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饶市> 正文

子见南子的“艳事”引发众说纷纭,历史上又是如何看待的呢?(子见南子 子路不说)

文/惜吾

上篇文章咱们讲到了南子其人,那么历史上关于子见南子是如何看待的呢?

子见南子最早被记载在《论语》中,即:"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其后,多种文献对此事皆有记载,尤其是《史记》中的记载更广为人知。《史记》载:

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子见南子的“艳事”引发众说纷纭,历史上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此后关于子见南子的传闻在各种典籍中被传的沸沸扬扬,王充甚至记载了子路认为孔子与南子有淫乱行为,甚至于被称为"朱子"的朱熹也说:"此是圣人出格事,而今莫要理会它。"后世对此事的记载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此基础上,后世诸多学者皆对此事加以诠释,并由此形成了三种主要的观点:第一,否认此事,这一观点以宋代学者孙奕为代表,他们认为孔子根本没见南子或者南子不是卫夫人;第二,合乎礼节,该观点以朱熹、阎若璩等为代表,这一观点认为孔子见南子是符合礼制要求的;第三,为出仕而见南子,这一观点以汉代学者为代表,他们认为孔子之所以去见南子,只是为了能够在卫国出仕以推行其"道"。

子见南子的“艳事”引发众说纷纭,历史上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一、否认说

否认此事的观点出现极早,孔子六世孙孔穿在与平原君对话中既否认子见南子一事的发生,他根据孔子的行事方式提出"昔先君在卫,卫君问军旅焉,拒而不告,色不在己,摄驾而去。卫君请见,犹不能终,何夫人之能觌乎?"孔穿以《论语•卫灵公》的记载来反驳子见南子一事的发生,但孤证不立。此外,大多数持否认此事观点的学者立足于孔子所见南子为南蒯而非卫夫人南子。《晋书•夏统传》言:"子路见夏南,愤患而忧忾。"所谓夏南,既春秋时期陈国司马夏御叔之子,《晋书》以夏南为南子一说开南子非卫夫人之说先河。宋孙奕在其著作《示儿篇》中明言南子为南蒯,其后何孟春的《余冬序录》、陈绛的《金垒子》、焦兹的《焦氏笔乘》、顾起元的《说略》、魏晋之的《椒园文辑》等文献皆认同南子为南蒯的观点。

子见南子的“艳事”引发众说纷纭,历史上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南蒯为春秋中后期季孙氏家臣,任季氏费邑宰。季平子为季氏宗主后,作为前朝旧人的南蒯并没有得到季平子的信任,于是南蒯以费邑叛。南蒯发动叛乱的时间为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1年),时年孔子二十二岁,而子路其时不过是一顽童。因此,宋代学者王应麟认为:"以《传》考之,昭公十二年南蒯叛,孔子年方二十有二,子路少孔子九岁,年方十三,其说凿而不通矣。"程树德也认为:"唯以《传》考之,昭公十二年蒯没,孔子年方二十有二,子路小孔子九岁,年方十三,于情事皆不可通矣。"综上,所谓孔子所见南子并非卫夫人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近现代学者中附和这种观点的已无。

子见南子的“艳事”引发众说纷纭,历史上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二、合乎礼仪说

合乎礼节的观点最早亦出于《孔丛子》一书,该书认为"古者大飨,夫人与焉,于时礼仪虽废,犹有行之者。意卫君夫人飨夫子,则夫子亦弗获已矣。"按照《孔丛子》的说法,孔子见南子是出于礼节性的需要,是出于对"大飨"礼制的遵守。清代学者钱坫对此颇为认同,既"此《孔丛子》之说,必有所据。"朱熹亦提倡此观点,他认为:"孔子至卫,南子请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盖古者仕于其国,有见其小君之礼。而子路以夫子见此淫乱之人为辱,故不悦。""《记》云:'阳侯杀缪侯而窃其夫人,故大飨废夫人之',,疑大夫见夫人之礼亦已久矣。灵公南子特举行耳。"阎若璩认为:"见南子礼之所有,故可久则久,为次乘礼之所无,故可以速则速。"真德秀则言:"居乱国见恶人,惟圣人可。盖圣人道大德宏,可以转乱而为治,化恶而为善。"近现代学者附和此观点者亦甚众。

