰根本上不了岸,只好顺着河道跑了十多里,在一个小码头才上了大路。

  迁徙到初春,妙庄王他们是不敢随便在冰河上走动的,因为那时候冰雪已经融化,万一冰开落水,那就是大事故。

  刚过了冰河不久,就在 妙庄王朝岷山进发之时,一群饿狼尾随着他们,妙庄王不得不率领部族与狼激战。

  一只带头狼似乎认准了妙庄王,它灵激发出了野兽的凶性,手握着屠龙刀的妙庄王,现在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试试刀的威力了,立刻直奔头狼而去。

  但是,风狼平原上,看着眼前一小群风狼,大概有五六只的样子,妙庄王毫不在乎的轻轻挥动屠龙刀,刀刃中发出一道微风,微风吹过所有的风狼全部化为了飞灰。

  屠龙刀上血光一闪即逝,血魂秘术遽然发动,风狼的血肉与灵魂全部被屠龙刀吞噬了,接着从屠龙刀柄上传来一股精纯无比的能量,流入体内化为三滴精血。

  看着眼前的战果让妙庄王忍不住一阵感慨,在没有屠龙刀的时候,想要杀死这样一小群风狼,只能依靠不断游斗,寻找机会拼着受伤才能将其消灭。

  现在拥有屠龙刀的妙庄王,只需要轻轻的挥动屠龙刀便能轻易地收割风狼的生命与灵魂,这样的感觉真是好。

  这只屠龙刀是新月氏王阎膏珍赠送给妙庄王的,只可惜屠龙刀虽好,但是它本身好像也有灵智,在本能的驱使下吞噬精血灵魂,五六只风狼依靠血魂秘术应该能提炼出最少十二滴精血,但是屠龙刀传给妙庄王的才不过三滴。

  看来屠狼刀可能是通过刀身的血魂秘术咒文与屠龙刀内存在的刀灵不断的吞噬灵魂精血进化的武器。

  为了试验一下屠龙刀是不是通过吞噬灵魂精血进化的武器,妙庄王把才获得的精血又从新注入刀内看看屠龙刀有什么样的变化。

  果然和妙庄王猜想的一样,精血一进入刀内立刻被屠龙刀灵吞噬一部分,只留下最精纯的一点精血从新回到妙庄王的体内。

  战胜狼群,恶劣的环境使他们的食物越来越少。为了生存,妙庄王不得来到岷山雪宝顶。

  雪宝顶系岷山山脉主峰,在藏语中雪宝顶”称为“夏尔冬日”,意即东方海螺山,在它的身旁并列着三座大山,它们联结成一线,同黄龙山、雪山梁子组成松潘东南之屏障。

  在妙庄王到来之前,雪宝顶和它旁边的三座山峰就流传着一段神奇的传说:在很古很古的时候,智慧之神冬巴歇洛巡游四方来到这儿。他发现苍天的童儿把神奇的海螺号丢失在这里。日子久了竟变作了一座三角宝塔。

  冬巴歇洛想把它带回东海还给观间,无塔这宝塔生了根,他只好凭借法力给宝塔罩上了水晶,洒下圣水,为了保护宝塔,他又召来武士和喇嘛专门守护。许多年过去了,武士和喇嘛也变成了雪峰,而那宝塔愈来愈高大,愈来愈晶莹,变成了雪宝顶,圣水流成了海子,彩碗化成了彩池,喇嘛的哈达也变成山间的云雾。从那时起,雪宝顶就成了藏族人朝圣的神山。

  雪宝顶山,终年积雪,山腰岩石嶙峋,沟壑纵横,湖泊星罗棋布。尤为著称的是四海:即像明镜般的东南圆海,势如城郭的西南方海,形似弯月的西北半圆海和宛如金字塔倒映的东北三角海。雪宝顶山麓花草遍布,灌木丛生,松柏参天。这时生长着大量的贝母、大黄、雪莲等名贵药材,同时也是青羊、山鹿、獐子等珍贵动物栖息、繁衍的场所。

  岷山是长江上游支流岷江(古长江正源)、涪江、嘉陵江上源白龙江和黄河支流白河、黑河的分水源地。以后成了中国古史神话传说中上帝与众神的天庭所在地“海内昆仑山”和神仙文化、道教发祥地,中华人文女祖、蚕桑神、旅游神嫘祖和治水英雄大禹的故里、古蜀文明的发祥地。这是后话。

  来到涪江源头,妙庄王看见这一带上有莽莽雪岭,下有清泉淙淙,尤以重重叠叠、美如璞玉、明净无瑕、流红荡绿的湖沼蔚为奇观,真可谓“人间瑶池”。

  背靠“川西第一峰”雪宝顶,巍峨壮丽的皑皑雪山象是她忠实的卫士,满山的青松、冷杉苍翠欲滴,碧蓝如缎的溪水清澈见底,漫坡淌下,在浓密的树丛中穿行,淙淙地流向远方,象是要把黄龙的圣浩带向人间。

  但是,妙庄王马上皱起了眉头。你道为何?原来妙庄王考虑到可以节省人力从水上迁徙,但是木船成了大问题。

  妙善看见父亲焦虑,知道他在想什么。她指着这一大片原始森林,叫父亲看。

  妙庄王一看,顿时喜山心头。原来女儿妙善叫他砍树木着木筏。妙庄王立即下令,妇女生火做饭,男壮士马上砍伐树木,赶做木筏,准备渡河。

  月氏人把筏子或称筏,是用竹、木等平摆着编扎成的水上交通工具,有时也可用牛、羊皮等制囊而成。依不同材质制成而有不同称别:竹制为竹筏,木制为木筏,皮制成囊为皮船或皮囊筏。

  远古人类就观察到单根竹木可以浮在水面上。然而其易翻滚而稳定性差,人也不容易站在上面,于是就发展出了将多根竹子或圆木并排捆绑在一起形成既可载人也可载物的筏,与修整单根木料形成的独木舟。

