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饶市> 正文

建文帝朱允炆:手握百万雄兵,为什么败给了没有一城一池的朱棣?(朱棣朱允炆)

1398年6月,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挂了,随之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史称建文帝。

刚登基,朱允炆就想轰轰烈烈地干几件大事一一一革除朱元璋弊政、削夺藩王实力、加强中央集权,以期巩固自己的帝位。

这有错吗?分明没有,因为这正是皇帝该干的事。不过,其中他却遇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这个对手就是自己的四叔一一一燕王朱棣。

按理,彼此朱允炆手握百万雄兵,而朱棣远在藩地北平,只有800护卫,朱允炆要想灭掉他犹如踩死一只蚂蚁。

可结果却是,朱允炆的百万雄兵不但没能灭掉朱棣,反而被他带领的800护卫成功逆袭,最终还对其取而代之。

那么,朱允炆为什么会完败?朱棣又是怎么逆袭的呢?其实,双方你来我往、斗智斗勇,扒开真相,个中情节比一部大戏还精彩!

建文帝朱允炆:手握百万雄兵,为什么败给了没有一城一池的朱棣?

朱允炆影视剧照

儒雅朱允炆

让我们先勾勒一下朱允炆的形象,然后再深入。《明史》载:

帝生颍慧好学,性至孝。年十四,待懿文太子疾,暂夜不暂离。更二年,太子薨,居丧毁瘠。

意思是:朱允炆生来颍慧好学,性情特别孝顺。十四岁那年,父亲懿文太子(朱标)患病,朱允炆侍奉汤药不离左右。过了两年,朱标病逝,他悲伤之极,身体因此虚弱。

毫不含糊,朱允炆年轻、儒雅而又孝顺。所以朱元璋安抚他说: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一一一你真是孝顺,都顾不上想我了一一一祖孙之情跃然纸上。

这是一个温暖的画面一一一在朱元璋看来,身后由皇太孙即位,一切顺理成章,只要朱允炆朝着他既定的路线走下去,或许就会成为大明朝的第二位英主。

不得不说朱元璋是有底气的:取消丞相制,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九子戌边,对南京形成拱卫之势;老百姓劳作在田间地头,如果不闹灾荒,基本可以满足生活所需

但朱元璋漠视了一个问题。

因为,这只是他的强权意志下的乌托邦构架,换句话说,并不适用于朱允炆,相反,这一切在朱允炆看来,等同横亘在面前的高山,若要承袭下去,就必须痛下决心。

为实现这个宏大的目标,朱允炆该怎么做呢?接下来,一场史诗级的对决便开始了。

建文帝朱允炆:手握百万雄兵,为什么败给了没有一城一池的朱棣?

朱允炆影视剧照

一道诏令和一项奇特的人事任命

《明史.成祖一》载:

三十五年闰五月,太祖崩,皇太孙即位,遗诏诸王临国中,毋得至京师。

意思是:洪武三十五年五月,朱元璋驾崩,朱允炆即位,各地藩王纷纷前往南京奔丧,但在途中却接到遗诏,诸王不得入京,就地返回封国。

明眼人都能看出,这并不是朱元璋的遗诏,而是朱允炆为防止诸王抵京后,犯上作乱采取的一项应急措施,旨在杜绝藩王聚拢,威胁到自己的皇位。

这个细节耐人寻味:拒绝藩王进京吊丧实在残忍,还明确传递了一个信号,对他们必将采取某种行动,同时显得朱允炆很不自信。

朱允炆欲盖弥彰,为日后与朱棣的对决埋下了第一枚导引头。

建文帝朱允炆:手握百万雄兵,为什么败给了没有一城一池的朱棣?

