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饶市> 正文

粽子历史探源(粽子最早叫什么名字)

端午节的招牌美食粽子起源更早,有一个祭神专用品——官民生活食用——端午节节庆特色食品的演变过程。

最初祭祀屈原的还不是粽子。屈原投江以后,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传说当时人们用竹筒装大米投入江中,竹筒米后世演化成为竹筒饭,而不是粽子。足见祭祀屈原最初还不是糯米“籺”子,更不是粽子。《初学记》有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长江流域才有了“艾叶粽”,其后也才有了艾叶粽专门用于祭祀屈原的礼俗。

很多人常把传统美食粽子的产生归于祭奠屈原投江而来,其实,粽子在屈原之前就已存在很久了。最早粽子称“槲包”、“角黍”“籺”(南方),长条形,槲包为两扇并联,是敬神的专用祭品。豫西尚有“槲包”延续下来,南方的粽子也还保持着长条形。

人类学家研究,大约在50万年前人类发明用火熟食时还没有炊具餐具,于是用树叶包裹食物(草本籽实、谷类)放在火中烤煨后剥叶而食,这是粽子最早的雏形。其后经过40万年的漫长演化,人类进入石烹时代,先人们已知道在地上挖坑,坑中垫上新鲜兽皮,再注入水,然后投入烧烫的石子使水沸腾,将植物叶子包裹的食材投入其中,利用热传导远离煨熟而食。

在烧烤和石烹树叶包裹植物籽实的实践中,经过数以万计的选择与淘汰,中国人的祖先最终发现并选定了槲抱树的叶子。槲叶真是无以替代的食物包裹材料,它叶脉纤维密实,厚实如布,具有其他植物叶子无可比拟的耐磨损效果,可以反复使用多次。

槲包包的是糯小米,秦汉之前还主要作为敬神的祭品,鲜见于军粮,后世由军队逐渐扩散到民间。传到南方出现了同样式的“籺”,也主要用于祭神。唐代中原出现三角形“角黍”,适用于民食,祭神还是长条状“槲包”,以此拉开了人神间距离。

粽子是在晋代被正式定为端五节食品的,当时还不叫粽子,也就是人神共享——供品过七日以后人可以食之。中原夏至祭祀与百越端午祭祀由此走向统一。西晋的周处《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就是茭白)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黏黍一名‘粽’,一曰‘角黍’。”“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可见到晋代角黍与粽子还是有区别的。后世也将“菰叶裹黍米”的食物称“菰黍”。两晋以后粽子得以在大江南北官绅阶层广泛传播。这也反证粽子无关于祭祀屈原。

粽子最初仅流行于官场。唐朝时期,“端午节”当天中午,唐玄宗李隆基在上阳宫举行盛大国宴庆祝,席上摆有多种粽子,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可见食材是糯大米了。唐玄宗还赋《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其中“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的句子可资佐证。唐时长安市面开始出现售卖三角形粽子店铺,角黍还是包糯小米。这说明粽子传入民间了。唐韦巨源《食谱》记载有西安的蜂蜜凉粽子,就是剥开槲叶,拿糯小米团蘸着蜂蜜吃。可见唐代吃角黍开始成为一种风靡朝野的时尚。

没有槲叶,没有糯小米的地方,各种替代品应运而生,包式食品也大行其道。但是,槲包、角黍仍被尊为上品。苏轼《南歌子》就有“菰黍连昌歜”的词句,菰黍就是糯小米粽子。足见北宋时期在南方稻作区的扬州,糯小米粽子以稀为贵,成为当时当地名贵糕点;吃粽子一定要吃菰黍,流露出彼时上层社会精英崇尚传统的一种情怀。

盛唐时期,粽子经由来大唐留学的学生先后传入日、朝、韩等国。

秘鲁人在圣诞节是一定要吃粽子的。粽子也是印第安人的传统食品,他们用香蕉叶包粽子,食材主料则是玉米粉和菜豆。人类学研究认为,有三支中国族群曾在一万五千年前通过白令海峡、一万年前通过白令海峡、商代航海先后迁徙到美洲,华夏早期文明可能由此扩散到美洲。我相信那异域的古老风俗来自于中国。

深受华夏文化影响的越南、缅甸、泰国、老挝等东南亚国家都有粽子,而在东南亚的菲律宾,那里的粽子也是长条形的,形状与槲包、籺极其相似,风味则与我国浙东的粽子相同。

为了人神有别,唐代民间食用的粽子仍然是包裹成三角形,并开始用糯大米,而且有了“粽”的名称。由于不是所有地方都产槲叶,替代物应运而生,竹笋衣、箬叶、荷叶、芭蕉叶包裹的粽子逐渐被利用,还陆续出现圆柱形、方形、多角形、锥形等形状的粽子,馅料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也极大地丰富起来,如红豆、花生、大枣、蛋黄、腊肉、龙眼等各色馅料粽子先后问世。味道除了原味之外,还有甜、咸、水果味的。不同地域略有差异。

值得一提的是,粽子加工至熟的厨艺是煮蒸合一的。现在的电饭煲做米饭归于煮蒸合一的厨艺类。

现代,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将长条状的粽子仍称“籺”。在广东茂名,“籺”还是远近闻名的地方名吃。到了清代中原官方仍称其为“角黍”,豫西山区老百姓至今还叫“槲包”。

“籺”还以另一种面貌在中国北方被沿袭下来。当地农村用冷面皮或烫面皮包的韭菜、苋菜、南瓜馅的“菜籺子”,现在有了荤籺子,如牛羊肉籺子。籺子有条形、大饺子形等形状,有些地方叫作“菜蟒”或“菜角子”,更多的是把籺简化作“盒”“合”,时间久了,人们也就习以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