  吃过饭后,木筏也准备的差不多了,妙庄王率众从涪江源头顺流而下,首先经过松潘黄龙寺东南,奔腾在重峦叠嶂的群山中,接纳了众多的溪流,出黄龙,过龙安,冲过兵家重地江油关,眼前豁然开朗。开始迂回曲折于四川盆地北麓,宽阔的江面,波光闪烁,浩浩荡荡,向盆地东南奔去。

  在川西北高山区,两岸层峦迭峰,绝壁对峙,河谷宽多在100米以内,在悬崖绝壁的挟持下,狭窄的河谷多呈“V”型或“U”形,江中乱石纵横,江水迂回跌宕,江面宽大多不足30米,河床陡峻,平均比降15‰以上。平武以下为高、中山过渡区至盆周低山带。

  涪江由平武县城龙安镇西南流过,两岸山势渐低,河流穿行于山间小盆地与山岭之间,时而两山对峙,呼之欲应,时而河谷开阔。

  半个多月后的昼夜漂流,妙庄王都在寻找一块宝地,一块赖以民族部落存繁衍的圣地。但是,他没有发现。

  一天,妙庄王的部落在涪江中游顺流而下,来到南北两边是平原,东面涪江,西面是山而地形易守难攻的川中龙凤镇时,突然,妙善大呼:“父王,快看!”

  妙庄王一看,刚才还下雨的天空突然雨停日出,呈现彩虹,天空中,一只火龙和一只金凤凰冉冉升起,渐渐地汇成一朵硕大的白莲花。“啊!”大家一阵惊呼。“龙凤呈祥!”妙庄王立刻喊道。“快上岸,我们终于找到了圣地了!”

  于是,妙庄王的部落经过几千里的大迁徙,最终在涪江中游定居,建立了“兴宁国”。妙庄王被拥戴为国王,妻子支氏被册封为皇后,妙庄王将这地名定为龙凤镇。

  一个小国就这样安顿了下来。

  妙庄王励精图治,使月氏族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军事和经济实力也已逐渐雄厚。当时统治天下的还是汉王朝,当政期间贪官极其残暴,滥杀无辜,天下百姓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国家势力也日渐削弱。周边的外族部落也经常入侵,妙庄王在已经兴盛起来的月氏族的支持下,对外族入侵进行了猛攻,并且乘胜追击,很快占领了涪江流域中下游的大部分领土。

  妙庄王的小月氏人占据了龙凤镇作为兴宁国都城,引起了原巴国部落的濮人的恐慌。他们把外族小月氏人为蛮夷,从而组成军队对其讨伐。

  巴国与蜀国的贵族残余一道发动"白虎之乱",企图从小月氏人手中夺回兴宁国社稷,兴复巴国,由于妙庄王带领能征善战的小月氏人顽强抵抗,很快遭受到惨重失败。

  失败后,自称正宗"白虎巴人"的部分后裔为了逃脱小月氏人的追赶,沿用他们最初的"豌豆角"和独木舟、迈动他们攀登的步履,再次携老带幼大迁徙,辗转返回到他们的发祥之地--鄂西南清江流域的武陵山区,并有部分巴人深入到今湘西五溪之地定居。

  位于武陵腹地的"五溪",史书上记录了巴人五兄弟各为一溪之长的事实。五溪,即是今湘西、鄂西一带的酉水、辰水、武水、澧水、溇水。躲避战乱的巴人,将无数先祖飘飞于刀光剑影中的灵魂带回到最初的丛林洞穴,也带走了古代巴人最后的悬念。

  赶走了巴人,取得战争胜利的妙庄王站在龙凤镇高岗上,向西望,可看到森林茂密的低山和丘陵,向东和向北看,是一马平川的涪江对岸平原。他感到这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好地方,便决定在这里建设一座能够控制整个部族的都城。

  妙庄王征来大量的奴隶和战俘,建筑城墙和宫殿,不久,一个由宫城、内城和外郭城三重防御体系组成的都城宣告完工。

  防御体系建立起来了,一些住在城里的达官贵人们又想提高一下自己的生活质量。他们便把国内技术最好的各类工匠们迁移到城内居住,建设青铜器作坊和制骨作坊等,为贵族们生活和享乐之用。

  生产力有了发展,兴宁国一些氏族部落就很自然地积累了一部分财产,但另有一些氏族部落仍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氏族内部成员也开始出现贫富分化。为争夺食物和生产工具,斗争越来越频繁起来。

  挨了打又被抢去财产的氏族便吸取了教训,为了防御其他部落的侵犯,兴宁国就开始构筑新的防御工事。氏族内的男女老少都被动员了起来,扛着石铲,在村落的四周很快挖掘出一条深深的壕沟。

  坐落在龙凤镇兴宁国都城北门平面形状略呈“八”字形,门道宽约10米,城门的东西两侧各建有一个三角形的城台。在门道正中,一条用粗沙和红烧土粒铺垫而成宽约1米的南北向道路自城内直通城门,长度有25米,在城门正中消失。在门道正中距两侧城墙约3米的城门之外,横筑一堵护门墙,夯筑得十分坚固,进入城门必须走两侧。

  妙庄王深深知道,这样可以使进攻城门的敌人便很容易遭受守城者的三面夹击。

  古城更是吸取了前人的建城经验,把城建设成了一个长方形。南城墙和北城墙均长500米,东城墙长353米,西城墙复原长度为370米。古城寨东南部的地势很低,修城者为了把城墙建成长方形,便在东南城墙下夯打墙基。

  在兴宁国的这座古城中,妙庄王重新修建了古镇码头、龙凤塔和龙凤庙,市民也在古城建起了龙凤客栈、古镇剃头店、古镇杂货铺,同时在妙庄王上的动员下,还栽种了龙凤连理树。

  从龙凤镇的地形看,整个镇城就像一只凤凰,而涪江把古镇抱在怀中,蜿蜒东流,因此得名龙凤场。

  龙凤场龙头向北,龙头上天生着古老的两根大皂荚树,老人们说这是龙角向天,龙身北到南街,上至高碑到九领岗,由九座山构成龙身龙尾;凤凰身子的地形中心凤凰面朝东边的涪江河水,凤凰头下不仅有一些年代久远的黄葛树,这些在妙庄王时代形成的供部落生活的古老石洞,被当地巴蜀人称为“蛮子洞”,每个洞大小在长宽10丈,全年凤凰泉泉水不断下流,即使天旱时也会源源不断,令人叹为观止。

