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饶市> 正文

杨坚的最后隐忍,与周宣帝的暗中较量(周宣帝五个皇后)

宣政元年(578年)五月,周武帝为了尽快稳定北方,亲自统领大军分五路向北进军,准备一举消灭盘踞在东北地区的北齐余孽高绍义、高宝宁之流,但是大军刚刚启程不久,周武帝就一病不起,不久驾崩归天。

杨坚的最后隐忍,与周宣帝的暗中较量

局势就此改变,六月一日周武帝刚刚咽气,即位的周宣帝宇文赟就抚摸着自己身上被父皇教训过的杖痕,冲进宫中大骂周武帝死的实在太晚,当晚便在父皇的后宫中饮酒作乐,同时将当年和他一同戏耍而被周武帝贬斥的人大加提拔,有的甚至委以重任。

周宣帝一上台就倒行逆施,首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了首辅齐王宪、上将军王兴、上开府仪同大将军独孤熊以及开府仪同大将军豆卢绍。转年又诛杀了王轨、宇文孝伯、宇文神举等一众元老重臣,等于将周武帝先前建立的班底基本瓦解。周宣帝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受了那些和他戏耍的人的影响,摆脱这些老臣对自己的控制和管教。后来杨坚在回忆周宣帝的滥杀无辜时,庆幸周宣帝为自己扫平了障碍,他说如果宇文孝伯还活着的话,自己是不可能取代北周的,从杨坚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周宣帝是如何挥霍父皇周武帝打下的班底的。

杨坚的最后隐忍,与周宣帝的暗中较量

周宣帝登基后,杨坚的女儿杨氏也就顺理成章当上了皇后,杨坚也再获高位,晋位上柱国,出任大司马,全面接手军政大权。在地方上任职一年多回来,京城长安已经是今非昔比,杨坚曾经顾忌的那些大臣不是死就是散,朝廷中剩下的有才能的人寥寥无几。这对杨坚而言是值得高兴的事。

在杨坚看来,周宣帝瓦解了周武帝留下来的班底之后,接下来一定会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改革,这或许会让杨坚再次获利,所以杨坚在那段时期不断讨好周宣帝,告诉自己的女儿一定要侍奉好皇帝陛下。

事实证明,一切都是按杨坚所设想的进行,周宣帝在瓦解父亲留下的班底后,实行了一系列整治措施。首先,在原有官制之上,设置了四辅官,充实并提升内史、御正等皇帝直接管辖机构,在加强对朝官控制的同时,使得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其次,将相州(今河北临漳)六府迁到洛阳,对其加强控制,形成东西两京的格局。最后,恢复佛教和道教,自己和佛像及天尊像同时面南而坐,希望借助宗教力量提高皇权,进一步缓解北周上层对当初禁教的不满。

杨坚的最后隐忍,与周宣帝的暗中较量

机构的改革必然会牵涉人事变动,杨坚因此获取了很大利益。事实上,从军功资历来看,杨坚并不显赫,可是凭借他皇亲国戚的身份,周宣帝让他当上了大后丞。杨坚也就跻身于最高的四辅官之列,而且在四辅官中,越王宇文盛是宗室,尉迟迥和李穆都是耆老之人,只有杨坚才三十九岁,又具有家世和外戚身份背景,显然成为当时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半年之后杨坚再次被提拔为大后丞,高居四辅之首,而且周宣帝出巡时,经常让杨坚留守京城,足以证明对他的器重。

更让杨坚得意的是,周宣帝一上台的政治清洗,使得现在已经没有人在他背后用警惕的眼睛盯着他,他可以按照自己的设想,从容地进行政治布局了。

然而,杨坚确实小看了周宣帝。周宣帝虽然即位之前不务正业,上台之后又大搞政治清洗,给人的印象似乎是个十足的昏君,但是杨坚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周宣帝的那些改革,足以证明这个皇帝并不是人们印象中的纨绔子弟。

杨坚的最后隐忍,与周宣帝的暗中较量

很多大臣都认为周宣帝性格软弱,不是个做皇帝的料,不能堪当大任,但事实上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后世的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就拿周宣帝与齐后主做过一番比较∶"二主亡国虽同,其行则别。齐主懦弱,政出多门,国无纲纪,遂至灭亡。天元性凶而强,威福在己,亡国之事,皆在其身。以此论之,齐主为劣。"

