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饶市> 正文

自汉以降,为什么游牧民族越来越难打了?原因历史书不会告诉你(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在古代的各个朝代,都存在着这么一个不成文的现象,民间可以自由流通各种长矛大刀等武器,比如杨志就拿着祖传的宝刀到街上售卖,但是却没有人敢拿甲胄当传家宝,民间没人持有甲胄,也没人敢去私自铸甲。

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呢,原因也挺简单,因为民间持有刀枪剑戟官府不怎么管,但你要家里发现甲胄了,那基本就是死罪,判轻点也是流放。就算改朝换代了,新的官府面对甲胄的管控,也极端严格,长此以往,民间基本上就见不到甲胄了。

这一现象在各种古代的演义小说、现代的电影电视剧中也都能看到,比如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后,一人打了一把牛气哄哄的兵器,各种武侠小说中也是各种屠龙刀、倚天剑,难见关于甲胄的描写。

自汉以降,为什么游牧民族越来越难打了?原因历史书不会告诉你

其实在实际作战中,甲胄的重要性是远远大于兵器的,因为兵器是拿来杀人的,而甲胄是拿来保命的,你只有自己先活着,才有机会杀死敌人。

理论上来说,一个戴甲的士兵,能够单挑5个没带甲的敌人,甚至还能在自己不受伤的前提下,将对方全都干趴下,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理论,我埋个伏笔,下文会提到。

在电视剧中经常能看到一个武林大侠拿着把剑飘过来飘过去,就放倒了一大片甲胄穿戴整齐的官军士兵,这种场景是一点也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所以在古代,从国家层面来说,甲胄的制造工艺以及规模化生产流程都是战略级的重要技术,这就类似于现在的原子武器、导弹、核潜艇等武器,搁哪个国家都是大国重器,战略级武器,各个方面都会受到严格保护。

其实在甲胄上说这么多,主要就是为了引出本文要讨论的题目——为什么自从汉朝之后,游牧民族越来越难打了?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很有意思。

自汉以降,为什么游牧民族越来越难打了?原因历史书不会告诉你

1

在先秦,未见游牧民族大肆肆虐中原的记载,战国时代中原七国杀得人头翻滚、血流遍地,也没见游牧民族趁虚而入,这不是他们不想来,而是根本还不具备那个实力,被北方的诸侯国死死地挡在了长城外。

游牧民族第一次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是汉朝时期,北方匈奴对汉朝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还一度压得汉朝低头和亲、忍辱筹谋。

汉朝整整积累了三代人的力量,到了汉武帝身上,举国之力,不计代价地狠打匈奴,才最终消灭掉横亘在帝国北方的这个祸患,汉武帝打完匈奴,国内也是民生凋敝,损伤巨大。

汉朝这个成绩,比起战国时代,貌似不太行,但是跟他后面的那些朝代比起来,则绝对是牛闪闪的存在。

两汉发展了四百多年到了东晋,中原王朝第一次被游牧民族全面攻破,中原王朝被迫衣冠南渡以求生存。

自汉以降,为什么游牧民族越来越难打了?原因历史书不会告诉你

魏晋南北朝乱了300多年,最后产生了胡汉杂糅的隋唐帝国。到了宋朝的时候,则是被北边的游牧民族压着打,最后以至亡国,神州陆沉。

放在两千年的大历史里面,明朝短暂中兴了一下,但又被东北的渔猎民族入主中原,直至近现代。

这么一圈看下来,很容易有一种感觉,那就是中原王朝越来越不行了,也可以说是游牧民族越来越难打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网络上有关讨论也很多,有说是文化传承出了问题,有说是郡县制的体制问题,还有用结果反推原因的马后炮式分析——因为中原帝国强大了,所以游牧民族必然也会抱团。

这些解释都有一种隔靴搔痒之感,没有触及本质。问题的本质到底在哪里呢?

2

有一个很容易被人忽略的东西,那就是科学技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科学技术是近现代才有的东西,只存在于我们最近几百年的历史。其实科学技术一直都存在于人类世界,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而古代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够领先世界,也是因为我们的科学技术领先世界,在秦汉时期和游牧民族的对抗中,就是因为我们的科学技术比较先进,所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华夏民族从上古时代,就率先走出采集游牧时代,进入农耕时代,被解放的生产力大大的促进了人口的增长,社会的物质富余也足够养起一定数量的“有闲阶级”,这些“有闲阶级”平时就会思索家国大事、自然科技,于是产生了很多思想著作和生产技术,夏朝就有了易经和指导人们种田的24节气,商朝就有了非常成熟的青铜器冶炼技术。