  在龙凤镇建都安定居住下来的妙庄王,有时间仔细研究汉人自秦朝以来的国家制度。他知道,秦朝法家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重刑薄赏。从李斯对秦始皇的立法建议来看,他显然没有掌握法家思想的精髓。薄赏不等于不赏,没了恩惠,仅靠刑罚的高压,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是要大打折扣的。更可怕的是,当民众认为认同国家和反对国家相似而后者的收益远高于前者的时候,就会出现遏止不住的反抗狂潮。

  妙庄王得出结论:秦非亡于暴政,而是无法平衡阶层利益而引发了起义。

  所以,妙庄王决定在兴宁国推行和平而又有秩序的专政。

  歌场”是兴宁国对百姓逢场天对歌的称谓,当时则称为“窝坡”、“埠坡”、“埠峒”等。每逢赶场日,青年男女,身着盛装,女子以甲村为一个单位,男子以乙村为另一个单位,用唱歌的方式寻找对象。当某对男女唱得情投意合之时,便离开集体,私下幽会,盟誓终身。遥望松下,搭歌成群。数十人一聚。其俗女歌与男歌相答。男歌胜,而女歌不胜,则父母以为耻。又必使女先而男后。其答亦相当,则男女相挽而去,遁走山隘中相合,或信宿,或浃旬,而后各归其家,取牛酒财物,满志而后为之室。不则宁异时再行搭歌耳”。“歌场”实际上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和婚配的场所。 

  妙庄王还认为,虎是一种特殊的神,一般人是看不见的,虎的骨头大,是土司的根根。既然图腾是母系氏族的骨肉,当然被列为禁杀之列。谁打死了虎,不能自行处理,必须像抬死人似的,把虎抬进土司府。土司家如丧考妣,向老虎磕头。打死了虎的猎人要受到鞭笞,轻者痛打三十大板,重者罚款,有的还要坐水牢。

  妙庄王规定, 氏族成员聚集而居,房舍多有大小之分。大房子供老年人和未成年者居住,也是氏族议事的场所。小房子则供妇女接待外氏族男配偶之用。氏族有公共墓地。人们生前共同生活,死后也埋葬在一处。男子虽与外氏族女子婚配,但死后仍归葬于本氏族的墓地。血缘纽带始终维系着氏族的所有成员。 

   妙庄王还规定,部落由互相通婚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氏族组成。它是母系氏族社会最大的社会集团。有的部落与氏族之间还有胞族作为中介形态。胞族由氏族及其派生出的女儿氏族组成。氏族有自己的住地和活动区域。所以,各部落之间也有一定的界限。越界就会发生纠纷,甚至引起流血的战争。

  部落是自卫和进攻的军事单位。各个氏族依靠部落,部落又保护各个氏族。部落有共同的防御工事,村落四周多有寨墙、栅栏和壕沟。由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尚无私有财产的观念,各部落之间一般没有尖锐的利害冲突,彼此之间的矛盾,多属血亲复仇的性质。部落也设议事会,由各氏族的长老、氏族长组成。部落酋长由议事会选举产生,可以是女性,也可以是男性。其主要职权是处理部落内外的纠纷。

  当时,兴宁国在对偶婚的情况下,因子女从母居,男配偶也不甚固定,世系也只能按女方计算。即由母祖传给母亲,再由母亲传给女儿,依次类推。当地谚语说:“无男不愁儿,无女水不流”。“生女重于生男,女儿是根根”。妇女关系到母系亲族能否长久绵延。若没有女继承人,母系亲族就面临绝灭的危险。

  却说妙善三姊妹与妙庄王在古城镇生活着,看到三个女儿年纪不轻,父亲有意为她们招婿,但是三个女儿多次违背妙庄王为其招附马的意志,决心继续在家念书,照顾父亲。

  妙善每日里挑水、劈柴、扫地、洗衣、煮饭,干起活来无怨无悔,毫无难色,稍有空闲,还是把书来念。 妙庄王甚是喜欢。

 

第三节 贵霜帝国

(后有专门史实类文章介绍)

   

   再说妙庄王妻子支氏的父亲支惠王随阎膏珍大月氏的部落群循塞人足迹再度西迁,越天山和帕米尔西部,至妫水(即阿姆河,今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与阿富汗之间的界河)流域,征服了当地的大夏人(巴克特里亚人),最终定居下来。

  月氏人的到来引起了印度统治者的恐惧。印军娄娄攻击月氏人。阎膏珍亲率大军向印度军进攻。

  在北印度茶博和罗城外,阎膏珍用“火牛阵”一仗击溃印度数万象军。阿罗顺那大惊,守城不出,玄策一心报仇,拿出汉军攻城的各种手段——云梯、抛石车、火攻,狠攻月余。茶博和罗城兵溃城破,阎膏珍一路追来,斩杀印度兵将三千,印度兵将落水溺毙者超一万,被俘一万一千,阿罗顺那逃回中印度。

  阎膏珍乘势攻入中印度,并发誓要尽灭印度。而印度兵将与吉他外籍军团一接触便溃不成军,阿罗顺那弃国投奔东印度,求得东印度王尸鸠摩援兵,接着再招集散兵残将准备反攻阎膏珍。

  支惠王分兵用计引阿罗顺那上钩,一举全歼阿罗顺那残部,活捉了阿罗顺那,余众尽坑杀。最后,阿罗顺那妻子拥兵数万据守的朝乾托卫城也被阎膏珍攻破,远近城邑望风而降。

  由于东印度援助阿罗顺那,阎膏珍准备顺势再亡东印度。尸鸠摩吓得魂飞魄散,忙送牛马万头,弓刀缨络财宝若干,向阎膏珍谢罪,表示臣服月氏帝国。

   在臣属于大月氏的大夏即吐火罗有相当于五将军的五翕侯,他们各有领地,都属于大月氏。这些领地之名为休密、双靡、贵霜、肸顿、高附。当贵霜之翕侯阎膏珍时代,灭了其它四翕侯,自号贵霜王,更并有安息及其近傍诸国。到了其子,又灭天竺,益发强大起来。此吐火罗族建立的贵霜王朝即西方纪录中的Kushan王朝,著名的迦腻色迦王即此王朝之人。

