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饶市> 正文

3500人战胜了10万人?这个皇帝太喜欢往自己的脸上贴金了

历史记载:在决定天下归属的“虎牢关之战”中,李世民将智谋、勇猛、耐心、果断等各种统帅才能发挥到了极至。最终,统一中国北方,奠定唐朝版图的基础。

战争期间,窦建德率领精锐主力10余万人前来支援王世充,李世民仅用3500名玄甲精兵为前锋增援虎牢关,结果,就大破了窦建德10余万之众。窦建德仅率数百骑逃遁,随后,洛阳的王世充也被消灭,天下的局势完全转向了对唐军有利的一面... ...

3500人战胜了10万人?这个皇帝太喜欢往自己的脸上贴金了

自隋唐以后,历朝历代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史学家都特别喜欢将李世民的“虎牢关之战”挂在嘴边。

我们再次回顾上文的里记载:“在这场战争中,李世民仅以3500名骑兵就击溃了近30倍于这个数字的敌军,一举占领洛阳。”作为老百姓,我们可以将唐朝的虎牢关之战当成传说故事,它既可以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又可以是酒桌上的话题,说说就过去了。

但是,如果军事家想将这场战争作为“以少胜多”的范例,那么,还是洗洗睡吧。

为什么笔者会这么说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笔者认真考证过,通过查阅历史资料,我发现:古往今来的战役中,别说没有火器的冷兵器时代,哪怕是各种热武器纵横战场的近现代战争,一发炮弹能炸死一片的年代,也没有3500人战胜10万人多的夸张战绩。

3500人战胜了10万人?这个皇帝太喜欢往自己的脸上贴金了

于是,笔者开始对唐朝的虎牢关之战产生怀疑。

首先,如果唐朝的史官伪造、歪曲历史,身处千年时空后的我们,根本无从查证;

其次,历朝历代的史官都有替统治者溜须拍马的臭毛病,捏造些祥瑞降世、英雄业绩,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最后,败者没有资格留下历史,李世民是大赢家,所以,他想将自己抬高到什么程度,旁人根本无权干涉。

只是可惜了,那些相信了神话的后世军事家,不顾士兵的性命,去重演李世民的大胜,焉有不败之理?还好,在唐朝之后的一千多年里,军事家们均能冷静看待李世民的虎牢关之战,他们没用手下士兵作为筹码开玩笑,去模仿李世民的丰功伟绩。

3500人战胜了10万人?这个皇帝太喜欢往自己的脸上贴金了

这里,我们不妨回到那场战争之中,看看虎牢关之战的当事人李世民、王世充和窦建德的真实战斗力。

前文我们说到,李世民的军事水平是不真实的,《唐书》中李世民的军事能力是没有什么参考价值的。在李世民围困洛阳时,他手下的唐军已人困马乏,毫无士气,每天都有许多唐军临阵脱逃。以李世民的能力,竟拿手下的逃兵无可奈何,可见,当时的情况非常严重。最终,为了稳定军心,李世民不得不下令:“敢言班师者,斩!”这才控制住了手下的士兵。

在所有话本小说中,王世充通常以反面人物的形象出现,一副阴险狡诈小人得志的嘴脸。的确,此人在史籍中的风评也很糟糕,所以,后人难免会低估王世充的军事能力。实际上,他可不是平庸之人,他是隋朝末期为数不多有实力扫荡群雄的军事天才。李密够强大吧?但是,他败在了王世充手里,仅从这一战,就能看出王世充绝非泛泛之辈。

而窦建德虽然出身草莽,但是,他有一身儒将之风,从不滥杀无辜,且胸怀大志,可以说,他的军事才能是不容置疑的。在虎牢关一战之前,窦建德在战场上罕逢败绩。河间七里井一战中,窦建德以2000兵力打赢了30000敌军,击败了薛世雄,此战,直接奠定了窦建德的霸主地位,使其成为了河北地区势力最大的义军。

所有,我们按照这种思路分析,李世民胜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3500人战胜了10万人?这个皇帝太喜欢往自己的脸上贴金了

然而,这场战争的结局让人瞠目结舌,李世民连克两敌,活捉了王世充和窦建德。现代史学爱好者们对这场战争反复分析,始终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实际上,决定战争走向的,除了硬实力外,还有一些偶然因素。

李世民命令士兵将战马留在河渚,让窦建德轻敌出战。窦军果然中计,全军出击,在岸边设下阵势,准备进攻。直到中午之前,窦军严阵以待,水米未进,饥渴不堪,窦建德下令休息时,所有士兵都抢着去河边河水,场面一片混乱。

李世民趁着这个机会,命令唐军进攻,直接来了场“斩首行动”,突袭窦建德的大本营。此时,窦建德的主力都挤在河边喝水,来不及救援,让李世民一举得逞。窦建德命令士兵休息时,来到军帐中准备与群臣商议战事,当唐军杀来时,窦军自乱阵脚。

于是,在逃亡的过程中堵住了营门,窦建德连忙下令让士兵们打开通道,让骑兵回防,但是,此时的时间已来不及了,唐军已杀入了营地。窦建德只能带领亲兵且战且退,结果,被唐军活捉,李世民大获全胜。