自汉以降,为什么游牧民族越来越难打了?原因历史书不会告诉你

我国商周时期青铜器 — 西周妊簋

到了东周战国时期,由于各国之间战乱不断,大大促进了冶炼技术的发展,我国青铜器的冶炼技术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那个时代,产出了20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寒光闪闪的越王勾践剑,以及当时名动天下的秦国弓弩,还有很多著名的铸剑师。

其实除了上文提到的甲胄,弩在古代也是管制兵器,民间可以持有弓,因为弓这个武器,使用成本比较高,要练到有准头、有杀伤力,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民间一般用来打猎。

而弩则是高效率的杀人利器,装填快、使用简单、易训练,一个没接触过弩的人,紧密训练一天,就可以熟练掌握了,在古代弩都是装备给军队的制式兵器,高效率杀人武器,管制兵器。

弩曾经两度传入欧洲,但其高效的杀伤力,让欧洲人一度恐惧到这是恶魔的武器,受制与生产技术与文化观念(中世纪的欧洲都推崇骑士之间光明正大的对决,拿弩这种武器相当于开挂,这种“外挂”遭到鄙视和封禁),一直都没有传播开来。

而弩以及戟,在秦朝时期就已经进入了规模化流水线生产,相关零件甚至达到了通用的水准,可以在不同的弩架、戟架之间互换。这一点在央视纪录片《复活的军团》中有详细介绍,感兴趣的可以去看下。

自汉以降,为什么游牧民族越来越难打了?原因历史书不会告诉你

兵马俑中出土的秦国弓弩

秦朝已经能流水化生产弩、戟等各种兵器了,可是当时中国周边的游牧民族过的依旧是茹毛饮血的生活,没有成型的社会生产体系,更遑论青铜器生产、连弩等当时的“高新科技”了。

3

匈奴没有冶铁技术,连青铜器也不知道怎么炼制,所以拿来打仗的兵器很差,箭大部分都是用木料削尖的箭头,至于甲,则只有少量用牛羊马的皮革鞣制的皮甲,防御能力及其有限。大部分的士兵都是布衣上阵,不着片甲。

而中原军队士兵,箭是铜箭头或者铁箭头,兵器也都是青铜或者铁的,甲有皮甲,还有青铜甲甚至是少量铁甲,这种装备相比匈奴是碾压级的存在。

匈奴的木制箭头很难穿透汉军配备的皮质盔甲和铁甲。而相反的,汉军的铁箭头,想要穿透匈奴的皮革盔甲和布衣服,却轻而易举。

这种巨大的差距,就是我们现在提到的“武器代差”,先秦时期中原王朝的军队与游牧民族的军队之间本就存在武器代差,到了汉朝时,冶铁技术的出现与发展,更是拉大了这种代差,所以汉朝有底气喊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样的狠话。

卫青、霍去病扫荡匈奴王庭,班超三十六骑平西域诸国,李陵仅凭5000步卒就可以和匈奴8万对抗五天五夜,还伤亡对方一万多人。这些成绩,放到后来的宋朝、明朝,简直想都不敢想。

自汉以降,为什么游牧民族越来越难打了?原因历史书不会告诉你

在这种情况下,秦汉军队打匈奴军队就像一群狼进攻一群羊,汉军不仅有尖利的武器,还有厚实的盔甲。

这就跟几十年前美军打海湾战争很像,巨大的代差,碾压式的作战。

司马迁在史记里面记载,西域之地人“不知铸铁器”。西汉末年,大将军陈汤远征2000多里,擒斩匈奴单于,立下盖世奇功。后来回到长安做官,有次皇帝问他:前线有部队跟乌孙国的军队打仗,战斗很激烈,我们该不该派兵支援?

陈汤当时就说:“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

这就是典故“一汉敌五胡”的来历,这也是上文提到的,为什么说理论上来讲,一个戴甲的士兵,能够单挑5个没带甲的敌人。

这是陈汤在跟胡族长期作战中总结的经验,是经过实践总结得来的数据。

陈汤除了总结出这个数据,还分析了原因,汉兵为什么能一个打五个呢?陈汤说:“(胡人)兵刃朴钝,弓弩不利。”这就是我们我们上文分析过的原因,中原王朝相比于匈奴游牧民族存在武器代差,可以轻松碾压他们,做到一个打五。

但这还没完,因为陈汤补充了一句——“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陈汤距离武帝剿匈奴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快百年,陈汤说匈奴如今“颇得汉巧”,但汉兵打匈奴,还是能一个打三个。