  贵霜翕侯之领地为葱岭以下沿到达大夏的交通路瓦汉(Wakhan)溪谷。 阎膏珍(即Wema kadphises)王遂成为领有瓦汉以西直到大夏兴都库什山脉以北其它四翕侯领地等的强大势力。继承他们的为著名之迦腻色迦王。

  《汉书》记有大月氏都于大夏之都兰氏城(即巴克特拉),大月氏人虽有混入吐火罗人之间的,但其大部分则留居妫水之北的索格底亚那。依南北朝时代之记录,索格底亚那诸国王朝都为此大月氏之后裔。

  月氏族后裔阎膏珍即位称帝,于公元前1世纪初年分其国为五大部分,首领称翕侯,贵霜王朝即其中之一。他再次征服印度西北部,在中亚将势力范围扩展至花拉子模,吞并锡斯坦,国势大张,形成中亚的一个庞大帝国。再次以后又征服印度西北部,在中亚将势力范围扩展至花拉子模,吞并锡斯坦,国势大张,形成中亚的一个庞大帝国。

  再说公元1世纪中叶,月氏人被匈奴击败西迁后,活跃于蒙古高原的匈奴又被中国东汉王朝屡次击败,同时受到蒙古高原新兴的鲜卑族的挤压,不得不向西迁移。此后300年的史书中很少提到匈奴人的去向。

  公元4世纪,这个神秘民族又现身欧洲,来到里海北岸的顿河草原游牧。

  公元375年,匈奴人开始大规模扩张,他们向西攻灭了阿兰人和东哥特人在多瑙河沿岸所建立的国家,向南攻克亚美尼亚,一直打到波斯和叙利亚。匈奴人以凶残闻名于世,他们所过之处往往留下一片废墟,一地白骨。进占匈牙利草原后,匈奴人暂时定居下来。公元433年,匈奴大单于阿提拉成为各部首领,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东起伏尔加河,西至莱茵河,南抵多瑙河的广袤土地上出现了一个庞大帝国。在阿提拉统治的20年里,匈奴首都布达城成了欧洲的政治中心,各国使者云集于此,争先恐后地献上自己的贡品,表示臣服。匈奴帝国步入极盛时期。

  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已风雨飘摇。它在与各蛮族政权的冲突中越来越力不从心,不得不默认它们的独立地位。就在此时,罗马帝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出现了,他叫阿契斯。阿契斯生于高卢的名门望族,他的父亲高登裘斯在西罗马军队中屡立战功,最后做到西罗马帝国的骑兵统帅,被封为伯爵。阿契斯的青少年时期是在哥特人和匈奴人那里度过的。阿契斯在匈奴做人质期间,结识了很多匈奴贵族。借助匈奴人的支持,阿契斯迅速在罗马政坛上崭露头角,成为西罗马帝国的高卢总督。他在高卢同西哥特人、法兰克人和阿兰人等蛮族作战,屡战屡胜,声名显赫。

  阿契斯和阿提拉自幼相识,两人交情甚笃。阿契斯曾经给阿提拉找了一位博学多才的私人秘书,帮阿提拉打理外交他还将自己的儿子送到阿提拉身边学习骑射。阿契斯希望和匈奴帝国和平共处,他知道西罗马对付境内的日耳曼蛮族已十分费力,决不能再与匈奴交恶。青少年时期做人质的经历,使阿契斯对匈奴的认识非常深刻,他熟知匈奴人的战法,并十分清楚匈奴人的软肋是什么。阿契斯的努力为西罗马帝国赢得了20多年的和平,这段时间阿提拉多次进攻东罗马帝国,但一直和西罗马帝国相安无事。但利益之争使这两位好友最终拔刀相向,而阿契斯的丰富经历使他成为名副其实的匈奴克星。

  野心勃勃的阿提拉早就对高卢和意大利的繁华富庶垂涎三尺。公元449年,西罗马帝国皇帝的妹妹奥诺莉亚和侍卫长私通被发现,皇帝瓦伦提尼安将她送进一个修道院软禁起来。生性风流的奥诺莉亚暗中写信向阿提拉求救,称愿以身相许。阿提拉立刻向西罗马皇帝索要奥诺莉亚,并要求西罗马帝国拿一半的国土作为嫁妆。如此过分和羞辱性的要求,遭到西罗马皇帝的拒绝。于是阿提拉以此为借口发动了对西罗马的战争。

  公元450年,阿提拉集结匈奴军和被征服民族的仆从军50万人,向西罗马的高卢发动进攻。随着高卢名城一个接一个地陷落,阿提拉兵锋直指名城奥尔良。阿提拉大军对高卢北部的蹂躏震惊了西罗马帝国的所有蛮族,大家都意识到单凭自己的力量无法与匈奴对抗。阿契斯抓住这个同仇敌忾的良机,四处奔走,终于联合各蛮族建立起一个抗击匈奴的统一战线。高卢和西班牙各地的日耳曼蛮族,甚至不列颠的克尔特部落都派兵支援,和阿契斯打了20年仗的西哥特王特奥多里克也亲自领兵前来助战。当阿提拉屯兵奥尔良城下的时候,阿契斯的西罗马联军日益壮大,已经集结了50余万人,并正式向匈奴人开战。两位昔日的朋友终于在战场上兵戎相见了。

  阿提拉得知西罗马联军逼近奥尔良后,立刻撤围北去,同时命令在高卢各地劫掠的匈奴部队向香槟平原集结。阿契斯率领大军尾随而来,两军在马恩河畔的沙隆附近相遇,摆开决战的阵势。西罗马联军方面,由阿契斯亲率西罗马军团组成左翼,西哥特军队在右翼,而中央是阿兰人和其他蛮族。阿契斯这样部署相当冒险,因为他把西罗马联军最弱的部分放在中间,非常容易被匈奴军队从中心突破,将西罗马阵线拦腰斩断但从另一方面讲,中心突破的匈奴部队也有被西罗马联军从两翼包抄的危险。阿契斯面对他的老朋友阿提拉,走出了一步险棋。阿提拉针锋相对,亲率匈奴精骑居中,把东哥特人放在左翼,其他蛮族军队组成右翼。

