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饶市> 正文

古人守孝 | 守孝为什么变成了花式比惨?

古人守孝 | 守孝为什么变成了花式比惨?



儒家经典《中庸》里说:“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大地上战火纷飞,诸国林立,百家争鸣。

孔子所推崇的守三年孝,缺乏统一推行和强制实施的客观条件。

但自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借助政治力量坐稳了学界第一把交椅。


古人守孝 | 守孝为什么变成了花式比惨?


“三年之孝”随之大行其道,成了上到皇帝、下到平民都需要严格遵守的礼法。

“圣朝以孝治天下”,皇帝也不例外,自然要身体力行,做出表率。

老皇帝刚去世,继承他皇位的儿子就有两件大事要做:一是先皇丧礼,二是自己登位。

如果登位前要成婚,须得皇太后下令,先办婚事,然后发丧,才不违礼。

否则,即使是皇帝,如果在孝期内举行婚嫁喜庆之类的事,也会被全国人民的唾沫星子给淹死。

再说皇帝之下的官员。

甭管官做得有多大,地位有多高,父母去世都要告“丁忧”——回乡守孝三年,三年后才可陈请复职。

若未及时提出告假返乡,御史可马上对此进行弹劾,严重者甚至会处分到“永不录用”的程度。

其实别说御史,大环境如此,若不回乡守孝,走到哪都要被人戳着脊梁骨骂。

但忠孝忠孝,忠在孝前,若国家有需要,可由皇帝下诏,移孝作忠,予以慰留,这样的情况则不返乡。

官员若是已归乡守孝,丧服期未满,而国家又有急难之事需用人,也要皇帝下令特别起用。

这是与丁忧随行的另一种制度——夺情起复。夺其哀情,令其复职。

丁忧是件苦事,不是我们看上去的辞官回家守孝那么简单。

在衣食住行方面,它都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规矩,各个朝代情况基本差不多。

比如说:

衣——要披麻戴孝,不可穿红着绿。

食——最初三天不吃东西,以表示伤心没胃口;三日后,也不能大快朵颐,得粗茶淡饭,且不许饮酒。

住——不睡在家里,而是在坟旁结庐而居,“晓苫枕砖”(睡草席,枕砖头)。

行——出入不走正门,上下不由中阶。

此外,丁忧者不参加任何喜吉活动、不可嫁娶作乐、不能过夫妻生活,不能听音乐、过年不能贴新联......

守孝期间,科举也是不能参加的。否则,一旦被查出来,这辈子就算完了。

上边如此,下边小老百姓更是如此。

比如这个三年内不得婚娶,如有特殊情况,必须在百日之内操办,为“借孝”。

宋以前,绝大多数官员对守三年孝的丁忧之制十分忠诚。

如汉代提倡孝道,《汉律》明文规定,子不为亲行三年丧者,不得选举为官。

而汉代的选官制度察举制的常科中,“孝廉”也是最重要的一科,这“孝”即孝敬父母。


古人守孝 | 守孝为什么变成了花式比惨?


“孝廉”一科,得才最多,名人极众。

举个例子:

据《后汉书》记载,建武(东汉光武帝刘秀年号)末年,被推举为孝廉的韦彪,就是个在当时人看来极具孝道的孝子——

居丧的三年中,他“不出庐寝”;三年后,“羸瘠骨立异形,医疗数年乃起”。

也就是说这三年的守孝,韦彪都瘦得脱了形,治了好几年才恢复健康。

虽然现在看来,这种自苦多少有些匪夷所思,但当时的人们觉得很感动。

这样的事迹,无论真心几何,都足以令十里八乡的人称道,被冠以“孝”的美名,获得出仕的机会。

把孝作为考核标准,“举孝廉”,大家自然严格遵守“丁忧”规则,挖空心思表示自己的孝。

然而,在名利的驱动下,守孝沦为“比惨”,不也可以料想吗?

父母在世时,孝才落得到实事上;父母去世后,即使比惨赢了,对父母而言,有意义吗?

而且,古人不也常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为了守孝把自己弄得凄凄惨惨,父母不心疼吗?

由此看来,孝顺的关键点,怎么着也不是守孝期间的花式比惨吧?

所以到了后来,这守孝的味儿,果真变了。

编辑 | 筱芳

图片 | 网络

古人守孝 | 守孝为什么变成了花式比惨?


本文作者:脉承视角(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0805459877560843/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