朱元璋影视剧照

与此同时,朱允炆又宣布了一系列奇特的人事任命。《明史.卷四》载:

三十五年六月:兵部侍郎齐泰为兵部尚书,翰林院修撰黄子澄为太常卿,同参与国事;秋七月,召汉中府教授方孝孺为翰林院侍讲。

让我们解读一下这项人事任命:齐泰从兵部侍郎升任兵部尚书,倒也无可厚非,不过,之前他从无带兵和治军经验;

黄子澄从翰林院修撰一跃成为太常卿,并参与军国大事,这太不寻常了,完全是喷气式爬升,说明朱允炆对其格外信任;

汉中府教授方孝孺从地方直接进调中央,笔者猜想,除个人学富五车之外,应该早在朱允炆的计划之内。

这三个人和朱允炆一样,具有儒雅格风,也基本构成了治国理政的核心班底。

朱允炆的三个老师情操高尚、铁骨铮铮,笔者毫不怀疑,不过,这项人事任命却向外界宣告了他的执政风格一一一文弱似的乌托邦。

就这样,朱允炆为日后埋下了第二枚导引头。

建文帝朱允炆:手握百万雄兵,为什么败给了没有一城一池的朱棣?

齐泰画像

朱棣奉上的大礼

朱元璋大丧期间,齐泰和黄子澄就向朱允炆进言,力主削藩一一一为这事,当年朱元璋曾问过黄子澄:诸叔各拥重兵,何之制之?,黄子澄不假思索地回答:以汉平七国事为对。为此,朱元璋对他大加赞赏。

谈到细节时,黄子澄说,既然要削藩,就应该从势大的藩王入手,特别是朱棣,因为燕王志大,杀一儆佰,或可事半功倍。

然而齐泰却主张,先灭弱小,用震慑迫使强藩屈服,瓦解他们的斗志,让其主动上交兵权(三护),或重新听封,即把权力收归中央。

朱允炆的态度呢?

泰、子澄密劝帝除王、帝未决一一一优柔寡断,迟迟拿不定主意。

如果说朱允炆错过了这次机会,那么接下来,朱棣的一项决定无异于给他送上了一份大礼。《明史.朱高煦传》载:

及太祖崩,成祖遣仁宗及高煦入临京师。

意思是:朱棣接到诏令后,无奈地返回封国,但为表达自己的哀痛,安排三个儿子,朱高炽(仁宗)、朱高煦、朱高燧入京吊丧。

这等于质子入京,所以齐、黄二人极力主张扣下三兄弟,断掉朱棣的某些念头。

这一次,倒是朱棣给自己埋下了一根万分凶险的导引头。

建文帝朱允炆:手握百万雄兵,为什么败给了没有一城一池的朱棣?

朱棣影视剧照

朱允炆的态度存疑

在朱允炆犹豫不决之时,徐辉祖(朱棣内弟)再添一把火。《明史记事本末》载:

辉祖察高煦有异志,密奏曰:三甥中,独高煦勇悍无奈,非但不忠,且叛父,他日必为大患。

不用解释吧!徐辉祖作为朱高煦的亲舅舅眼光毒辣,身具识人之明,而且坚定地站在朱允炆一方。其潜台词不言自明,剑指幕后朱棣。

朱家三兄弟呢?《明史.朱高煦》载:

舅徐辉祖以其无赖,密戒之。不听,盗辉祖善马,径渡驰归。

意思是:徐辉祖见朱高煦游手好闲,品行不端,便暗中告诫他,朱高煦不听,还偷走徐辉祖的好马,径直渡江返回燕地。

这段简短的文字,影射出一个巨大的谜团。

表面看起来,朱允炆没听齐、黄、徐的劝告,心慈面软,决定放回朱家三兄弟。

但笔者却不这么认为,理由如下:

1:既然朱允炆有心放掉朱家三兄弟,那就应该堂而皇之,这样才可以打消朱棣的猜忌,起到安抚的作用;

2:朱高煦盗徐辉祖好马,逃回燕地,这说明朱允炆已动了杀机,又或计划提前走漏了风声,否则,朱高煦即便再大胆,在天子眼皮下也不敢采取这样的方式,如果没有撕破脸,他一定会给父亲留余地;

3:笔者甚至猜想,并不是朱允炆有意放过朱家三兄弟,而是三兄弟得到消息后,被迫去偷徐辉祖的好马,从而在朝廷的围追堵截之下,历经了一次生死大逃亡。

总之,朱家三兄弟得以逃脱,所以朱允炆的态度并不重要了,因为他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或者说,这一次他亲自埋下了那枚致命的导引头。

建文帝朱允炆:手握百万雄兵,为什么败给了没有一城一池的朱棣?