  公元451年9月20日,两军在沙隆展开决战。双方在这次会战中投入的兵力超过100万。匈奴联军首先发动进攻,在遮天蔽日的箭雨掩护下,匈奴精骑风驰电掣般冲向西罗马联军的中央,由蛮族组成的中央战线抵挡不住,被匈奴骑兵以楔形深深插入。这时匈奴骑兵开始向左旋转,包抄西哥特军队。阿提拉对战局洞若观火,他知道西罗马军团抵挡不住匈奴人最猛烈的攻击。但西哥特人兵强马壮,是个劲敌,如果能将其歼灭,就胜券在握。他组织匈奴联军的两翼一起压上来,会战到此已经变为一场混战,西罗马联军形势危急。战斗虽然只持续了5个小时,但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有16万人丧生。

  阿提拉被迫率领匈奴残军撤回马恩河畔的营地,用匈奴人的大篷车首尾相连,弓箭手密布其间,组成一道相当坚固的防线。阿提拉用木制马鞍堆起一座小山,将他所有的金银珠宝和妃嫔置于其上,他自己端坐在中间,打算一旦西罗马军队攻破他的营垒,就引火自焚。

  阿契斯关键时刻放了阿提拉一马。这位西罗马的杰出领袖具有长远的政治眼光,他认为西罗马帝国的心腹大患不是匈奴,而是高卢蛮族。保留匈奴这个外患可以让以西哥特人为首的蛮族有所忌惮,不得不和西罗马帝国继续合作。如果阿提拉一死,匈奴帝国势必崩溃,高卢蛮族肯定要掉转矛头来对付西罗马帝国。

  阿提拉在沙隆之战中侥幸逃生后,仅仅活了两年。在这两年中他曾组织军队进攻东罗马帝国,企图挽回匈奴帝国的颓势。公元453年,阿提拉迎娶一位日耳曼族的新娘伊尔迪科,婚宴上他喝得酩酊大醉。第二天,众人走进新房,发现阿提拉血管爆裂,倒在血泊中气绝身亡,而他的新娘缩在床角瑟瑟发抖。当时有人认为阿提拉死于循环系统疾病,也有人怀疑是伊尔迪科谋杀了阿提拉。在阿提拉的葬礼上,匈奴人割断头发,刺破脸颊,用鲜血悼念他们的国君。阿提拉的棺材分为三层:最外层是铁,第二层是银,最内层是金,以象征他的不朽功业。匈奴人拦住一条河流的水,把阿提拉的遗体埋葬在干枯的河床下,然后再开闸放水。所有参与施工的奴隶都被处死,以便使后世的盗墓者无机可乘。他的坟墓至今未能找到。

  阿提拉死后,他的儿子们为争夺大单于之位,打起了内战,匈奴帝国遂土崩瓦解。公元454年,东哥特、吉皮底人组成联军,在匈牙利打败了匈奴,从此,匈奴人被迫退回了南俄罗斯草原。461年,阿提拉的一个儿子妄图重建匈奴帝国,发动了对多瑙河流域的东哥特人战争,遭到失败。468年,他又发动了对东罗马帝国的战争,结果自己战死沙场,从此匈奴人流入匈牙利,彻底沉寂了下去,直至被历史遗忘。

  不表匈奴在欧洲被外族吞并而没落,却说由月氏人创建的贵霜帝国版图东起巴特那,西达赫拉特,南至纳巴达河,北尽咸海。都城迁至白沙瓦。183~199年,胡毗色伽二世在位期间,对中亚的控制减弱,康居、大宛摆脱羁縻,呼罗珊、花拉子模也脱离贵霜统治。衰败迹象已经显露。

  约213年,波调即位,贵霜势力在中亚有所扩展,一度重新控制花拉子模,并同亚美尼亚库斯诺依斯结盟共抗萨珊王朝。229年,他遣使至魏奉献。233年,萨珊王阿尔达希尔一世率军攻克锡斯坦后,经呼罗珊入花拉子模,接着攻入索格狄亚那、巴克特里亚、喀布尔、坦叉始罗,给贵霜以致命打击。波调死后,贵霜仍保持着印度河以东地区的统治。

  在月氏人阎膏珍成为全印度及其变国家共主以前,公元前557年,就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之初,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刹帝利王家,是释迦族的王子,19岁时出家修行达到菩萨境界,30岁时开始创立佛教,人称他为佛陀,简称为佛。

   释迦牟尼这个名号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释迦是释迦族的意思,摩尼是智者、修行者的意思。佛陀是北印度人,就是现在的尼泊尔,它在印度的北方,西藏的南部。根据中国历史的记载,他是生于周昭王廿六年甲寅,佛陀入灭于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年,世寿七十九岁,我们通常讲释迦牟尼佛住世实足年龄是七十九岁圆寂的。 

  释迦摩尼梵名Sakya-muni,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又作释迦文尼、奢迦夜牟尼、释迦牟曩、释迦文。略称释迦、牟尼、文尼。意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或梵汉并译,称为释迦寂静。又称释迦牟尼世尊、释尊。即佛教教祖。略称为:佛陀。其称号之原由,见于佛本行集经卷二十观诸异道品、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十、阿毗昙八犍度论卷三十等。

  释尊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城净饭王之太子。母摩耶夫人为邻国居利族天臂城主之女。

  摩耶夫人将分娩之前,依习俗返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于蓝毗尼园小憩,即于无忧树下产子,即是释尊。据修行本起经卷上降身品载,释尊诞生时,行七步,举手言(大三•四六三下):‘天上天下,唯我为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 太子还宫后,命名悉达多意译为一切义成、一切事成。

  摩耶夫人于分娩后七日去世,太子遂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抚育成人。据佛本行集经卷十一习学技艺品、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三等记载,太子少时随从婆罗门毗奢蜜多罗学习文艺,随羼提提婆,学习武技,皆悉通晓。及长,迎娶天臂城主善觉王之女耶输陀罗为妻,生子罗侯罗。