子见南子的“艳事”引发众说纷纭,历史上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但合乎礼节说的观点也遭到了有关学者的反驳。清毛奇龄认为:"古并无仕于其国见其小君之礼,遍考诸《礼》文及汉晋唐诸儒言礼者,亦并无此说,惊怪甚久。及观《大全》载朱氏《或问》,竟自言是于礼无所见,则明白杜撰矣。"最后他断定子见南子"正以无典礼可以引据也,有则据礼以要之,子路夫子俱无辞矣。"也就是说,毛奇龄认为如果孔子见南子真的符合礼的要求,那么子路为什么会感到不悦呢?孔子又何必发誓以证明自己的清白呢?毛奇龄的观点可谓是对合乎礼节观点的一大辩难,但这也为该观点进一步完善其理论提供了方向。

子见南子的“艳事”引发众说纷纭,历史上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三、为出仕而见南子说

为出仕而见南子的观点主要立足于从孔子见南子的目的出发来考证此事。持此观点者,尤以汉代文献为多。《吕氏春秋》言:"孔子道弥子瑕见厘夫人因也。"《淮南子》言:"孔子欲行王道,东西南北,七十说而无所偶,故因卫夫人、弥子瑕而欲通其道。"《盐铁论》言:"孔子适卫,因嬖臣弥子瑕以见卫夫人。""忧百姓之祸欲安其危"这些文献皆认为孔子之所以见南子,是为了通过南子来获得权位以推行其"道"。何晏认为:"孔安国等以为南子者卫灵公夫人,淫乱,而灵公惑之。孔子见之者,欲因而说灵公使行治道。矢,誓也。子路不悦,故夫子誓之。行道既非妇人之事,而弟子不悦,与之祝誓,义可疑焉。"后世学者亦有赞同此观点者,但大体上都是符合以上文献中的观点。

子见南子的“艳事”引发众说纷纭,历史上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对于汉代学者将孔子见南子作如此解释,清代学者刘宝楠批注尤多。刘宝楠在其《论语正义》中对子见南子一章作出了缜密的剖解,并针对汉代这一观点作出了反驳,他认为:"南子虽淫乱,然有知人之明,故于蘧伯玉、孔子皆特致敬。其请见孔子,非无欲用孔子之意,子路亦疑夫子此见为将屈身行道,而于心不说。正犹公山弗扰、佛肸召,子欲往,子路皆不说之比。非因南子淫乱而有此疑也。"

子见南子的“艳事”引发众说纷纭,历史上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刘宝楠所注解之意要点有三:一、他认为南子虽然淫乱败俗,但是她却有知人之明,故于蘧伯玉、孔子等皆特致敬,且卫灵公长期征战于外并将国内政事托付于南子,孔子欲在卫国为政,不见南子去见何人呢?二、子路虽然不悦,却是由于他怀疑孔子见南子为诎身行道,犹如孔子欲应公山不狃、佛肸处之召而子路激烈反对一样,这不值得怀疑;三、汉代诸文献言孔子欲因南子而为政治乃"此皆当时所传陋说,以夫子为诡道求仕。不经之谈,敢于侮圣矣。"刘宝楠对于南子的评价以及对子路反对理由的分析,可谓对解决这段史实有着极大裨益。但至于"侮圣"之说,大可不必,汉代诸文献之意也不过是为了说明孔子欲行其道而权变而已。

子见南子的“艳事”引发众说纷纭,历史上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除了以上三种主流的观点以外,还有一种关于极为少见的观点。这种观点主要是王充一人提出并加以揣测,他主要从子路不悦与孔子发誓这两点出发,认为孔子见南子实为淫乱之举。王充的这一观点可谓是标新立异,但是其说法皆为其自行揣测之意,其观点可谓是荒谬之极,故不再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