比起以前一个打五个,现在只能一个打三个了,说明汉军与匈奴之间的差距缩小了,匈奴“颇得汉巧”,意思是汉军以前取得巨大优势的武器、盔甲等技术,匈奴如今也习得一二了,比如把弓箭的箭换成了铁头,皮甲制作效率提升,越来越多的士兵能够穿甲了,带来了整体战斗力的提升。

自汉以降,为什么游牧民族越来越难打了?原因历史书不会告诉你

4

匈奴是如何习得“汉巧”的呢?这里面涉及到一个现象——技术扩散,《道德经》里面有句话叫“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用现在一句话来说就是“世界是平的”,先进技术总是会不停的从先进地区往落后地区传播。

保有先进技术的一方,会想方设法严格保密,学习技术的一方,则会绞尽脑汁偷师学艺。在这种互相的拉锯中,放到巨大的时间跨度下,双方的差距最终还是会拉平。

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残酷的古代生存竞争中,周边的民族也一直都在学习和进步。

中原的技术向游牧地区传播,有各种方式,商人走私、被俘虏的将领和工匠的传播,造纸术传到西方,就是因为在怛罗斯之战中,有几个会造纸的工匠,被阿拉伯军队俘虏,因此传播开来。

中原是科学技术的引领者,周边的游牧民族是学生,引领者就是搞创新的,但任何一项技术,其从0到1的创新过程都是无比艰难的,充满试错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学习却要简单的多,直接把人家造好的轮子拿过来用就行了。

所以中原很难一直保有技术优势,在不断地技术扩散下,中原王朝与周边游牧民族的技术差距越来越小。

到了宋朝时期,两者的技术水平就基本拉平了,中原王朝相比游牧地区的技术优势,已经基本不存在了。宋朝有强悍的布人甲,堪称古代甲胄防御力的巅峰,但是北方的金国有更强大的铁浮屠,就是那个时代移动的坦克,缺马的大宋也是很无奈。

自汉以降,为什么游牧民族越来越难打了?原因历史书不会告诉你

铁浮屠效果图

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骑兵,也是有大批的重骑兵队伍,加上披轻甲的轻骑兵,用弓弩,相比于中亚东欧的军队,在技术上也很有优势。

所以讲到这里,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了,这种自然性的技术扩散与传播,导致中原王朝在对游牧民族的作战中,优势越来越小,游牧民族除了向中原学习科学技术,还在不断地学习文化制度,最后也组建起封建国家机器,此时中原对游牧,基本就势均力敌了,如果这个时候中原王朝再搞党争、窝里斗,基本就是神州陆沉的结局了,宋明都是这样。

尾声

最后再说一个有意思的点,在网络上兵器甲胄爱好者群体里面,去年曾热烈讨论过一个话题,为什么中原的冶铁炼金技术发达,矿藏也更丰富,反而后面造出来的刀剑没有日本倭刀那么锋利有质感。

大家七嘴八舌,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还是日本人有工匠精神,不然造不出这么好的刀。

其实制造锋利的刀剑,这在我们秦汉时期就已经玩完了,战国时期出现了“干将”、“莫邪”这种宝剑,青铜剑和普通铁剑在它面前一碰就折,说明中国那时候已经可以冶炼硬度极好的钢了。

为什么后面中国不发展锋利的武器了呢?因为我们的甲胄太发达了,造甲需要一个很长的产业链,还要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秦汉之后,得益于大一统的行政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我国的造甲行业越来越发达,到唐宋时期达到巅峰,明光铠、布人甲都是古代甲胄的巅峰,这时候你拿再锋利的刀子去砍也没用,结果都是卷刃,只能用大锤、斧子(斧子在宋朝时一度很流行)、大背刀去砸,让人家内伤,才能造成伤害。

自汉以降,为什么游牧民族越来越难打了?原因历史书不会告诉你

大宋步人甲,武士刀来砍吧,动一下算咱输

而日本岛国小民,缺人力、缺物力,没法大规模造甲,也造不出什么好甲,战国时代日本大名的甲都很简陋,只能护住躯干部分,而且造个甲不容易,所以他们的甲都被搞成了张牙舞爪的样子,比较中二。

至于日本的剑客浪人武士,身无片甲,都是拿把刀直接就上去砍。

由于缺乏甲的防护,这个时候持有锋利的武器就比较有优势了,能大大提高伤害程度,提高杀人效率,于是就有了工匠,有了被日本奉为“国宝”的倭刀。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