  太子曾由城之四门出游,见老、病、死、沙门等现象,深感人生之苦痛与无常,遂萌出家修道之志。于十九岁,太子夜出王宫,自脱衣冠为沙门。初访毗舍离国跋伽婆求道,复至王舍城受贤者阿罗逻迦蓝,郁陀迦罗摩子之教,以所学难臻解脱之境,遂至摩揭陀国伽耶南方之优楼频罗村苦行林,开始六年苦行生活,有净饭王所派五位侍者与之共修。苦修期间,太子日食一麻一麦,虽至形体枯瘦,心身衰竭,而始终未能成道,乃悟苦行非得道之因,遂出苦行林。时,共修之五侍者误以太子退失道心,遂舍之而去。

  太子放弃苦行后,至尼连禅河沐浴,且接受牧女乳糜之供养。恢复体力后,至伽耶村毕钵罗树下,以吉祥草敷金刚座,东向跏趺而坐,端身正念,静心默照,思惟解脱之道。四十九日(一说七日七夜)后,于十二月八日破晓时分,豁然大悟,时年约三十一岁。由此因缘,乃称毕钵罗树为菩提树。

  释尊成道后,于波罗奈城鹿野苑首先教化共修苦行之五位侍者,此即初转正法之轮。五位侍者即有名之五比丘:

  阿若憍陈如,跋提,婆沙波,摩诃男,阿说示。释尊至摩揭陀国,化度拜火教之优楼频罗迦叶、那提迦叶、伽耶迦叶等三兄弟,及其弟子千人。又化度六师外道之一的诡辩派舍利弗及目犍连。其后二人成为释尊之两大高足。又于王舍城得国王频婆娑罗王之归依,王于迦兰陀长者,所献之竹园中建立精舍,供养释尊,称迦兰陀竹林精舍。至此,佛教教团之进展遂呈丽日中天之势。

  此后释尊一度返故乡迦毗罗卫城,归依者众,如异母弟难陀、子罗侯罗、堂弟提婆达多、理发匠优波离等,皆剃发出家。又为舍卫城须达多长者说法,长者于舍卫城太子只多所赠园林中建立大精舍以献释尊,供长期安住弘法。舍卫城国主波斯匿王亦于此时归依。及净饭王驾崩后,释尊再度回国。后姨母波阇波提、妃耶输陀罗等亦剃发出家,此为比丘尼教团之始,波阇波提则为佛教教团第一位比丘尼。此后释尊巡历印度各地说法布教,无论贵贱男女,悉施教化。其教法予印度文化及宗教影响甚钜。

  释尊在世之最后一年,离摩揭陀国,北渡恒河,经毗舍离至波婆城受金工纯陀之供养,因食苏迦拉摩达伐而罹病。临终前于拘孙河作最后之沐浴,复至拘尸那揭罗城沙罗双树林,头北面西呈吉祥卧。夜半,释尊将舍寿前,对诸弟子作最后之教诫,而后平静入灭。

  释尊之遗骸初置于末罗族之天冠寺施以火葬,由八国均分遗骨舍利。

  在月氏后裔统治的贵霜时期,中亚兴起一批新的城镇。灌溉技术有显著发展,手工业有较大发展。贵霜常派使者往罗马和中国。恒河河口、印度西海岸、索格狄亚那,巴克特里亚、喀布尔等地的贸易市场十分繁荣。贵霜成为中国丝绸、漆器,东南亚香料,罗马玻璃制品、麻织品等贸易物资的中转站;贵霜则输出胡椒、棉织品和宝石等。控制商路所获厚利为贵霜迅速勃兴提供了经济保障。

  贵霜帝国使佛教迅速传播,月氏人后裔迦腻色伽 就是佛教热心的赞助者。

  贵霜地处东西方交通要道,而且贵霜帝国出自文明水平不高的游牧部族,加之境内又有各种文化传统、宗教信仰迥然相异的民(种)族,这就为东西方文化在其境内融合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融合希腊、印度传统的犍陀罗艺术即产生、发展、成熟于贵霜时代。贵霜的文化艺术和建筑对中亚有很大影响。犍陀罗艺术于魏晋时期沿丝路传入中国。 

  迦腻色伽是信奉大乘教派,从此印度佛教以大乘为主。中原两汉三国时,外国僧人半数以上来自贵霜领地,他在首都建立起极其壮丽的寺院和佛塔中我国东晋高僧法显巡礼印度时曾亲眼看到过这些雄伟的建筑物。他慨叹地说:“凡所经见塔庙,壮丽威严都无此比。”

  在迦腻色伽时期,在迦湿弥罗(又译为罽宾或湿婆,即克什米尔)曾举行过佛典的第四次结集。胁尊者召集500高僧,世友为上首。经这次结集,使经、律、论三藏各成10万颂,共960万言。当东印度佛教已不是那么兴旺的时候,西北印度的富楼沙却成了佛教的中心。

  迦腻色伽保护学术。在他的宫廷里有著名的佛教哲学家马鸣、胁尊者和世友,还有著名的医生阇罗迦和著名的建筑师阿基西劳斯。后者即在富楼沙所建的大佛塔的希腊建筑师。

  迦腻色伽虽然崇信佛教,但并不排斥其他宗教。在他的钱币的背面可以看到希腊的、苏美尔的、埃兰的、波斯的和印度的神像。这一方面反映了他对宗教的兼容并包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所统治的帝国是广大的。

   迦腻色伽在位期间贵霜帝国势力鼎盛,称霸中亚、南亚。国内生产发展,经济繁荣,一批新的城镇和宗教中心兴起。迦腻色伽积极发展对外关系。为与安息争夺丝绸贸易之利,除大力发展通中国的海路和经大夏、大宛入中国的陆路外,又经营经康居、花拉子模、渡里海西行的新商路,使当时的贵霜不仅垄断几乎全部香料贸易,而且在丝绸贸易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迦腻色伽在位时,贵霜印度化进程加快。他奖励文化,实行宗教宽容政策。其王庭成为文人高僧汇萃之地。名僧龙树、马鸣、僧伽罗刹等都曾为其座上贵客。迦腻色伽信奉大乘教派,因此大乘佛教得到迅速发展,佛教第 4次“无遮大会”亦在他的主持下召开。由于迦腻色伽特别倡导佛教,故而佛教著述中对其多有溢美之词。