朱高煦影视剧照

削藩雷霆万钧

不管朱家三兄弟以何种方式逃脱,接下来,朱允炆还是听了黄子澄的建议:坚决削藩。《明史.卷四》载:

三十五年(洪武)八月,周王橚有罪,废为庶人,徙云南。

朱允炆动手了,用告讦的方式,以莫虚有的罪名第一个削去周王朱橚的藩,把他废为庶人(平民),发配到云南。

这是一个不寻常的信号,因为朱橚与朱棣是一奶同胞,朱允炆意在敲山震虎,告诫朱棣,不要存非份之想。

接下来,雷霆万钧。

夏四月,湘王柏自焚死。齐王榑、代王桂有罪,废为庶人。六月,岷王楩有罪,废为庶人,徙漳州。

一口气,朱允炆削了五个亲王的藩。表面上心强志坚,但这次削藩却暴露出了诸多问题:

1:削夺五位藩王,看似动作迅猛,实际却从弱小入手,没有威胁到拥兵自重的强者;

2:将周、齐、代、岷王废为庶人,发配到各地,用的罪名几乎都是“莫虚有”,特别是逼迫湘王朱柏举家自焚,颇有点天怒人怨之慨;

3:这个过程,历时近一年,让远在北平的朱棣有了充分的时间准备,这才是最致命的

朱允炆为自己挖了个陷阱,埋下了第四根导引头。

建文帝朱允炆:手握百万雄兵,为什么败给了没有一城一池的朱棣?

朱橚画像

不得不反了

朱允炆太年轻,加上团队执政经验并不丰富,彼时,突然间掀起大浪,尽管手持百万雄兵,也许他们并没想到日后“靖难之役”的惨烈。

而朱棣一介藩王,不占一城一池,不过,他还是利用手中的800护卫举起了靖难的大旗。

从此,叔侄之间的较量便开始了。

在这里简单介绍:朱允炆削藩期间,朱棣装疯卖傻,意在躲过朱允炆的视线,事实证明这一切终将徒劳。

朱允炆视他为眼中钉,必须除之而后快,相反朱棣也没闲着,并为举起大旗做足了功课一一一利用饲养鸭、鹅的噪音,在王府地下室制造兵器,磨刀霍霍,志在反戈一击。

秋七月,燕山护卫百主户倪谅上告,朱棣提起刀剑杀掉北平布政使张晟、都司谢贵,随后拿下北平,才有了第一座城池。

与此同时,朝廷命耿炳文为大将军前往剿灭燕军——耿炳文是一名开国将军,不擅长进攻,以防守著称。

这是一个有趣的战术安排:相信朱允炆是想把朱棣围困在北平,然后瓮中捉鳖、一举歼灭。

但意外却时有发生,朱棣或看穿了朱允炆,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利用弱小兵力主动出击,滹沱河一仗让耿炳文钻进伏击圈,将他击败。

接下来,戏剧的一幕出现了,耿炳文初尝败迹,却不能让朱允炆容忍,他居然急火攻心、临阵换帅,再拜李景隆为大将军,对耿炳文取而代之。

朱棣乐开了怀,他最愁的就是耿炳文的贴身防守,朱允炆换成李景隆无异于埋下了第五枚导引头。

建文帝朱允炆:手握百万雄兵,为什么败给了没有一城一池的朱棣?

