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饶市> 正文

举秦国之力、历时半年、两次进攻-宜阳之战秦军为何如此艰难(嬴疾)

在秦国一统六国(整个战国时期)的过程,有几场战争对于秦国是非常重要的:

收复河西之战,构建了秦国以函谷关、黄河为天然屏障的防御态势;

宜阳之战,给了秦国一统山东六国的战略要地;

垂沙之战,结束了楚国霸主地位,形成西秦东齐两强局面;

济西之战,乐毅的五国破齐,结束了齐国强国地位,形成秦赵两强;

长平之战,结束了赵国强国地位,形成秦国独霸局面。

经过了上述五次战役之后,秦国开始了秦始皇一统灭六国的历史进程。本文就来介绍下具有战略一统要地意义的宜阳之战。

举秦国之力、历时半年、两次进攻——宜阳之战秦军为何如此艰难

战国时韩国位置

《史记》关于宜阳之战的记载

《史记 秦本纪》:

“三年,与韩襄王会临晋外。南公揭卒,醿里疾相韩。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其秋,使甘茂、庶长封伐宜阳。四年,拔宜阳,斩首六万。”

需要注意的信息有:

1、秦武王和韩襄王在临晋相会,内容不祥;三年前秦武王和魏惠王(哀王)也在临晋相会;

2、南公揭去世,樗里疾出任韩国相国;不知道南公揭是秦国人还是韩国人,和樗里疾出任韩国相国有什么关系;

3、攻打宜阳是实现秦武王通三川、窥周室的愿望,也是张仪“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於天下”政治理想的执行;

4、宜阳是秦武王三年秋攻打的,次年才攻打下来。

《史记 韩世家》对宜阳之战的记载很简单:

“襄王四年,与秦武王会临晋。其秋,秦使甘茂攻我宜阳。五年,秦拔我宜阳,斩首六万。”

举秦国之力、历时半年、两次进攻——宜阳之战秦军为何如此艰难

宜阳故城遗址

《战国策》关于宜阳之战的记载

《战国策》中关于宜阳之战的记载比《史记》更为丰富,细节更多:

《楚三》:

“秦伐宜阳。楚王谓陈轸曰:“寡人闻韩侈巧士也,习诸侯事,殆能自免也。为其必免,吾欲先据之以加德焉。”陈轸对曰:“舍之,王勿据也。以韩侈之知,于此困矣。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网,前而驱己也,因还走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网而进之,麋因得矣。今诸侯明知此多诈,伪举网而进者必众矣。舍之,王勿据也。韩侈之知,于此困矣。”楚王听之,宜阳果拔,陈轸先知之也。”

需要注意的信息有:楚怀王想要救韩国以让韩侈感恩,陈轸劝楚怀王打消任用韩侈为令尹的念头,不要救助韩国

《东周》:

“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对曰:“甘茂,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议,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

君曰:“子为寡人谋,且奈何?”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不如背秦援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宝事公。公仲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

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秦惧,遽效煮枣,韩氏果亦效重宝。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德东周。”

需要注意的信息有:

1、这是东周君臣关于宜阳之战的预计和对策:东周君认为秦军攻不下宜阳,因为宜阳有10万将士,数年的粮饷,韩公仲有20万军,此外还有楚国令尹景翠相救韩国;赵累认为秦军能够攻下宜阳,是因为对于甘茂,成功是大功,失败就得卷铺盖走人;秦武王攻打宜阳决策是在秦国大臣和宗室反对下决定的,失败了就是秦武王之耻;

2、东周的对策:赵累建议楚国令尹景翠发兵救援韩国宜阳,从秦国和韩国获取利益:秦国割地煮枣、韩国献财宝。

举秦国之力、历时半年、两次进攻——宜阳之战秦军为何如此艰难

宜阳故城遗址

《秦二》:

秦武王谓甘茂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

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

甘茂至魏,谓向寿:“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

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臣闻张仪西并巴、蜀之地,北取西河之外,南取上庸,天下不以为多张仪而贤先王。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乐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是王欺魏,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遂拔宜阳。

 宜阳之役冯章谓秦王

宜阳之役,冯章谓秦王曰:“不拔宜阳,韩、楚乘吾弊,国必危矣。不如许楚汉中以欢之。楚欢而不进,韩必孤,无奈秦何矣。”

王曰:“善。”果使冯章许楚汉中,而拔宜阳。

楚王以其言责汉中于冯章。冯章谓秦王曰:“王遂亡臣,固谓楚王曰:‘寡人固无地而许楚王。’”

甘茂攻宜阳

甘茂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秦之右将有尉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中以韩穷我于外,是无伐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

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

宜阳未得

宜阳未得,秦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

左陈谓甘茂曰:“公内攻于樗里疾、公孙衍,而外与韩侈为怨,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公不如进兵攻宜阳,宜阳拔,则公之功多矣。是樗里疾、公孙衍无事也,秦众尽怨之深矣。”

宜阳之役楚畔秦而合于韩

宜阳之役,楚畔秦而合于韩。秦王惧。甘茂曰:“楚虽合韩,不为韩氏先战,韩亦恐战而楚有变其后。韩、楚必相御也。楚言与韩,而不馀怨于秦,臣是以知其御也。””

需要注意的信息有:

1、秦武王主动提出攻打宜阳以通周室,甘茂提出联合魏国共同攻打韩国宜阳;

2、甘茂和魏国盟约后,让向寿报告秦武王,并要求秦武王不要先攻打宜阳;

3、甘茂在息壤向秦武王解释为什么不要先攻打魏国的原因:秦武王会听从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建议而让甘茂攻打宜阳半途而废;

3、甘茂攻打宜阳分为两次:第一次攻打宜阳五个月但攻不下;第二次攻打,秦武王因为和甘茂的息壤之誓而让甘茂率领全秦国之军,得以攻下宜阳,即秦国之所以能够攻下宜阳,关键原因在于秦武王“因悉起兵”,以秦国全国之力攻下的。

4、因为宜阳之战时间长、伤亡大,为了防止楚国援助韩国而攻打秦国,秦武王听从冯章假意割地汉中给楚国的建议,换取楚国不救韩,攻下宜阳后秦武王不认账。

5、甘茂因为成败在于宜阳一战,因而下令死战(“以宜阳之郭为墓”),又自己出钱做赏金激励战士,从而攻下宜阳;

6、在进攻宜阳五个月未能攻下时,因为秦军死伤太大,甘茂想要停战,但被左陈劝阻;

7、在宜阳之战中,面对楚国违背和秦国约定而援助韩国局势,甘茂认为楚韩两国并非真心就结盟,彼此提防,不能形成对秦国的威胁。

宜阳的战略位置

战国时的宜阳城,在今河南宜阳县韩城镇东关村一带。今天的宜阳城遗址,南北长1510——2150米,东西宽1630——1843米,总面积约310万平方米。

韩武子的封地原本在韩原(一说在今陕西韩城西南,一说在今山西芮城)。在公元前424年,韩武子从原封地东迁到宜阳建都。《战国策·秦策二》高诱注:“宜阳,韩邑,韩武子所都也。”因此,宜阳是韩国的第一个都城。

从《战国策》东周君的话,也可以看出宜阳的兴盛、繁华:

“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

宜阳的交通战略要地。历史上宜阳是三条重要交通要道的交汇处:

1、两京大道(即长安和洛阳),这是秦国东出之路,也是后世朝代从长安到洛阳的主要路线:函谷关——东南走崤山南麓——雁翎关——宫前乡、河底乡——宜阳——洛阳。这是东西大道。见图

举秦国之力、历时半年、两次进攻——宜阳之战秦军为何如此艰难

两京大道 秦国东出路线

2、秦楚孔道,这是关中和吴楚之路:函谷关——陕县——崤山南麓东下——宜阳渡洛河、伊河——吴楚。这是一条东南向的商旅大道。见图(从宜阳分开,紫色部分)

举秦国之力、历时半年、两次进攻——宜阳之战秦军为何如此艰难

秦楚孔道,关中和吴楚之路

3、晋楚通道:晋南——今三门峡市北岸渡过黄河——陕县——宜阳——楚地。这是一条南北大道,是历史上河东池盐运往南方的商旅之路。见图(从宜阳分开,红色部分)

举秦国之力、历时半年、两次进攻——宜阳之战秦军为何如此艰难

晋楚通道

宜阳在秦国一统过程中的战略位置见图:

举秦国之力、历时半年、两次进攻——宜阳之战秦军为何如此艰难

宜阳在三川中的卫星地图

战国时七国都城和宜阳的地理连线:

举秦国之力、历时半年、两次进攻——宜阳之战秦军为何如此艰难

图中红色和绿色交叉点即为宜阳

综述,宜阳作为具有战略要地的商业繁华大城,是秦国东出一统的战略节点。无论是西进、东出、南上、北下,宜阳都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占据宜阳,秦国掌控进出的咽喉。

《史记》对宜阳之战的记载很简单,基本上就两点:1、宜阳之战是秦武王主动发起的;2、秦武王三年开打,秦武王四年才攻下,花费差不多半年时间。

《战国策》中丰富了细节:东周提议楚国令尹景翠发兵助韩;甘茂在联合魏国攻韩成功后,没有马上出兵,而是先和秦武王进行息壤之誓,以免秦国国内大臣对秦武王的干扰;宜阳之战是秦武王在大臣、宗室反对下强行进行下具有荣辱,甘茂不成功便成仁的一战,是荣耀和建功立业的一战;秦国分两次攻打宜阳,第一次历时五个月,第二次秦军尽出,是秦军艰苦卓越的一战;甘茂以死战命令和自己出钱奖励的方式,激励秦军士气,攻下宜阳;在宜阳之战中,楚国:伊始,楚国景翠出军援韩,受让秦国煮枣和韩国钱财;中期,秦武王采纳冯章建议,假意割让汉中让楚军退军;第二次攻打宜阳时,楚国因为秦武王不认账,不割让汉中,再次出兵助韩。

由此可见,秦国能够攻下宜阳,关键在于:由于秦国多数大臣反对,是秦武王之荣辱所在、甘茂建功立业之战,逼迫秦武王和甘茂坚持大战;楚国和韩国未能形成真正的联盟,对抗秦军。

秦国能够夺下宜阳,才有资格在嬴疾、魏冉时期蚕食东方六国,也才有白起攻占楚国郢都的机会。

欢迎关注历史哨声——为您提供有价值的观点,多元化解读历史!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