第4节 姊妹观音

由于中亚连年战乱,贵霜帝国中支庄王的后裔支娄迦谶、支曜弟兄带着妻子,辗转来到汉朝,同时也传播了佛教。其后,桓帝于宫中立浮屠祠,修华盖之饰,而民间奉佛也逐渐兴盛,佛教寺庙比比皆是。

  支娄迦谶、支曜两人不远万里从京城来到涪江流域的龙凤镇祭拜他们的亲戚妙庄王与王后的龙凤陵,他们想兴宁国的百姓口授佛教教义,将印度传教士马鸣为原型创造的马头观音向妙庄王后代介绍。使人们对信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由于中亚连年战乱,贵霜帝国中支庄王的后裔支娄迦谶、支曜两人,辗转来到汉朝,同时也传播了佛教。其后,桓帝于宫中立浮屠祠,修华盖之饰,而民间奉佛也逐渐兴盛,佛教寺庙比比皆是。

  支娄迦谶、支曜两人不远万里从京城来到四川涪江流域的龙凤镇祭拜妙庄王与王后的龙凤陵,他们向兴宁国的百姓口授佛教教义,将印度传教士马鸣为原型创造的马头观音向妙庄王后代介绍,使人们对信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观音菩萨,梵文 Avalokiteśvara,又作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等,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世间民众的)声音”的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他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所以称观世音。

  在佛教中,他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同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

  妙庄王所属的小月氏人与大月氏人的不断往来,在支娄迦谶、支曜两人交给大家看的观世音却是马头或者男观音,秒庄王后裔逐步接受了外来的马头男观音的思维,他们认为,与其将希望寄托于好君主,不如塑造一个好菩萨?

  然而,印度外来的观音是男身,而女众的苦难,从古代以来,一直多过了男人;女众内心的特性,是慈忍柔和;表现在她们的日常行为中,即是爱。女众的心理,慈爱确实超过了男人。

  既然沿海一带塑造出天后宫、妈祖庙,西方又有圣母玛利亚,离遂宁不远同属广汉郡的盐亭县也塑造出了养蚕螺祖,为什么遂宁不将观音塑造为女性呢?于是,小月氏人从而将妙庄王的三个女儿塑造成了独具遂宁特色的观音三姊妹。

  就在遂宁人移植塑造观音三姊妹的同时,支娄迦谶、支曜两弟兄结合中国国情,对在中国的传播印度佛教也作了大幅度改造。印度佛教规定信佛的人只能带三件衣服,而且要居住在野外“丛林”之中,鉴于中国气候不同,加之三件衣服在中国不可行,于是中国创造性的发明了寺庙,供信佛的人修炼。于是,“十万丛林”和信奉佛教的释迦牟尼弟子的“八百罗汉”也在他俩的笔下创造了出来。

  在遂宁民间自古以来长期流传的有关妙善公主的传说中,妙善公主原是一位在家孝父、在世行善的儒家仁孝文化的化身。妙善公主成为中国女性观音,取代印度男性观音,是佛教中国化历史上最殊胜的一件大事。正是民间观音文化的推动,佛儒结合才开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苑囿中至善至美至圣至洁的一朵白莲。正是中国女性观音所体现的大慈大悲精神的感召,中国佛教才在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中扎下不拔的深根。 

  兴宁国地处巴蜀之间,巴蜀自古有女儿之国。公元5000年前,黄帝元妃嫘祖在古代遂宁地区盐亭山原田一带重点发展蚕丝,其舅父歧伯根据《易》学思想在盐亭遂宁一带发展了本草医药。《尚书》称此处为“岷山番既艺”之域,此域是我国丝绸文化重要源头。于虞夏时与印度开通了南方丝绸之路。川东五溪之巴,有“盐水女神”和伏羲女娲之母华胥。

  自古以来,川中遂宁一带时常遭受干旱,当地有赶“旱魃求雨”的习惯,《山海经》载“旱魃”乃黄帝之女。出生于四川广元的唐朝女皇武则天,出于自身和政治统治需要的目的,大力提倡和宏扬佛教,民间社会和佛教界也附会女皇武则天而将观音男身逐渐变为女身。

  巴蜀之民率先接受和推动观音女性化,对佛教观音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背景。川中各地观音塑像石刻均明显地展现了女性观音相貌和仪态,女性观音的济世、救难、治病、渡人等佛法精神深受民间百姓的敬仰和推崇。如遂宁千手千眼观音是为救父疾病献出了自己的手和眼睛;净瓶观音用“杨枝净水”遍洒三千世界,以救民之饥渴;莲花手观音表示心如莲花之洁以救众生;念珠观音以示念佛虔诚;莲台观音以示身入净土世界;一叶观音以示一叶莲花可以渡人。还有水月观音、紫竹观音、德王观音、施乐观音、琉璃观音、送子观音在遂宁及周边区县比比皆是。

  女性观音形成除了女皇武则天的因素外,还应当与南方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关。

  南丝之路早在虞夏时民间也有往来,北线之路始于秦汉。印度《治国安邦术》中记载有“产生在支那成捆的丝”,当时支那是指巴蜀。三星堆出土文物中有大量有孔海贝,其大立人铜像饰有丝衣丝冠。盐亭嫘祖故里又出土六只三星堆时代玉璧。于是印度以有孔海贝贸易三星堆之丝绸。三星堆以玉璧贸易盐亭丝绸。南丝之路被东汉初(建武23年)安岳人氏许黄玉乘船漂流至韩国釜山,遇见金首露王时谎称“妾乃印度阿瑜陀国公主(其实阿瑜陀国已于百多年前消亡)”,金首露王迎娶许黄玉并立为王妃,死后谥为“普州(今安岳)太后”。