3500人战胜了10万人?这个皇帝太喜欢往自己的脸上贴金了

这些偶然因素真的是李世民战胜的原因吗?我们不得而知。我们能够看到的史料,都被李世民或唐朝的史官或多或少地修改了,所有,我们看到的历史有几分真实性呢?面对这种虚假的历史,我们无法找到真实的原因。

既然,我们不能从史籍中找到原因,那么,我们不妨换个角度,从客观因素来分析一下。

从兵力上来看,唐军共有50000人马。当然,战场上不能对敌军透露真实数字,李世民对外声称自己有80000士兵。同样的,夏军号称30万,而他们真实的兵力应该在10万左右。郑军号称10万,他们的真实兵力只有3万。

由此可见,李世民在战场上处于绝对的劣势,由于,李世民必须兵分两路,将主力投入到洛阳战场上,所以,李世民真正能带走的骑兵,只有3500人左右。

所以,笔者认为,李世民之所以能够打赢,靠的不止是这3500名骑兵,虎牢关的战场上很可能有另一只唐军,甚至虎牢关之战的总指挥另有其人!

最终,在李世民登基后,篡改了历史,将虎牢关的胜利全部归功于自己。

3500人战胜了10万人?这个皇帝太喜欢往自己的脸上贴金了

我的依据是这样的:

身为一个指挥官,面对这样的战争,势必会进行一番统筹规划,而规划的内容包括了外交、军事、政治、经济种种因素,绝不可能是片面的、局部的进行这场战争。在这个时候,对唐军有绝对指挥权,且有能力掌控全局的,只能是一个人,他就是皇帝李渊,此时的李世民还太嫩。

而李世民的3500名骑兵,只不过是主力之外的“奇兵”,有点像是“特种部队”,执行特殊任务。所以,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李世民敢用3500兵力挑战10万敌军,不是他热血上头,而是因为:正面战场上有人牵制住了敌军主力。

那么,正面战场上指挥唐军的是何许人也?李元吉吗?可能性不大,此时的李元吉正在洛阳战场上指挥围城,分身乏术。唐军主力在哪里呢?我们不得而知,因为,李世民为了独吞战功,已将正面部队的细节给“修”掉了。

笔者分析,正面部队可能有很多路,起码有东、西两路:

东路的将军是屈突通,西路线的将军是窦抗或是他的哥哥窦轨。谁是唐军的主帅呢?正是被李渊抽调到洛阳的李建成。此时,李建成已是太子,他没有居功的理由,所以才会将功劳推恩给其他将军,以至于,在后来的封赏中找不到他的名字,这段历史也就隐没在了字里行间之中。

3500人战胜了10万人?这个皇帝太喜欢往自己的脸上贴金了

值得庆幸的是,笔者的分析能在史料中找到一点蛛丝马迹:

“武德三年七月,李渊命令李世民率领八万唐军进攻王世充,与此同时,派出使者对窦建德展开外交工作,希望窦建德不插手唐军与郑军之间的战争。李世民抵达洛阳后,王世充向窦建德求援,窦建德一边答应了王世充,一边要求唐军撤兵并返还王世充的土地。

李世民不予理睬,并且,扣押了窦建德的使者。武德三年十一月,窦建德挥师南下,李渊受到线报,立即派兵偷袭洺州,进攻窦建德后方。次年四月,窦抗率骑兵3000,抵达东都支援唐军,窦轨率巴蜀兵进攻王世充。”

从这段记载我们能看出,从窦建德打算支援王世充后,唐军就已做好了万全的准备。李渊正是整场战役的总指挥,所以,才会在虎牢关之战胜利后,传信给李世民道:“听说窦建德已被你俘虏”,“指挥的人虽然是我,但平定窦建德的功劳却是你的”。这话说的再明显不过了。

所以,年仅二十四岁的李世民,不过是整场战役中的一枚棋子罢了。

3500人战胜了10万人?这个皇帝太喜欢往自己的脸上贴金了

千百年来,许多史学爱好者将虎牢关之战当作李世民指挥得当的结果,这其实与真实的历史是不相符的。倘若,没有正面战场上的东、西两路部队的夹击,仅靠李世民的几千骑兵,早就被10万夏军生吞活剥了。试想那可是10万大军,每人吐一口唾沫就能置李世民于死地。

而且,前文我们也分析过了,唐军的士气空前低落,而窦建德的士兵士气高昂,这样的气势怎能打出以少胜多的胜利呢?

并且,在《旧唐书窦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世民帅轻骑先进,大军继之”,这也说明指挥全军者绝非李世民本人。既然,李世民不是这场战争的总指挥,那么,将击破窦建德的功劳全部算在他身上,这未免就有些不公平了。

最终,我们可以通过反证、旁证以及对整个战局的客观分析,都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虎牢关之战绝非李世民一人之功,而是唐军统帅们的集体努力。

3500人战胜了10万人?这个皇帝太喜欢往自己的脸上贴金了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神话统治者,在封建时代的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我们只需客观地对史料展开分析,就会发现里面漏洞百出。李世民既然篡改了虎牢关之战,那么,其他战争当然也难逃其毒手,所以,我们看到的有李世民参与的战争可能都偏离了史实。

以至于,真实的李世民是否是个“英明神武”的圣君,这一点就非常值得怀疑了。

参考资料:

【《旧唐书》、《资治通鉴》】

本文作者:山川文社(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5250072013111820/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