这段论述说明周宣帝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不堪一击,至少有一股子狠劲儿,但是周宣帝爱好声色犬马,既想成为独裁者,又讨厌处理烦琐的政务,所以登基不满一年就将皇位传给了七岁的幼子,是为周静帝,改元大象,自称天元皇帝,当起了太上皇。

自从有了宇文护的教训,北周的皇帝特别警惕权臣的出现,周宣帝在这一点上算是做得比较彻底的。一方面将父皇周武帝留下的实权大臣尽皆清除,同时命令宗室亲王前往封国赴任,以免留下后患另一方面则重用资历浅薄者,等于将权力集中到自己手里,而且对大臣进行严密监控,尤其是杨坚这样的资历深厚者。

杨坚的最后隐忍,与周宣帝的暗中较量

杨坚国丈的身份,让周宣帝至少在明面上无法对其动手,所以当周宣帝清除完先朝旧臣后,自然就盯上了颇具实力的岳父大人杨坚。

杨坚和周宣帝的关系其实很微妙,既有家人之情,又有政敌之恨。此前杨坚长期受宇文护等当朝者的猜忌,一直郁郁不得志,这种状态持续到三十八岁,才因为自己成为周宣帝岳丈的缘故而飞黄腾达,可谓大器晚成。

不过周宣帝滥杀忠良,搞得满朝文武惶惶不可终日,使得周武帝时代好不容易聚集起来的人心再度涣散,很多人都在另谋出路,这就给了杨坚绝好的机会。

杨坚始终认为周宣帝荒淫无度,迟早有一天身体会垮,而且通过女儿杨皇后的密报,得知周宣帝时常处于精神恍惚的状态,疯疯癫癫。杨坚推测周宣帝恐怕活不了多长时间。他认为自己的机会已然到来,于是便以夺权为目标,开始筹备。

杨坚明白,周宣帝虽然没有政治远见,不懂得施行善政,但善于动用极端手段排斥异己,只要谁的权势稍微大些,他是绝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个皇帝眼皮底下筹划大计并非易事,如果远离京城出镇地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所以杨坚准备请求周宣帝将自己外调。

杨坚的最后隐忍,与周宣帝的暗中较量

但是这个想法被杨坚的心腹李谔否定。

在李谔看来,杨坚外调地方或许可以有宽松的环境进行谋划,保持进退自如,但同时也远离了朝廷权力中心,而历史上所有的改朝换代绝大部分都是从内部攻破,外部的力量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李谔的分析让杨坚恍然大悟,于是打消了外调的想法。当时杨坚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这个浑身戾气的女婿眼皮子底下,保存自身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扩张势力,于是他想到了敌对国——南方的陈朝。

杨坚的最后隐忍,与周宣帝的暗中较量

杨坚希望周宣帝能够将平陈的任务交给自己,这样自己既没有远离朝廷权力中心,手上握有军权,又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便利,但是如果自己出面向周宣帝请求任命,恐怕会引起他的怀疑,因此杨坚决定让周宣帝面前的头号红人郑译来完成这个任务。

周宣帝猜忌杨坚,但对郑译基本上言听计从,这一次郑译的建议正好合周宣帝的心思。周宣帝的算盘是,一旦对陈朝开战,杨坚将成为前敌总指挥,而战争总会有胜负,他就能够找到更多的理由除掉杨坚。基于这种想法,周宣帝任命杨坚为扬州(今安徽寿县)总管,偕郑译一同南下。杨坚接到任命后,一面奏请其党羽庞晃同行,一面整理行装准备离开长安这个是非之地。

但是命运就是如此让人捉摸不透,在杨坚启程的前一天,他在宫中安排的心腹忽然为他带来一个消息,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心腹带来的是什么消息,但杨坚却决定以足疾为由暂缓启程,此后他在府邸闭门谢客,似乎有韬光养晦之意。杨坚这种做法很可能是一种无望之中的希望,他或许希望在京城长安拖延的有限时间里,能够找到有利于自己的机会。当然心腹带回来的这个消息,很可能也让杨坚看到了转变命运的希望。

当时谁也想不到就是杨坚的这一念之间,让他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