  由于支娄迦谶、支曜在兴宁国传播了佛教,特别传播了马头观音,道教的信奉者们也就将这个形象移植到了道教文化中,元始天尊座下慈航真人旧事一例。

  据《历代圣人通鉴》卷记载:普陀落伽岩潮音洞中有一女真,相传商王时修道于此,已得法术三昧,发愿欲昔度尘寰男女。尝以丹药及甘露珠济人,南海人称之曰慈航大士。其二据李善注引《灵宝经》曰:禅黎世界坠王有女,字姓音,生仍不言。年至四岁,王怪之,乃弃于南浮桑之阿空山之中。女无粮,平素咽气,引月服精,当然充饱。忽与超人会于丹陵之舍,柏林之下。姓音右手题赤石之上。语姓音:汝虽不行言,可忆此文也。遣朱宫灵童,下教姓音治弟之术,授其采书入字之音。以是能言。于山出,还在国中。国中大枯旱,地下生火,国民焦燎,死者过半。穿地打水,百丈无泉。王郄惧。女显其真,为王仰啸,天降大水,至十丈。于是化形隐景而去。

  于是,聪明的兴宁国百姓改马头观音形象,将妙庄王三个女儿移植成观音三姐妹。从那时,遂宁周边涪江流域一带,就流传了“观音菩萨三姊妹,同天出家同修行。大姐修在灵泉寺,二姐修在广德寺,唯有三昧修得远,修在男孩普陀山”的民谣。

  妙庄王以及小月氏人后代也在龙凤镇以及涪江流域不断繁衍,观音民俗文化也不断在民众中创造。

  至于观世音的称谓,唐朝时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略去“世”字,所以民间简称观音。

  妙善三姊妹天生好静,厌恶风花雪月,经常到白雀寺礼拜神灵。天长地久,三姊妹一心修行成拂,到极乐世界生活。可是,妙庄王对三个女儿的行经大为不满。他想:女儿虽然不能继承王位,但可配个如意郎君,为自己显显王族的威风。于是,妙庄王便再三劝女儿们回心转意,可三个女儿都婉言拒绝了。这时,妙庄王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喝令官卒把白雀寺烧掉。他以为,女儿看见寺中起火,就会出来。殊不知,三姊妹看见火起,并不惊慌,也不害怕,不但没从寺中出来,而且还从从容容地向烈火走去,三姊妹被烈火吞没了。民间至此流传了“火烧白雀寺,烧死八百僧”的传说。

  民间流传的手抄本《火烧白雀寺》共374行七言诗句,诗中记录:“遂宁有一白雀寺,千年嘉名万名胜。”说的是二千多年前的秦朝,遂宁兴宁国王妙庄有三个女儿,“大女妙书二妙音,三女她名叫妙善,”“三女妙善不订亲”,“人大齐心要修行。” 民间流传的《观音出家》:“甲子年宿世下我,仲春十九子时生。不愿父皇招驸马,一心只想去修行。父王听得心中怨,打在冷宫受罚辛。白雀寺中遭浩劫,五百僧尼化尘土。多蒙佛祖救我难,七层浮屠念佛文。”

  民间创造的另一版本就是,妙庄王小女儿女名叫妙善,生于二月十九日。她心地善良,很体贴别人的艰难辛苦。

  有一次,妙善看到姐姐怀孕挺着肚子,就问姐姐难不难,有多重。姐姐笑着告诉她有一斗米那样重。一斗米究竟有多重呢?她把一斗米捆在自己的肚子上。“哎呀,好重哟!”妙善想:怀孕这样难,生孩子会更痛苦的。从此决心终身不嫁,一世修道念经算了。

  妙庄王晓得这件事之后,非常恼火,亲自逼迫妙善出嫁。妙善哪里肯依,庄王一气之下,便派人把她赶到树林里去受磨难。妙善在树林里,呷果子,喝泉水,熬过了七天七夜。妙庄王以为她会回心转意了,便叫人把她接了回来,谁知妙善仍然誓死不嫁。妙庄王更加恼火,又把她打人磨坊,命令她每天必须磨完二担黄豆才能睡觉。在磨坊里,妙善日夜推磨,空余时间看经念佛,从不间断。妙善的行为感动了一个叫金童,一个叫玉女的两个小佣人,他俩不忍心妙善遭受折磨,便每天帮助她磨黄豆,有时妙善没挨边,黄豆就磨完了。

  这事又被妙庄王晓得了,气愤之下,把妙善和金童、玉女一起赶出府外。妙善的母亲前去求情,庄王不依,妙善只好带着金童、玉女流落到白鹤寺当了尼姑。

  妙善削发为尼的事传到了妙庄王的耳朵里,庄王暴跳如雷说:“公主当尼姑,岂不败了家风,倒了国威!”于是,派亲兵放火把白鹤寺烧了!寺内五百名尼姑都被烧死,只有妙善和金童、玉女逃出了白鹤寺。

  兴宁国这些民俗传说,反映出人们对观音的敬重,也呈现出对美好世界的向往。

  支曜离开了兴宁国,来到洛阳,后来成为寺庙竺法护法,遂以竺为姓,笃志好学,日能诵万言,博览六经,当时京城洛阳一带,虽然崇敬寺庙、佛像,然而大乘深经,仍流传葱岭外,于是“慨然发愤志弘大道”,随师西游,遍学西域三十六国语言,大齎梵经还归,自敦煌至长安、洛阳,沿路传译,至晋愍帝建兴元年(西元三一三)约五十年间,翻译出《放光般若经》、《正法华经》等经典一百七十五部,三百五十四卷,“孜孜所务,唯以弘通为业,终身写译,劳不告倦”,经教所以开始广流华夏,竺法护贡献良多。

  支曜晚年立寺于长安,精勤行道,僧众数千人宗事之,时人称为“敦煌菩萨”。

支登成笔者按:支曜简介:(汉185前后)东汉译经僧,西域人,博达典籍,妙解幽微。于汉灵帝中平二年(185)抵洛阳,先后译出《成具光明定意经》等大小乘经十部十一卷,现存《成具光明定意经》、《佛说阿那律八念经》、《佛说马有三相经》、《马有八态譬人经》、《小道地经》等各一卷。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