李景隆影视剧照

朱允炆另一道诏书改变了靖难的格局

当李景隆领着50万精兵正欲包围北平时,朱允炆却下了一道奇怪的诏书。《明史.卷四》载:

八月壬戌,召辽王植、宁王权归京师,权不至,诏削护卫。

意思是:八月壬戌召辽王朱植入京。而宁王朱权却不听,并未回京,所以朱允炆又下诏削夺朱权的护卫。

熟悉明史的人都知道,这是朱允炆下的最大一步臭棋。

辽宁朱植我们姑且不论,而这个宁王朱权却是个领军人物,因为他在诸藩中实力最强,驻守塞上、独挡一面一一一革车六千、带甲八万,且手握朵颜三卫。

火烧眉毛时,朱允炆愚蠢地去削宁王的藩,这等同向他发出了死亡威胁。让朱权觉得横竖都是个死,所以不如投靠燕王朱棣,或许还有条活路。

明史对朱棣向宁王借兵这一段或许有些夸大,说朱棣只带了些细作和银票潜入大宁,贿赂他的将军,然后俘获妻小,逼迫朱权就范。

对此,笔者持怀疑,因为朱权的实力乃诸王中的首魁,革车六车、带甲八万,深得父亲信任并非浪得虚名,相信其治军能力也是佼佼者,所以,如果不是朱允炆向他发出了死亡威胁,朱权一定不会就范,或者说朱棣根本不可能得逞。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打下江山后,划江而治,平分秋色。

也许这才是朱棣能借到兵的主因,或者说两人一拍即合,誓将侄儿掀下台。

纵观前后,这是朱允炆最大的失误,因为一转眼,朱棣就有了和朱允炆抗衡的资本。

建文帝朱允炆:手握百万雄兵,为什么败给了没有一城一池的朱棣?

宁王朱权影视剧照

靖难之役朱棣不胜毫无道理

靖难之役是场拉锯战,历时四年,在这个过程中,朱棣像个勇士,虽—往无前,但也一次次被逼进死胡同,换句话说,朱允炆一次次给他下了死亡通牒,不过他却一次次地活了下来。

不得不说,朱棣不胜毫无道理。这又是为什么呢?

让我们撇开靖难的其它因素,梳理一下个中的玄机。《明史》载:

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这就是朱棣敢于发起靖难的理由,受皇祖训嘱,各路藩王有资格进京擒王、铲除奸倿。

朱允炆被朱棣耍得团团转,曾三次贬谪齐泰、黄子澄,只能悄悄藏于幕后。朱棣站上了道义制高点,也等于朱允炆变相承认了自己的过失。

另外,李景隆50万大军包围北平,朱棣率朵颜三卫从后军两翼包抄,打得他落荒而逃——我们不该否认朝廷大军的战力,而是李景隆根本无心恋战。

建文帝朱允炆:手握百万雄兵,为什么败给了没有一城一池的朱棣?

朱棣影视剧照

反过来,李景隆败军还朝,朱允炆又怎么处置的呢?

冬十月,召李景隆还,赦不诛。

据说李景隆战败后还天天唱着曲、喝着小酒。这真是令人啼笑皆非,只因朱允炆“赦不诛”。试想,如此军纪怎能敌得过朱棣的虎狼之师。

还有,朱棣身先士卒、投身战斗前沿,身经百战,面对十万箭宇却毫发无伤。这又是为什么呢?只因朱允炆对手下的将军们下了道奇怪的命令:

诸将以天子有诏,毋使负杀叔名,仓卒相顾愕贻,不敢发一矢。

诸将面对朱棣,近在咫尺,相对惘顾,却不敢发一箭。

这是朱允炆最大的悲哀,当然,也是他送给四叔的最大的福利一一一朱允炆亲自造就了历史上最伟大的战神。

建文帝朱允炆:手握百万雄兵,为什么败给了没有一城一池的朱棣?

朱棣影视剧照

朱允炆评

1402年,朱棣放弃拉锯战,突然率军渡江南下,来到金川门外。

朱允炆结束了。

据说,燕军攻城前,朱允炆在宫中放了一把火,死于大火中。又说,他在地宫内紧急打开祖父留下的遗诏,剃度为僧,带着银票去了爪哇国。

朱允炆是生是死,抑或逃去了哪里,就成了明史上最大的谜团。

回望朱允炆,在笔者看来,其它的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朱棣虽然是朱家最大的篡权者,但后世却赋与了他“永乐大帝”这个称号。

个人以为,朱允炆战败绝非偶然,或许理由还有很多。

参考资料:《明史》.《明史纪事本末》等

图片:来自头条图库

随机文章